..續本文上一頁成而來學佛,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要選聖道門,還是要選淨土門?我們必須仔細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學聖道門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呢?還是學淨土門才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如果真正深入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就會發現我們不夠資格去學聖道門── 我們是沒有力量學聖道門的,走聖道門我們還會再度地繼續輪回。
聖道門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爲學聖道門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過程。「戒」就是一般所講的「五戒」或「菩薩戒」,出家人則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薩戒」。單單以「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說不打妄語,我們心中明知要真誠清淨,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語是犯戒,卻往往會說妄語;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幾乎在一生當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語,因爲他需要做買賣的關系,不得不打妄語。至于說不偷盜,就是不取不應該取的,甚至花費超過自己本份的東西,也算是偷盜;甚至在公司裏用公司的郵票、信封、信紙啦,也算是偷盜;別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針線、大如鈔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盜的範圍。我們用五戒的鏡子來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殺生,有直接、間接甚至見殺隨喜,我們只要是不持齋吃素,即使不殺生也會有間接殺生的罪過,因爲我們吃肉他們才會殺來賣,所以他們是爲了我們而殺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談論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況「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細的戒。《地藏經》說:
閻浮衆生,舉止動念,
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如果我們依自己的力量學聖道門,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淨,就是跟衆生結了惡因緣,下一輩子要來還債,了結這個因緣。想脫離六道輪回,就要持戒清淨,不能與衆生有牽纏,否則犯了戒,就只有墮落叁惡道這一條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達到最低層次的「欲界定」── 心時時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淨,事來當下辦理,事過了無痕迹,已經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無色界定」,在學佛的人當中,不論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廣欽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是學禅的,有幾次入定的經驗;廣欽老和尚不是學禅宗的,可是他曾經在深山有深沈的入定經驗,不過廣欽老和尚最後曉得,即使有禅定的經驗,也不能了脫生死輪回,所以晚年他都強調念佛,弘揚淨土法門。虛雲老和尚雖然講禅,也講淨土法門的道理,他曉得禅修不適合大衆的根機。
「慧」是指「明心見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明心見性」,是達到開悟、覺悟的境界,印證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幾人能達到;至于「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則更困難了。
淨土門是依他力往生淨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脫死,這是聖道門,我們能修嗎?單從這一點來檢討,就可以了解我們修不起,學不成。那怎麼辦呢?擺在目前就是叁惡道火坑。那麼淨土法門是怎麼樣的呢?淨土法門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離開六道輪回的。剛剛說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學佛;而學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回並進一步成佛。這個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遠程的目的,畢竟學佛最終是爲了遠程的目的 ──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 ── 解決生死輪回,必須先達成;否則,人身都難得了,還談得上成佛嗎?所以學佛的目的,近程是先離開六道輪回,同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級一級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剛說的聖道門,要離開六道輪回,必須修習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證到初果阿羅漢。雖然初果阿羅漢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輪回,可是他不會墮落叁惡道,他還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間的果報,經過了這時間的往來,他就到達四果阿羅漢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輪回。當然若要成佛則必須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去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然後一級一級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到達等覺、妙覺而成佛,但是這段時間非常長久,做起來非常困難。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聖道門是屬于難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陸地上走路,比較辛苦,而且時間很長,非常困難;淨土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費自己的力量,時間一到便達彼岸。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就是淨土門;依靠自己力量在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來了生脫死,超越輪回乃至成佛,是聖道門;我們學佛必須要了解這兩門的差別,才不會學起來混淆不清。淨土門是完全靠彌陀的他力法門,但我們不要認爲,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這樣沒有志氣。我們不要有這種觀念,因爲我們知道自己連五戒都修不成,還有什麼力量不力量呢?自己無力、無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並非指其他佛菩薩、羅漢,那麼今生今世就能離開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然後廣度十方衆生。
彌陀救度,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
我們依靠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力量,必須先了解阿彌陀佛是怎麼樣的一尊佛。一般修淨土法門的人雖然專修淨土,可是常認爲即使阿彌陀佛要救我們,我們也未必夠資格被救,心中存有懷疑,往往因而退失修淨土門的信心。其實阿彌陀佛是主動救衆生的,祂在身爲法藏菩薩的時候,發大悲心,不忍衆生在六道苦海中頭出頭沒,經過五劫去思惟,然後擬定四十八大願,爲了完成四十八願,再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完成四十八願,而成就了能夠度脫衆生的功德力量,成爲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因地至成佛的曆程,在《無量壽經》裏有說明,我們看《無量壽經》就可知道。可以說,阿彌陀佛爲我們六道輪回的解脫而發願,爲我們修行,是主動性的,並不是我們去要求祂的;是在我們還不知道生死輪回的恐懼,還不曉得人生真正的目的的時候,祂就爲我們發願,爲我們修行,而且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也就是說,在十劫以前,祂已經成佛,已經完成了救度我們的力量,可是我們都完全不知道這一件事情 ── 確實是阿彌陀佛主動地,爲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這一個永恒的歸宿,而完成所有往生的功德力量和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主動救度的法門,一切的來源、根本,都是從阿彌陀佛那裏來的。阿彌陀佛不因我們的祈求、拜托而來,祂主動而來,平等地救度我們;無論在家或出家、男衆或女衆,精進或懈怠,善根深厚、持戒清淨或劣根犯戒,發菩提心或未發菩提心,阿彌陀佛都平等救度。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救度衆生,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十方任何一位衆生,不分男女、老幼、在家出家、是善是惡、會修行不會修行,阿彌陀佛都沒有條件的平等救度。阿彌陀佛並沒有說,你必須修行某種功夫,到達某一個水平,我才救度你;你必須深入經藏,我才救度你,阿彌陀佛沒有這些限製。阿彌陀佛也沒有說,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心不顛倒,我才救度;如果那個時候,心中痛苦、散亂,甚至昏迷,甚至橫死、意外而死,我不救度,阿彌陀佛並沒有這些條件限製。所以我們要曉得,阿彌陀佛主動救度我們,呼喚我們給祂救度,並不是我們要祈求、發願、修行或達到某樣的功行,回向給阿彌陀佛,並沒有這種貿易、買賣現象;而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忍我們曠劫在叁惡道中頭出頭沒,主動地呼喚我們、救度我們。一般學淨土的人,以爲必須自力修行發願回向,才能夠往生;可是從剛才所說這幾點看來,不是我們有能力發願回向往生,而是因爲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並完成而回向給我們,我們再怎麼發願也不可能比這四十八大願更超越了。
彌陀救度,是純他力法門
阿彌陀佛爲我們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面一滴水、一片葉、一朵花、甚至一顆寶石,都是阿彌陀佛完成的。那麼極樂世界是建設給誰的呢?當然是建設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們衆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
往生極樂世界所須的功行,也是阿彌陀佛爲我們成就,爲我們圓滿的,祂經過兆載永劫修習種種苦行,來完成能夠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 ── 扼要地說就是第十八願。極樂世界的成就和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願回向給我們,而不是我們發願回向給阿彌陀佛。
如果是我們發願回向給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很狹窄,誰敢保證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資格、條件。其實,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便已經被救,當下便具足往生的資格了。我們要了解這個「信」是永恒不變、毫不動搖,是金剛不壞的,就算病苦現前也不改變,臨終時也金剛不變;它跟世間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間的信用會變,而我們對彌陀的信心是金剛不變,因爲信心的對象是阿彌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極樂世界。信願行的「信」,應該這樣信 ──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能救度任何時代的任何衆生,而不應摻雜含有自力的、修功行來回向的成分。完全純粹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如果還摻雜自己意見在裏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門。
以《觀經疏》分別「純他力」和「自他二力」
現在講這…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人生的目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