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如說,我們吃了一粒妙香丸在肚子裏,一呼出來的口氣就有香味,從早呼吸到晚,呼出來的香味就很多,可是沒有離開肚子裏的香丸。
名號就好比香丸,我們每一聲稱名,就好比呼出來的一口香氣,千萬次呼吸的香氣也就是這一粒香丸,千萬聲的稱名就是這句名號,就是這個名號香丸讓我們往生。名號香丸顯現出來就是稱名。
不是說我們裏面空空的,然後才靠我們今天念了多少聲、滅了多少罪、增長多少功德、對往生有多少把握,不是這樣的。
當然,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對他來說,天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彌陀的救恩,所以他會自然地去憶佛念佛,其他的事情就會淡了。
有句語說:「道念濃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濃厚,道念就淡薄。」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自然會憶佛念佛。
42問:原來總有些擔心:誰也不敢保證臨終正念念佛。痛苦還可以克服,要是迷糊了,那這一生可就白念佛了,所以心裏很焦慮,請師父開示。
答:淨土法門是現在獲得彌陀的救度了,臨終即使病痛、念不出佛來,甚至昏迷,但是永遠在彌陀的救度裏面,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一方面是已經被救了,所以臨終昏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經不是緊要的了,已經不看那個了,往生決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種情形之下斷氣,也立刻往生極樂世界。
所謂被彌陀救度,是彌陀真實的救度,打破我們內心的懷疑不安,使我們從信受的那個時候開始,就在彌陀的光明裏面,攝取不舍,即使昏迷,還是攝取不舍。同時,彌陀的生命也就在我們的心中,沒有離開,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是一體的,所以,你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情形之下斷氣,都是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認爲說,昏迷了不能念就不行,必須是靠臨終念佛,那是「他力中的自力」——靠自己念佛的功夫、功德來祈求彌陀迎接,來回向往生。那就不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內涵了。
所以,淨土法門是現在就決定往生,現在就跟阿彌陀佛一體。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在我們的心中,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生命在彌陀的心中。
彌陀的心就是光明嘛!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無所障礙的無量光明是攝取哪一種衆生呢?攝取念佛的衆生。凡是稱名念佛的衆生,都永恒地處在彌陀攝取的光明裏面。所以,現在在祂的光明中,一斷氣就在祂的無量光明土。
唯有淨土法門才是我們今世可學得來、可擁有的,同時,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高的法門。所以,淨土法門是一個圓頓的法門。六字名號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圓」;當下信受、當下修持,當下決定往生,就是「頓」,所以是圓頓的法門。而且下手容易、成就很高、萬修萬人去的,就是這個淨土法門。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不是淨土法門了。
你是再怎樣低劣的衆生、再怎樣無能的衆生、再怎樣不會修的衆生,都能夠獲得阿彌陀佛的救度!而且本來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要救度這種不會修行的衆生嘛!
大家會修行嗎?不會修行。我們這裏修持最好的,應該是淨安法師。他曾經達到淨念相繼、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可是對往生還是心中不安,直到聞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才踏實下來、安頓下來,真正是「安」了。所以「淨安」,以這兩個字作爲他的名字是最好的了——當然,這個名字對每個人來說都同樣恰當,因爲阿彌陀佛事先要我們大安心,祂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令我于世,速成正覺,
拔諸生死,勤苦根本。
「我要快一點成佛,趕快拔除十方衆生生死苦惱的根本。」
我們衆生最大的恐懼是什麼?就是無常的恐懼。無常一到,就要墮落到地獄去——世間有什麼比這更恐懼的?但是,阿彌陀佛要給我們「安」,要消除我們的恐懼。所以,對一切恐懼來說,唯有淨土法門才能給我們大安心。
43問:請問師父,信心不變的人,已得彌陀不斷光明的攝取不舍而當下決定了往生的身份,不必等到臨終,也不必看臨終的善相、惡相、如何死去,這樣的人臨終還須助念嗎?還須囑咐家人臨終事項嗎?
答:當然,信願念佛的人往生已經決定了,不必等待助念,不必依靠助念。
我們念佛的人,經常親近師父、蓮友,在臨終的那個時候,應該是熱熱鬧鬧的,不可能是獨單一個人。那個時候,蓮友相約,來作最後的告別,而臨終的人這個時候一定也感到:蒙受彌陀的救度,這個恩德非常的重大,所以,肉身存在的一分一秒,要多念幾句佛號報答佛恩。
臨終之時,蓮友如果齊聲念佛,也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而且往往人在臨終的時候會有不可思議的瑞相産生,那個時候,如果很多蓮友聚集在那裏,慶祝他的往生,在瑞相當中,容易使一些沒有相信的人産生信心。一個瑞相往往比講經好幾年還有效果,講經好幾年人家不一定信,當下顯現一個瑞相就不得不信了。
44問:師父講的公案,就是一個婆羅門和他的妻子一起念佛,爲什麼他念佛還會墮到地獄?請師父開示。
答:這或許他雖然稱念,但卻是一種勉強的念、應付式的念。
雖然他墮落地獄了,但畢竟他念過佛,這句名號就會在某種機緣下顯示它的功能,所以它的功能也顯現出來了,雖然沒有即刻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功能顯現出來了。
或許這也是彌陀的安排,使他到地獄去,借這句名號度更多的衆生,同時又讓他還陽來,告訴世人這一則典故,使凡是聽到的人都感動,都去稱名,然後又傳布出去。
他的事迹就是很簡要地這樣述說而已,至于其他的前因後果,並沒有交代,所以,我們只能這樣推論。
我們知道,這句名號能夠使稱念的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婆羅門不能往生,那有種種原因。
能夠往生的,當然都是一生專稱佛名的人,一生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他之所以專稱佛名,當然有他的動機、目的,他的動機、目的無非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然後才會去稱念這句名號。至于說他有了這個動機而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他對于彌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了解,那已經無關緊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爲,他已經合乎往生的條件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往往會半途而廢,就像有的人,告訴他這句名號非常好,只要稱念,就能消業障、增福慧,可是他生死心不切,一遇到病痛、逆境,就不念了;那不念了,似乎這個緣就斷了,就減少了。《阿彌陀經》說: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是諸善男子、善女子,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意思是說,現在有真正的願,現在就決定往生。如果沒有決定,是因爲因緣不具足。現在不往生,將來發願也會往生。所以經文就說「是諸人等,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發願的已經往生,不然的話,就現在發願往生,不管早與晚,都會往生,所以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就「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怕不往生,就怕沒有這個願,厭離娑婆,願生極樂,自然就會稱名。
那臨終病痛念不出佛號也能往生嗎?照樣往生!昙鸾祖師曾經說過: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
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昙鸾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但聞彼國土」,只是聽到極樂世界這個國土是一個清淨安樂的國土,「啊,有那麼好的地方啊,那我也要去」——「克念願生」,「克念」就是切實有願生的心;「克念願生,亦得往生」,這種衆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即入正定聚」,已經是必定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所以,這種願生已經是含有信在裏邊了,因爲他相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願、有信,行也就在裏邊了,因爲,行是阿彌陀佛兆載永劫所累積的功德,是要送給這種願往生的衆生。願往生的衆生,在第十八願來講是經過彌陀所呼喚的衆生啊!
剛剛講的這種衆生,無形中也是經過彌陀所呼喚的,爲什麼?阿彌陀佛的呼喚,是隨時隨地都在呼喚我們,有情無情都在爲我們說法,祂以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來吸引我們,只要能引起我們願往生的心,阿彌陀佛呼喚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