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主」是指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求,才開展出淨土法門裏面的所謂「要門」出來。「安樂能人」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顯彰出「別義之弘願」。「別義」是指它別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門,故稱作別義;「弘願」即第十八願,爲救度十方衆生,此願非常弘廣,所以叫做弘願。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往生極樂世界有兩門,一門是「要門」,一門是「弘願門」。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要門」是指什麼呢?是指「定」跟「散」這兩門。「定」是「息慮凝心」,也就是「十叁觀」,因爲要觀想十叁觀,必須將妄想雜念停息下來,所以叫「息慮」,將整個心集中在這十叁觀上,所以叫做「凝心」,這個是「定」的法門。「散」是指十六觀內的第十四、十五、十六這叁觀,雖然不像前面第一觀到第十叁觀,必須息慮、凝心,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雖是散心,必須去惡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是說要回向定散這兩門所修,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兩門的修行,就沒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屬于要門。
那麼「弘願門」是什麼呢?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大經》是指《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哪裏有說這一點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這一段是指第十八願來講的。因爲第十八願一開始便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意思就是說,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衆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十方衆生包含起來,就是善跟惡的衆生,那麼十方衆生,是以凡夫爲本來講,不是指聖人;一切善惡凡夫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力量,才能往生的。那麼這個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緣,這個力量,是能夠使我們超凡入聖,離開六道生死輪回,達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緣」,這是指第十八願來講。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淨土門裏面有「純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門。
佛法大致分爲聖道門和淨土門;淨土門裏有要門、弘願門。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叁觀,散是叁福九品,叁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于「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回向給阿彌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一七八-一八一頁)
七、大願、大業、大力
那麼弘願門呢!是純粹「他力回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麼祂回向什麼給我們呢?前面所講的「大願業力」,也就是「大願」、「大業」、「大力」。
「大願」,就是剛才所講的,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爲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後,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來,這就叫做「本願」。祂這個本願,是爲我們而發的。
「大業」,就是指大的行爲,什麼是大的行爲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了願,發了願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願,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祂這個行,是爲我們而修的。
有了願、有了行,願行圓滿之後,就有了「大力」出來。「大力」就是無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爲、無漏的名號功德力。《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礙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攝取救度念佛衆生的作用,所以裏面就有無礙光明的攝取力。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一八一-一八叁頁)
八、五正行
正行有五種,名爲「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贊」,亦即:一讀誦正行,二觀察正行,叁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供正行。
何故此五種行名爲「正行」?大師如是說: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種正行是純依「往生經」(淨土叁經)所說之行而行,是往生彌陀淨土純正直接之行故。
又,此五種正行之中,亦分爲「正業」與「助業」兩種。
「正業」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稱名念佛,名爲「正定業」,大師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助業」即是其余四種正行,大師雲: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何故五種正行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爲正定業乎?大師解釋說:「順彼佛願故」。亦即「稱名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余行非本願之行;故但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大師又說: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爲「雜行」。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叁九七-叁九九頁)
九、五雜行
「雜行」即是雜多之行,即一般菩薩所修之六度波羅蜜及其余一切諸善萬行。若論雜行,其數無量,不遑具述。若與五正行比對,則有「五雜行」。
此外,舉凡布施、持戒等,並聖道門所重視之菩提心,皆屬雜行。亦即五種正行以外之一切諸善萬行,不問大乘小乘,爲求現世證悟,或求現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雜行。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叁九九-四○○頁)
十、二行得失
大師列出五種正行,明確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雜歸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對」。因爲「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五番相對之「二行得失」,故大師說: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1.五番相對
2.二行得失
如是,修五正行者,與阿彌陀佛親緣、近緣、無間、不別回向、純極樂行。修雜行者,與阿彌陀佛以外之諸佛菩薩天人相關系之行,與阿彌陀佛疏、遠、有間、須要回向、不純。修五正行與修雜行比較,有此「五番相對」,故舍雜行,選正行,此是大師「就行立信」之意。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四○一-四○二頁)
十一、叁重選擇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將大師之淨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語徹底圓彰,此偈妙含「叁重選擇」之義,後世稱爲「叁選文」,此叁選文所獨舉之「擱、抛、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其文如下: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抛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于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文明示叁重選擇之義,亦即于「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淨土;抛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即是「選淨土、選正行、選正業」。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四○叁-四○五頁)
《念佛一門深入 貳、五正行與五雜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