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才开展出净土法门里面的所谓「要门」出来。「安乐能人」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显彰出「别义之弘愿」。「别义」是指它别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门,故称作别义;「弘愿」即第十八愿,为救度十方众生,此愿非常弘广,所以叫做弘愿。以这一点可以看出,往生极乐世界有两门,一门是「要门」,一门是「弘愿门」。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门」是指什么呢?是指「定」跟「散」这两门。「定」是「息虑凝心」,也就是「十三观」,因为要观想十三观,必须将妄想杂念停息下来,所以叫「息虑」,将整个心集中在这十三观上,所以叫做「凝心」,这个是「定」的法门。「散」是指十六观内的第十四、十五、十六这三观,虽然不像前面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必须息虑、凝心,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虽是散心,必须去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说要回向定散这两门所修,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两门的修行,就没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这是属于要门。
那么「弘愿门」是什么呢?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是指《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哪里有说这一点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一段是指第十八愿来讲的。因为第十八愿一开始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意思就是说,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十方众生包含起来,就是善跟恶的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本来讲,不是指圣人;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么这个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这个力量,是能够使我们超凡入圣,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达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缘」,这是指第十八愿来讲。
从以上就可以知道,净土门里面有「纯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门。
佛法大致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里有要门、弘愿门。要门则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须看《观无量寿经》才能够了解,这是属于「自他二力」的法门,自力回向给阿弥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说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门。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七八-一八一页)
七、大愿、大业、大力
那么弘愿门呢!是纯粹「他力回向」过来的,「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白白就能够拥有的,那么祂回向什么给我们呢?前面所讲的「大愿业力」,也就是「大愿」、「大业」、「大力」。
「大愿」,就是刚才所讲的,阿弥陀佛当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救度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后,考虑出容易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来,这就叫做「本愿」。祂这个本愿,是为我们而发的。
「大业」,就是指大的行为,什么是大的行为呢?就是阿弥陀佛,虽然发了愿,发了愿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是空愿,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实践;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去行菩萨万行,可以说祂这个行,是为我们而修的。
有了愿、有了行,愿行圆满之后,就有了「大力」出来。「大力」就是无碍光明的摄取力和无为、无漏的名号功德力。《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碍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摄取救度念佛众生的作用,所以里面就有无碍光明的摄取力。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八一-一八三页)
八、五正行
正行有五种,名为「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亦即: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供正行。
何故此五种行名为「正行」?大师如是说: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种正行是纯依「往生经」(净土三经)所说之行而行,是往生弥陀净土纯正直接之行故。
又,此五种正行之中,亦分为「正业」与「助业」两种。
「正业」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称名念佛,名为「正定业」,大师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助业」即是其余四种正行,大师云: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何故五种正行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大师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亦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余行非本愿之行;故但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大师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三九七-三九九页)
九、五杂行
「杂行」即是杂多之行,即一般菩萨所修之六度波罗蜜及其余一切诸善万行。若论杂行,其数无量,不遑具述。若与五正行比对,则有「五杂行」。
此外,举凡布施、持戒等,并圣道门所重视之菩提心,皆属杂行。亦即五种正行以外之一切诸善万行,不问大乘小乘,为求现世证悟,或求现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杂行。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三九九-四○○页)
十、二行得失
大师列出五种正行,明确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杂归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对」。因为「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五番相对之「二行得失」,故大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1.五番相对
2.二行得失
如是,修五正行者,与阿弥陀佛亲缘、近缘、无间、不别回向、纯极乐行。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以外之诸佛菩萨天人相关系之行,与阿弥陀佛疏、远、有间、须要回向、不纯。修五正行与修杂行比较,有此「五番相对」,故舍杂行,选正行,此是大师「就行立信」之意。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四○一-四○二页)
十一、三重选择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将大师之净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语彻底圆彰,此偈妙含「三重选择」之义,后世称为「三选文」,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其文如下: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文明示三重选择之义,亦即于「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四○三-四○五页)
《念佛一门深入 贰、五正行与五杂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