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一门深入 贰、五正行与五杂行

  

贰、五正行与五杂行

  

  一、「净土门」和「圣道门」

  要解脱生死轮回,必须学佛修行才能达成。佛法中所谓的八个宗派,可分为两种法门,一个是「净土门」,另一个是「圣道门」。净土门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离六道轮回,在净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后再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这一个法门叫做净土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禅宗、密宗、律宗和三论宗等都属于圣道门。圣道门的定义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这一辈子不成,下辈子再来,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再来,这一种法门叫做圣道门,这种判别的方法是以净土门的教理来判别的。

  我们晓得有这件大事要解决,有这个目的必须去达成而来学佛,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要选圣道门,还是要选净土门?我们必须仔细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学圣道门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还是学净土门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如果真正深入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就会发现我们不够资格去学圣道门--我们是没有力量学圣道门的,走圣道门我们还会再度地继续轮回。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六五-一六六页)

  二、学圣道门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为学圣道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过程。「戒」就是一般所讲的「五戒」或「菩萨戒」,出家人则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萨戒」。单单以「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不打妄语,我们心中明知要真诚清净,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语是犯戒,却往往会说妄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几乎在一生当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语,因为他需要做买卖的关系,不得不打妄语。至于说不偷盗,就是不取不应该取的,甚至花费超过自己本份的东西,也算是偷盗;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邮票、信封、信纸啦,也算是偷盗;别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针线、大如钞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盗的范围。我们用五戒的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杀生,有直接、间接甚至见杀随喜,我们只要是不持斋吃素,即使不杀生也会有间接杀生的罪过,因为我们吃肉他们才会杀来卖,所以他们是为了我们而杀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谈论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况「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细的戒。《地藏经》说:

  阎浮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果我们依自己的力量学圣道门,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净,就是跟众生结了恶因缘,下一辈子要来还债,了结这个因缘。想脱离六道轮回,就要持戒清净,不能与众生有牵缠,否则犯了戒,就只有堕落三恶道这一条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达到最低层次的「欲界定」--心时时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净,事来当下办理,事过了无痕迹,已经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在学佛的人当中,不论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广钦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是学禅的,有几次入定的经验;广钦老和尚不是学禅宗的,可是他曾经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经验,不过广钦老和尚最后晓得,即使有禅定的经验,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晚年他都强调念佛,弘扬净土法门。虚云老和尚虽然讲禅,也讲净土法门的道理,他晓得禅修不适合大众的根机。

  「慧」是指「明心见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是达到开悟、觉悟的境界,印证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几人能达到?至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更困难了。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六六-一六九页)

  三、学净土门是依他力往生净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脱死,这是圣道门,我们能修吗?单从这一点来检讨,就可以了解我们修不起,学不成。那怎么办呢?摆在目前就是三恶道火坑。那么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呢?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来离开六道轮回的。刚刚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学佛;而学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并进一步成佛。这个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远程的目的,毕竟学佛最终是为了远程的目的--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解决生死轮回,必须先达成;否则,人身都难得了,还谈得上成佛吗?所以学佛的目的,近程是先离开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级一级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刚说的圣道门,要离开六道轮回,必须修习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证到初果阿罗汉。虽然初果阿罗汉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他不会堕落三恶道,他还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间的果报,经过了这时间的往来,他就到达四果阿罗汉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轮回。当然若要成佛则必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去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然后一级一级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到达等觉、妙觉而成佛,但是这段时间非常长久,做起来非常困难。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圣道门是属于难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陆地上走路,比较辛苦,而且时间很长,非常困难;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费自己的力量,时间一到便达彼岸。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就是净土门;依靠自己力量在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来了生脱死,超越轮回乃至成佛,是圣道门;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这两门的差别,才不会学起来混淆不清。净土门是完全靠弥陀的他力法门,但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这样没有志气。我们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连五戒都修不成,还有什么力量不力量呢?自己无力、无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并非指其他佛菩萨、罗汉,那么今生今世就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然后广度十方众生。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六九-一七一页)

  四、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

  阿弥陀佛为我们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甚至一颗宝石,都是阿弥陀佛完成的。那么极乐世界是建设给谁的呢?当然是建设给我们的,如果没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了。

  往生极乐世界所须的功行,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为我们圆满的,祂经过兆载永劫修习种种苦行,来完成能够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 扼要地说就是第十八愿。极乐世界的成就和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所以能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而不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

  如果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难有把握,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很狭窄,谁敢保证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资格、条件。其实,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便已经被救,当下便具足往生的资格了。我们要了解这个「信」是永恒不变、毫不动摇,是金刚不坏的,就算病苦现前也不改变,临终时也金刚不变;它跟世间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间的信用会变,而我们对弥陀的信心是金刚不变,因为信心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极乐世界。信愿行的「信」,应该这样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能救度任何时代的任何众生,而不应掺杂含有自力的、修功行来回向的成分。完全纯粹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如果还掺杂自己意见在里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门。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七四-一七六页)

  五、「纯他力」和「自他二力」

  现在讲这二门的差别。净土根本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有关掺杂自力,和纯粹他力的内涵,以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解释最正确,这里便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疏》的内容来解释。

  《观经疏》总共有四卷,第一卷〈玄义分〉,就是在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将这一部经的重要义理加以提示,然后才发挥。〈玄义分〉有一段话说: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韦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时,印度一位国王叫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他们的太子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把父王、母后关在牢房里,夫人非常痛苦、悲伤,她想:为什么我的家庭,甚至皇家,会有这样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伤地向着释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释迦牟尼佛来给她说法;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祈愿,以神通变化来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辈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够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世界去,希望释迦牟尼佛指示她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释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间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后,又将这光明收摄到头顶上来,显现了一个光明台,十方世界的国土,全部在这个光明台上显现出来。夫人观看选择后,禀告释迦牟尼佛说,十方的净土虽然都美好,但是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里善导大师所说的:「韦提希夫人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说,我想往生极乐世界,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怎样观想,才能观出极乐世界种种相貌而往生极乐世界。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七六-一七八页)

  六、「要门」和「弘愿门」

  接下来: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义之弘愿。

  「娑婆…

《念佛一门深入 贰、五正行与五杂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