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個好身體,忘記了不好的過去,何嘗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叁)誦經超度對輪回有影響嗎?
既然輪回的現象是不爭的事實,那麼祖先親朋去世了,我們爲他誦經超薦有功效嗎?能不能幫助他脫離輪回呢?根據地藏經的說法:誦經的功德亡者能夠得到二、叁分,而持誦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們應該趁著自己身強體健的時候,儲備一些功德資糧,不要等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爲我們誦經超度,功德畢竟有限。誦經、超薦對于亡者究竟有什麼貢獻呢?好比鯉躍龍門,身價百倍,誦經好像依仗達官顯貴的親戚,人人欽羨、人人仰戴。彷佛出門旅行需要持帶身份證、護照一樣,誦經的功德讓我們方便往生諸佛國土。一塊大石頭放在水中,很快就會沈陷下去,如果把它擺在船上,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衆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一畦稻田裏,如果長滿了豐碩的稻禾,縱然有一、二根莠草也起不了作用,誦經的功德可以使我們的善業禾苗增長,雖然有一些罪根埋在土裏,但是不容易滋長罪。
(四)地理、風水、看時辰,對輪回有影響嗎?
一般民間信仰對于婚喪喜慶,喜歡看地理風水、選時辰日子,地理師告訴你:這個房子方位不對,會影響子孫的前途;相命師指示你:這兩個人八字不對,不能結婚,否則會彼此相克;結婚要選黃道吉日,出殡要挑好時吉地,不如此則疑神疑鬼、心裏不安,讓神權迷信控製了我們的人生。事實上,同一個黃道吉日結婚,有人幸福美滿,有人不幸仳離,可見選日子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彼此如何相處、結緣才是根本之道。所謂風水、地理,應該建立在倫理、世理、心理之上,積聚陰德,與人結緣,能夠如此,何處不青山,何時不良辰呢?假如我們相信有輪回,努力積德、培德,道德可以輪回;廣結善緣,因緣可以輪回,積德結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五)輪回的意義有實例可知嗎?
人既然無法知道有過去未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舉例證明輪回的確實不訛呢?譬如我們所穿的絲綢衣服是春蠶結成的。蠶結繭成蛹,蛹破繭成蛾,蠶、蛹、蛾叁而一,一而叁,說蠶不是蛾固然不對,說蠶就是蛾也不對;說蠶就是蛾也可以,說蠶不是蛾也可以,這不就是活生生可以眼見的生命輪回嗎?有一個人偷摘別人的椰子,正吃得津津有味,被椰子的主人撞著了,主人很生氣地揪住他說:
“你怎麼可以偷摘我的椰子呢?”
“我沒有偷你的椰子呀!”
“咦!椰子是我種的,你明明在吃,怎麼還想狡賴?”主人怒氣橫生。
“嘿!你的椰子是種在地下的種子,而我吃的椰子是長在樹上的果實,和你有什麼相幹?”此人理直氣壯地辯駁。
樹上的椰子是地下的椰子長成的,彼此具有輪回的關系,我們的生命就像椰子的成長,又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輪轉不休。
(六)輪回和無我的思想有矛盾嗎?
佛教的根本教義說諸法無我,既然是諸法無我,怎麼還有輪回呢?彼此不是互爲矛盾嗎?無我並不表示沒有生命,所謂無我指我們的軀體爲五蘊四大因緣假合,缺一不可,因爲是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因此稱之爲無我。無我和輪回並不矛盾,好比一塊黃金,可以做成戒子、耳環、手镯等飾物,盡管金器千變萬化,黃金的本質是不變的。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忽爲張叁、忽爲李四,甚至驢腹馬胎,不斷的輪回流轉,人間天上走來走去,真正輪回的不是身體,而是我們身體裏的主人翁。
(七)輪回的主體究竟是什麼
輪回不是身體去輪回,而是我們身體裏的主人翁,那麼,這個主體究竟是什麼呢?佛教認爲阿賴耶識是輪回的主體,佛經上說:“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阿賴耶識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識,接觸種種的境緣,而産生種種的造作行爲,這些行爲後果的種子,儲存在業識的大倉庫裏,依據善業、惡業的輕重,而決定有情的輪回方向。當肉體死亡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後才離去;而受胎轉世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快投生,它才是輪回的主體根本。
(八)輪回和善惡業力的關系究竟如何?
輪回的主體是阿賴耶識,輪回的方向又由什麼來決定?衆生每日身口意叁業不斷的造作,或爲善業,或爲惡業,這些業因業緣形成兩股力量,彷佛拔河比賽,如果善業的力量大,就把衆生牽引至天、人、阿修羅等叁善道去受生。如果惡業的力量大,衆生就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去受苦,因此業力的善惡,對于我們未來生的取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何積善去惡,實爲謀求未來幸福的要務。
(九)各宗教說明輪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每個宗教都承認輪回的存在,他們的目的究竟何在?譬如道教主張長生不老;基督教、天主教認爲人生的目標在于進入天堂和上帝同在,獲得永生;一般的民間信仰也渴求人生不死;而佛教認爲人生最究極的目的,在于證入無生的境界。所謂無生的境界,就是解脫輪回、不受後有的境界。在佛教看來,長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輪回之中,唯有無生,才能從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
叁、輪回五趣的證明
從曆史上許多賢哲文人的記載,可以證明五趣六道的輪回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明儒王陽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覺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識。信步浏覽,走到一間關房之前,只見房門口貼了一張封條,左右觀看,好像曾經住過。王陽明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請知客師父打開關房瞧個究竟,知客師父連忙道歉說:
“對不起!這間關房是我們一位老祖師五十年前圓寂的地方,裏面供奉著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遺囑交待不可以開啓,請您原諒,千萬開不得。”
“既然房子設有門窗,那裏有永遠不能打開的道理?今天無論如何請您慈悲開下來看看!”
由于王陽明一再請求,知客師父礙于情面無法違抗,只好萬分爲難地打開房門,讓王陽明進去。昏黃的夕照裏,只見一位圓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團上,王陽明一看,咦!怎麼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舉頭看去,牆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
精靈閉後還歸複,始信禅門不壞身。”
原來王陽明的前生就是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閉門扉,今日還來自啓,爲後世子孫留下一點證明。王陽明爲了紀念這件事,曾經在金山寺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臺上月,玉箫吹徹洞龍眠。”
在江西修水縣的縣志裏,記載安徽蕪湖縣的女子轉世爲江西修水縣的黃山谷的一段故事。有名的大文學家黃山谷二十六歲出任蕪湖知州,有一天,夢見自己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個白發斑斑的老婆婆,在門外設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黃山谷一聞面,端起來就吃,夢醒口齒還留有芹菜余香。黃山谷以爲是自己公務忙碌成夢,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下午睡,卻再度夢見昨日的情境,醒來覺得異常納悶,于是循著夢境,不知不覺走到一個村落,果然看到夢中的老婆婆,手中拿著袅袅的叁支香,喃喃地對天禱告,奇異的是香案上正擺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芹菜面,黃山谷趨前問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麼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兒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黃山谷一聽非常驚詫,怎麼正好和自己的年齡相彷,急忙再追問:
“你女兒平日喜歡做些什麼事呢?”
“她在世的時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歡閱讀詩書佛經,矢志不嫁,尤其喜歡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別爲她准備一碗。”
“我能參觀她的閨房嗎?”
老婆婆于是帶領黃山谷進入房門,只見書架上擺滿了許多自己曾經讀過的經書古籍,牆角並放置有一口大櫃子,黃山谷好奇地問:
“那裏面都放些什麼東西呢?能打開來看看嗎?”
老婆婆也不知道裏面究竟放些什麼東西,更不知道鑰匙擺在何處?黃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憶起了什麼,很快就找到鑰匙,打開櫃子一看,驚得說不出話來,原來裏面放滿了自己每次參加科試的文章。黃山谷終于明白眼前這位孤苦無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親,雙腳一跪,誠懇地說:
“老人家!我是你過去世的女兒,請你回去接受我的奉養。”
黃山谷將母親迎奉回家孝養,並且還特地自題詩偈說:
“似僧有發,似俗脫塵;
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意思是說自己雖然是個帶發的在家人,卻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門;雖然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卻不爲俗塵所染汙。歎人生似夢,身外還有拘累之身,真是“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轉世因緣,弘忍前生是破頭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請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紀老大,不能廣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說:
“如果你去投胎再來,我或許可以住世等你幾年。”
老人拜別四祖,走到溪邊,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請求說: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請求他們。”
“必需你承諾答應,我才敢前去。”
這位姑娘一看暮色蒼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點頭答應。說也奇怪,這位沒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懷孕起來,父母認爲敗壞門楣,就把她趕出了家門,作傭裏中。後來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這位不幸的母親想把這個不祥的孩子丟棄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撫養他成人。由于不知父親來曆,因此裏中的…
《佛教對輪回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