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作的每一個業因將來都有果報,而我們現前所遭遇的不好的果報,是過去生中所種的不好的因,那麼我們這一生修善很認真,好的果報在後面,這就好比我們在種農作物一樣,先種的先收,後種的後收,總得有個先後啊。所以我就跟她說,因果是通叁世的,不是因爲這一生善才遭這樣不好的果報,現在很多人就這麼說,修善有什麼好,你看XX人修善遭了惡報,這個意思就是說修善會遭惡報,那麼不修善可能就會得好報,反過來,用這個羅輯來推理,那麼所有遭惡報的都是修善而得到的,那麼監牢裏面關的都應該是善人,你們想對不對?因爲用這個邏輯推理下去就是這樣的,講不通嘛,不能因爲眼前的遭遇如何,而斷定我們這個斷惡修善是否正確了,學佛的同修如果不能深明叁世因果的道理,在生活中遇到這一些不好的遭遇,信心難免動搖。這個前不久念佛的同修因爲這個陳曉旭居士往生的事情,很多同修也因此喪失了信心,你看信心不夠堅定,不能深明因果的道理。這是我們簡單談一談,斷惡修善,叁世因果,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否真正去深刻體會。
一切諸佛稱歎阿彌陀佛,稱歎念阿彌陀佛的衆生,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思,一切諸佛都在念阿彌陀佛,怎麼稱歎阿彌陀佛?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話佛說的,觀佛叁昧經裏面,佛說,我與賢劫諸佛及十方一切諸佛,我與十方一切諸佛賢劫千佛,包括了從初發心到一切種智,就是從我們現在凡夫發心到圓成佛果,皆因念佛叁昧力故,成就一切種智。這話就明白的說了,一切諸佛都在念佛,那麼藕益大師在要解裏面,彌陀要解更明白告訴我們,這一聲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用的方法,這個話前人沒說過,藕益大師在要解裏面爲我們點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了,怎麼成佛的,用的什麼方法,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佛自己說的,就是念阿彌陀佛。藕益大師在要解裏面把這個話給我們說明了,所以這一願顯得特別殊勝。那麼我們看到這一願,應該學習的是效法諸佛如來,宣傳彌陀本願的精神,學佛同修常常講報佛恩,報佛恩怎麼報法?實在講佛不需要我們爲他做什麼,如果我們要報佛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圓滿諸佛的大願。華嚴經清涼大師疏鈔裏面提到這樣一首偈頌,報佛恩怎麼報佛恩呢?假使頂帶經塵劫,就是我們對佛非常恭敬,供在頭頂,供上無量劫,不能報佛恩,身爲床座遍叁千,我請佛說法,用我的身體來作爲床座,作爲獅子座,就是作爲講臺上的座位,讓佛坐在我的身體上爲衆生說法,這也不足以報佛恩。後面說了,若不說法度衆生,終無能有報恩者,如果不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一切衆生,沒有辦法報答佛的恩德,沒有辦法報答我們聽聞佛法的恩德。因爲前面所說這些對于佛來講毫無意義,佛也不需要,可是衆生需要,需要佛法,需要一切諸佛的大願去幫助。假如我們能夠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把佛法提供給有緣的衆生,這是真正在報佛恩。
念佛法門也特別強調自己修行,勸別人念佛,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善導大師有一首偈頌勸念佛的人勸人念佛,這是兩重的,大師說自信教他信,就是我們自己深信不疑修學了,又能夠教別人相信,難中轉更難,太不容易了,大悲普轉化,真名報佛恩,唯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報佛恩的實際行動,這是大慈大悲心在推動。這樣說還沒動力,大家也沒意思要這樣做,我舉一個例子,《龍舒淨土文》裏面記載唐朝有一個叫房翥的人,有一天被閻羅王請去了,就是突然死了,閻羅王請他去的,不是抓他去,請他去,對他非常客氣,請來之後,就跟他說你曾經勸過一個人念佛,而且這個人真的往生了,你因爲這個功德應該往生極樂世界,你爲什麼不念佛呢?這老人就說了,我不想到極樂世界去,可能以前無意之中勸人念佛,人家真念往生了自己不知道,但是這個功德在。閻羅王說了,你應該好好念佛,你肯定往生,老人說了,我真不想去,我想到五臺山去朝山,你把我放了吧,閻羅王聽了,哎呀沒辦法,但是對他依然非常尊重。這是印祖說的,勸一個人往生這個人真往生了,成就一尊佛,這還得了啊,把他放回來。大慈菩薩說得好,若勸二人修,就是除了自己以外,再能多勸兩個人修行,念阿彌陀佛,比自己精進,比自己一個人修行更加精進,若勸十余人,能夠勸上十幾個人,福德已無量,這個人的福報功德無量無邊,能勸百與千,能夠勸成百上千個人,這個人就是菩薩,又能過萬數,能夠勸上萬人念阿彌陀佛,大慈菩薩說這個人不是凡人了,是即阿彌陀,這個人是阿彌陀佛化身啊。你想想,誰有這麼大的感召力啊?只有諸佛如來,能夠勸成千上萬的人念佛,縱然他不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願相同啊,自然也就成了阿彌陀佛的使者,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很希望我們諸位同修在這一生真的都往生,雖然不是我勸的,但是真心期望,這是我們在向諸佛如來學習,在報諸佛如來的恩德。
具體一點講,是報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法的恩德,所以我們學習之前,都是先叁稱本師聖號,沒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沒機會聽聞佛法,沒有曆代祖師傳承,我們同樣聽聞不到,沒有現前的這些弘法的善知識護法的大德提供給我們機會,我們依然沒有機緣,所以一句話說到底,我們今天有機緣聽經聞法,不管有沒有成就,這都是得力于諸佛菩薩、曆代祖師、現前這些弘法護法的大德,他們的恩德,應當在這個地方生起感恩之心。感恩的具體做法,不是說我念個上報四重恩就完了,應該把他化爲行動,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聽聞佛法,聽聞念佛法門,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報佛恩的做法。這是諸佛稱歎的大願。
再看下面一願,最爲重要的,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十念必生的大願,第十八願,這是彌陀大願的核心,也可以說是我們這一生往生的保證。古大德曾經把一切經做過一個對比,到最後華嚴經最爲殊勝,根本法門一切法門公認華嚴是經王,可華嚴經最後卻歸到極樂世界,歸到淨土法門,這個意趣非常不可思議,這一切佛法到最後歸到淨土,淨土是一切法門的歸宿,而淨土講什麼呢,實際上很簡單,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全包括了,可是一般人不知道這一句佛號有多麼殊勝啊,這一願裏面告訴我們。善導大師在這真實五願當中特別強調十念必生的大願,我們這一生能夠往生也全在這裏面,我作佛時,十方衆生,這一願的字字句句,對我們都非常關鍵,先保證我們有份,十方衆生,我們包括在內,然後是聞我名號,聽聞阿彌陀佛名號,我們都聽到,這個聞啊是用心去聞,不是用耳朵聽就算了,單單用耳朵聽,而沒有下面的實際行動,這叫充耳不聞。所以這個聞,具足信願行叁資糧,甚至于具足戒定慧叁學,聞思修叁妙慧。
至心信樂,這是聞名之後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聽聞到阿彌陀佛,有人說了,有一些人耳朵不好使聽不到,聽不到能見到也屬于聞,六根接觸,通通用聞作代表,不能聽的能看,也不能聽也不能看,只有他心裏面能夠憶念也同樣可以。至心信樂,這裏面有個關鍵的字眼至心,能否往生,關鍵在至心,我們把重點放在這裏。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非常精彩,經上說,若有衆生,假若有一個衆生造五逆十惡,具足不善,就是所有一切惡業這個衆生造盡了,在我們想還有救嗎?要按一般法門,一定要修很多忏悔法才可能保證他不墮地獄,已經夠好了,可是奇迹出現了,造作一切惡業的衆生在臨命終的時候,地獄已經現前了,甚至于他的前腳已經踏入地獄的大門,可正在這個時候,他如果肯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十聲,乃至一聲,不但不會再墮地獄,而且立刻化地獄爲七寶池,這是觀經下品下生章爲我們說明的。有人說了,早知道這樣何必費那麼大力氣去斷惡修善呢?你要這樣理解會自己把前程誤掉,那麼這個地方所要透露的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就是一切經咒法門最後沒有辦法救度的衆生,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救。哪怕是臨命終最後一口氣還在,他還肯念佛,肯至心稱念,他就有機會往生不退,圓成佛道。這真是佛門裏面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除了這個方法之外,再沒有第二個方法了。正是因爲這樣,印祖才極力贊歎啊,十方諸佛離開這個法門不能普渡衆生,怎麼說呢?馬上這衆生要墮地獄了,你能不能讓他不墮地獄,而且保證很快成佛,有沒有一個方法?有,就是這個方法,這是阿彌陀佛大願最爲核心最爲殊勝的地方,那麼我們要想,我們現在沒造五逆十惡,惡業沒那麼重,所以念佛的同修可不能天天想著,哎呀,我造了很多惡業,業障重啊,業障深啊,一天到晚喊著,好像是很謙虛,意思是說我業障重,我修的不好,可這麼念久了就變成真的了,業障真的就很重了,心想事成,你天天念的嘛,阿彌陀佛沒天天念,但是業障很重天天念,最後業障真的很重。這觀經上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是心作業障,是心是業障,業障人人有,你不需要說,業障是自然而然的,你如果沒業障,沒業障怎麼是凡夫呢?沒業障又爲什麼在娑婆世界呢?古人說的好,業不重不生娑婆,你往這邊一站,不用說就是個業障很好的證明,不用再說業障很重已經夠重了。
那應該怎麼樣忏悔業障呢?就是此地說的至心,至心怎樣理解?我用一個最簡單的說法,至就是到的意思,你看我們到這個南海普陀山道場來就是這個到的意思,就是來到的意思,這個說法好懂,那麼至心合起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阿彌陀佛來到我心裏,就這麼簡單,我們不說這個至心,這個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哎呀,那說太…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