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語錄

  《善導大師語錄》

  作 者:慧淨法師

  編 輯:淨土宗編輯部

  出版者: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簡介:

   「善導大師語錄」,由淨土宗善導流導師慧淨法師輯錄自大師《五部九卷》(善導大師全集,簡稱「善全」),總含約百余則法語,及百余則偈語,大分叁篇:「本願篇」、「法語篇」、「偈語篇」。此「語錄」具有以下兩大特色:

   一、收錄法語,簡明扼要。收錄善導大師最要、簡明、典型的法語,便于讀者迅速把握善導大師思想精髓。

   二、編排組織,渾然一體。巧妙顯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土宗根本宗義。 (節錄自淨宗法師〈代序〉)

  

善導大師語錄

  目錄

  一、本願篇--本願釋(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

  (一)對文增減 五則

  (二)總顯其義 十一則

  二、法語篇

  (一)淨宗大綱 四五則

  (二)要義集粹 五五則

  叁、偈語篇

  (一)念佛勝易 二叁則

  (二)極樂超勝 四七則

  (叁)慈悲勸誡 五叁則

  四、就行立信文

  五、二河白道文

  

  

  一、本願篇--本願釋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一)對文增減

  

1.《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51頁):

  

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31頁):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3.《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51頁):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354頁):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5.《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39頁):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二)總顯其義

  

1.《觀經疏》「六字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0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2.《觀經疏》「唯明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6頁):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3.《觀經疏》「弘願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2頁):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4.《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17頁):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5.《往生禮贊》「光號攝化」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79頁):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6.《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44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7.《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1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8.《觀念法門》「造罪回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60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9.《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0頁):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10.《往生禮贊》「念佛必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40頁):

  

若有衆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63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

  

二、法語篇

  

(一)淨宗大綱

  

1.《觀經疏》「依教開宗」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頁):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2.《觀經疏》「要弘二門判」(依宗判教)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2頁):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3.《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17頁):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4.《觀經疏》「一一願言」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1頁):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

  

5.《觀經疏》「凡夫入報」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5頁):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6.《觀念法門》「皆乘佛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54頁):

  

若有衆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爲增上緣。

  

7.《觀經疏》「溺水偏救」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8頁):

  

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

  

8.《法事贊》「逆謗得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83頁):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9.《觀念法門》「凡夫得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57頁):

  

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10.《法事贊》「善惡皆生」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83頁):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11.《觀念法門》「何況聖人」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60頁):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

  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12.《法事贊》「凡聖齊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76頁):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13.《觀經疏》「叁定死」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5頁):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

  我…

《善導大師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