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聲聞將見佛,禮佛一拜得無生;
彌陀告言諸佛子,極樂何如彼叁界。
新往化生俱欲報,合掌悲咽不能言;
得免娑婆長劫苦,今日見佛釋迦恩。
24.《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58頁):
普勸同生知識等,同行相親莫相離。
父母妻兒百千萬,非是菩提增上緣,
念念相纏入惡道,分身受報不相知,
或在豬羊六畜內,披毛戴角何時了。
慶得人身聞要法,頓舍他鄉歸本國,
父子相見非常喜,菩薩聲聞亦複然。
25.《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63頁):
十方如來舒舌證,定判九品得還歸。
父子相迎入大會,即問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報,饑餓困苦體生瘡,
爾時彌陀及大衆,聞子說苦皆傷歎;
彌陀告言諸佛子,自作自受莫怨他。
26.《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74頁):
不孝父母罵叁寶,終時獄火自相迎;
毀辱六親破淨戒,亦墮如是泥犁中。
殺害衆生食他肉,直入泥犁火聚中;
見聞方便處分殺,如前受苦未何央。
劫盜叁寶衆生物,一墮泥犁無出期;
偷劫父母六親物,亦入如是泥犁中。
27.《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75頁):
欺诳叁寶衆生類,死入泥犁無出期;
惡口兩舌貪瞋慢,八萬地獄皆周遍;
論說他人叁寶過,死入拔舌泥犁中。
普勸衆生護叁業,行住坐臥念彌陀,
一切時中憶地獄,發起增上往生心,
誓願不作叁塗業,人天樂報亦無心。
忽憶地獄長時苦,不舍須臾忘安樂,
安樂佛國無爲地,畢竟安身實是精。
28.《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75頁):
淨土莊嚴無有盡,十方生者亦無窮,
千劫萬劫恒沙劫,一切去者不相妨,
十方衆生未曾減,彌陀佛國亦無增。
29.《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76頁):
彌陀願力隨心大,四種莊嚴普皆遍,
叁明六通常自在,遍入衆生心想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隨念即現真金佛,
真金即是彌陀相,圓光化佛現人前。
30.《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84頁):
若是釋迦真弟子,誓行佛語生安樂;
不得悠悠信他語,隨緣治病各依法。
31.《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84頁):
若聞此法稀奇益,不顧身命要求得;
若能專行不惜命,命斷須臾生安樂。
32.《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87頁):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惡無余善,
增長無明但快意,見他修福生非毀,
如此愚人難覺悟,良由知識惡強緣。
唯知目前貪酒肉,不覺地獄盡抄名,
一入泥犁受長苦,始憶人中善知識。
罪人臨終得重病,神識昏狂心倒亂,
地獄芬芬眼前現,白汗流出手把空。
如此困苦誰能救,會是知識彌陀恩。
手執香爐教忏悔,教令合掌念彌陀,
一聲稱佛除衆苦,五百萬劫罪消除,
化佛菩薩尋聲到,我故持華迎汝來。
33.《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88頁):
地獄猛火皆來逼,當時即值善知識,
發大慈悲教念佛,地獄猛火變風涼;
天華旋轉隨風落,化佛菩薩乘華上。
34.《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91頁):
普勸十方生死界,同心斷惡盡須來;
一入涅槃常住國,徹窮後際更何憂。
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
地地慈悲巧方便,以佛爲師無錯悟。
35.《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91頁):
定善一門韋提請,散善一行釋迦開;
定散俱回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
36.《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72頁):
慎莫輕心縱叁業,業道分明不可欺。
37.《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90頁):
甯合金華百千劫,不能地獄須臾間。
38.《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62頁):
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
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雲何入。
39.《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70頁):
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
40.《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54頁):
不因釋迦如來力,彌陀淨土若爲聞。
41.《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90頁):
若非釋迦勸念佛,彌陀淨土何由見。
42.《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57頁):
得免娑婆長劫苦,今日見佛釋迦恩。
43.《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52頁):
遇值往生善知識,得聞淨土彌陀名。
44.《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88頁):
若非知識教稱佛,如何得入彌陀國。
45.《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87頁):
如此困苦誰能救,會是知識彌陀恩。
46.《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62頁):
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
47.《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51頁):
得此無生寶國地,皆是彌陀願力恩。
48.《般舟贊》「感恩偈」(《善導大師全集》第807頁):
得生淨土報師恩 相續念佛報慈恩
特蒙知識釋迦恩 唯知慚賀釋迦恩
碎身慚謝釋迦恩 碎身慚謝報慈恩
長劫贊佛報慈恩 長時長劫報慈恩
報佛慈恩心無盡 念報慈恩常頂戴
49.《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44頁):
生盲信業走,隨業墮深坑;
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人;
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
50.《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490頁):
時光遷流轉,忽至五更初,
無常念念至,恒與死王居,
勸諸行道者,勤修至無余。
51.《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490頁):
人生不精進,喻若樹無根;
采華置日中,能得幾時鮮。
人命亦如是,無常須臾間;
勸諸行道者,勤修乃至真。
52.《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05頁):
流浪叁界內,癡愛入胎獄;
生已歸老死,沈沒于苦海。
我今修此福,回生安樂土。
53.《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506頁):
願舍胎藏形,往生安樂國;
速見彌陀佛,無邊功德身。
奉觐諸如來,賢聖亦複然;
獲六神通力,救攝苦衆生。
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
四、就行立信文
(《觀經疏》〈散善義〉「就行立信」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1頁)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五、二河白道喻
(《觀經疏》〈散善義〉「二河白道喻」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4頁)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爲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裏。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複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複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崄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衆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汙善心也。
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疊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衆生久沈生死,曠劫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舍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善導大師語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