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语录▪P8

  ..续本文上一页萨声闻将见佛,礼佛一拜得无生;

  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

  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24.《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8页):

  

普劝同生知识等,同行相亲莫相离。

  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或在猪羊六畜内,披毛戴角何时了。

  庆得人身闻要法,顿舍他乡归本国,

  父子相见非常喜,菩萨声闻亦复然。

  

25.《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63页):

  

十方如来舒舌证,定判九品得还归。

  父子相迎入大会,即问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报,饥饿困苦体生疮,

  尔时弥陀及大众,闻子说苦皆伤叹;

  弥陀告言诸佛子,自作自受莫怨他。

  

26.《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4页):

  

不孝父母骂三宝,终时狱火自相迎;

  毁辱六亲破净戒,亦堕如是泥犁中。

  杀害众生食他肉,直入泥犁火聚中;

  见闻方便处分杀,如前受苦未何央。

  劫盗三宝众生物,一堕泥犁无出期;

  偷劫父母六亲物,亦入如是泥犁中。

  

27.《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5页):

  

欺诳三宝众生类,死入泥犁无出期;

  恶口两舌贪瞋慢,八万地狱皆周遍;

  论说他人三宝过,死入拔舌泥犁中。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28.《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5页):

  

净土庄严无有尽,十方生者亦无穷,

  千劫万劫恒沙劫,一切去者不相妨,

  十方众生未曾减,弥陀佛国亦无增。

  

29.《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6页):

  

弥陀愿力随心大,四种庄严普皆遍,

  三明六通常自在,遍入众生心想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随念即现真金佛,

  真金即是弥陀相,圆光化佛现人前。

  

30.《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84页):

  

若是释迦真弟子,誓行佛语生安乐;

  不得悠悠信他语,随缘治病各依法。

  

31.《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84页):

  

若闻此法稀奇益,不顾身命要求得;

  若能专行不惜命,命断须臾生安乐。

  

32.《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87页):

  

下品上生凡夫等,具造十恶无余善,

  增长无明但快意,见他修福生非毁,

  如此愚人难觉悟,良由知识恶强缘。

  唯知目前贪酒肉,不觉地狱尽抄名,

  一入泥犁受长苦,始忆人中善知识。

  罪人临终得重病,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白汗流出手把空。

  如此困苦谁能救,会是知识弥陀恩。

  手执香炉教忏悔,教令合掌念弥陀,

  一声称佛除众苦,五百万劫罪消除,

  化佛菩萨寻声到,我故持华迎汝来。

  

33.《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88页):

  

地狱猛火皆来逼,当时即值善知识,

  发大慈悲教念佛,地狱猛火变风凉;

  天华旋转随风落,化佛菩萨乘华上。

  

34.《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91页):

  

普劝十方生死界,同心断恶尽须来;

  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地地慈悲巧方便,以佛为师无错悟。

  

35.《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91页):

  

定善一门韦提请,散善一行释迦开;

  定散俱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

  

36.《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2页):

  

慎莫轻心纵三业,业道分明不可欺。

  

37.《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90页):

  

宁合金华百千劫,不能地狱须臾间。

  

38.《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62页):

  

何期今日至宝国,实是娑婆本师力,

  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

  

39.《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0页):

  

得免娑婆长劫难,特蒙知识释迦恩;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40.《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4页):

  

不因释迦如来力,弥陀净土若为闻。

  

41.《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90页):

  

若非释迦劝念佛,弥陀净土何由见。

  

42.《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7页):

  

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43.《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2页):

  

遇值往生善知识,得闻净土弥陀名。

  

44.《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88页):

  

若非知识教称佛,如何得入弥陀国。

  

45.《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87页):

  

如此困苦谁能救,会是知识弥陀恩。

  

46.《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62页):

  

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

  

47.《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1页):

  

得此无生宝国地,皆是弥陀愿力恩。

  

48.《般舟赞》「感恩偈」(《善导大师全集》第807页):

  

得生净土报师恩 相续念佛报慈恩

  特蒙知识释迦恩 唯知惭贺释迦恩

  碎身惭谢释迦恩 碎身惭谢报慈恩

  长劫赞佛报慈恩 长时长劫报慈恩

  报佛慈恩心无尽 念报慈恩常顶戴

  

49.《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44页):

  

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

  纵此贪瞋火,自损损他人;

  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

  

50.《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90页):

  

时光迁流转,忽至五更初,

  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

  劝诸行道者,勤修至无余。

  

51.《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90页):

  

人生不精进,喻若树无根;

  采华置日中,能得几时鲜。

  人命亦如是,无常须臾间;

  劝诸行道者,勤修乃至真。

  

52.《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05页):

  

流浪三界内,痴爱入胎狱;

  生已归老死,沉没于苦海。

  我今修此福,回生安乐土。

  

53.《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06页):

  

愿舍胎藏形,往生安乐国;

  速见弥陀佛,无边功德身。

  奉觐诸如来,贤圣亦复然;

  获六神通力,救摄苦众生。

  虚空法界尽,我愿亦如是。

  

四、就行立信文

  (《观经疏》〈散善义〉「就行立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1页)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五、二河白道喻

  (《观经疏》〈散善义〉「二河白道喻」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4页)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善导大师语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