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26.《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58頁):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27.《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59頁):
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回向」也。
28.《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71頁):
言「七日」者,恐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
此間徑于七日者,彼處即是一念須臾間也。應知。
29.《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73頁):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若深信淨土無爲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
30.《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74頁):
以上諸善,似亦無功,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衆生,故名「發菩提心」也。
31.《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75頁):
行者雖睹靈儀,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聖衆同聲告言:「我來迎汝。」
32.《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81頁):
彌陀與比丘衆來,無有菩薩。由是小乘根性,還感小根之衆。
33.《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96頁):
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說多經,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複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34.《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97頁):
行者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遣化衆,應聲來現。
35.《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97頁):
所聞化贊,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爲要益也。應知。
36.《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02頁):
善人爲說,彌陀功德。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
37.《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05頁):
非業不受其報,非因不受其果;因業既非是樂,果報焉能不苦也。
造惡之因既具,酬報之劫未窮。
38.《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05頁):
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衆生若造,直入阿鼻,曆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爲,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徑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叁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者 不得聽聞正法。叁者不得曆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經》雲:「猶如比丘,入叁禅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
39.《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08頁):
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
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
40.《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08頁):
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
41.《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10頁):
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
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
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
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
42.《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15頁):
但聞叁身之號,尚滅多劫罪愆,何況正念歸依,而不獲證也。
43.《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16頁):
念佛叁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爲比類。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爲稀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爲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稀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到彼長時聞法,曆事供養,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賒!
44.《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19頁):
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欲使五趣齊生,是以勸聞于後代。
45.《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20頁):
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46.《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322頁):
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睹者西歸。
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著一如經法。應知。
47.《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342頁):
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于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48.《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361頁):
釋迦出現,爲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叁塗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彌陀佛國。
49.《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364頁):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叁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50.《法事贊》(《善導大師全集》第383頁):
諸佛境界,唯佛能知;國土精華,非凡所測。叁身化用,皆立淨土,以導群生;法體無殊,有識歸之得悟。但爲凡夫亂想,寄托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現在說法。其國清淨,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51. 《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474頁):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叁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52.《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474頁):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53.《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第479頁):
問曰:一切諸佛,叁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
《善導大師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