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语录▪P3

  ..续本文上一页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2.《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7页):

  

「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3.《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8页):

  

辨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言教之大小者: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4.《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30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5.《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1页):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6.《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3页):

  

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7.《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3页):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章,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8.《观经疏》〈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85页):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

  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9.《观经疏》〈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07页):

  

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10.《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1页):

  

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

  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

  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11.《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9页):

  

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12.《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7页):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0页):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14.《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1页):

  

弥陀在空,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15.《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1页):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6.《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2页):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17.《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93页):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18.《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95页):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31页):

  

言「如意」者有二种:

  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2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2页):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2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4、245页):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2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6页):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2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2页):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4页):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2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5、256页):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

《善导大师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