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语录▪P2

  ..续本文上一页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14.《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6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5.《观经疏》「愿往生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7页):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16.《观经疏》「不顾水火」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8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后,得生西方,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17.《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9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18.《往生礼赞》「专杂得失」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97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9.《观经疏》「虽可回向」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2页):

  

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20.《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82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21.《观念法门》「唯摄念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3页):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2.《观经疏》「光摄三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5页):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23.《观经疏》「三经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5、206页):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24.《观念法门》「三辈唯在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54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5.《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60页):

  

十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6.《往生礼赞》「诸佛护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0页):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27.《观念法门》「护念经意」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4页):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28.《观经疏》「二圣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16页):

  

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29.《观念法门》「廿五菩萨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4页):

  

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往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30.《观念法门》「诸天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5页):

  

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31.《观念法门》「延年转寿」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0页):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32.《观经疏》「全非比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11页):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33.《观经疏》「极乐胜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12页):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

  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34.《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50页):

  

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35.《观经疏》「依正一体、无漏涅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61页):

  

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36.《观经疏》「无生之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62页):

  

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37.《法事赞》「弥陀妙果」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65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

  国土则广大庄严,遍满自然众宝。

  

38.《观经疏》「皆说妙法」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0页):

  

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

  

39.《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4页):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40.《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7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41.《般舟赞》「净土常居」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92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42.《观经疏》「见十方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9页):

  

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43.《观经疏》「佛心者」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7页):

  

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一切也。

  

44.《般舟赞》「慈悲父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3页):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45.《般舟赞》「常怀惭愧」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93页):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二)要义集粹

  

1.《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3页):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

《善导大师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