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14.《觀經疏》「正念直來」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6頁):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
15.《觀經疏》「願往生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7頁):
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
16.《觀經疏》「不顧水火」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8頁):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舍命以後,得生西方,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17.《觀經疏》「心行具足、平生業成」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9頁):
叁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18.《往生禮贊》「專雜得失」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97頁):
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叁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19.《觀經疏》「雖可回向」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52頁):
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20.《往生禮贊》「唯攝念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82頁):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21.《觀念法門》「唯攝念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3頁):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22.《觀經疏》「光攝叁緣」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5頁):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問曰:備修衆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叁義:
一明「親緣」:衆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叁明「增上緣」:
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23.《觀經疏》「叁經唯明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5、206頁):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24.《觀念法門》「叁輩唯在專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54頁):
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25.《觀念法門》「諸佛舒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60頁):
十方等佛舒舌,定爲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26.《往生禮贊》「諸佛護念」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40頁):
若稱佛往生者,常爲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27.《觀念法門》「護念經意」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4頁):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28.《觀經疏》「二聖影護」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16頁):
專念彌陀名號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
29.《觀念法門》「廿五菩薩影護」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4頁):
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往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30.《觀念法門》「諸天影護」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5頁):
專行此念彌陀佛叁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31.《觀念法門》「延年轉壽」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340頁):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32.《觀經疏》「全非比況」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11頁):
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
33.《觀經疏》「極樂勝報」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12頁):
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
依因起于勝行,依行感于勝果,
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
依樂顯通悲化,依于悲化,顯開智慧之門。
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
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
34.《觀經疏》「無漏爲體」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50頁):
彌陀因行周備,致使感報圓明。明淨之義,即「無漏爲體」也。
35.《觀經疏》「依正一體、無漏涅槃」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61頁):
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
36.《觀經疏》「無生之界」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162頁):
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
37.《法事贊》「彌陀妙果」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65頁):
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
國土則廣大莊嚴,遍滿自然衆寶。
38.《觀經疏》「皆說妙法」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0頁):
一切莊嚴,皆能說于妙法。
39.《觀經疏》「無漏爲體」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24頁):
淨土之中,一切聖人,皆以無漏爲體,大悲爲用。
40.《觀經疏》「聖衆莊嚴」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7頁):
聖衆莊嚴:即現在彼衆,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41.《般舟贊》「淨土常居」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92頁):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
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
隔則六道因亡,輪回之果自滅。
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42.《觀經疏》「見十方佛」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9頁):
既見彌陀,即見十方佛也。
43.《觀經疏》「佛心者」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207頁):
佛心者,慈悲爲體,以此平等大悲,普攝一切也。
44.《般舟贊》「慈悲父母」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43頁):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45.《般舟贊》「常懷慚愧」之文(《善導大師全集》第593頁):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二)要義集粹
1.《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23頁):
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叁賢十…
《善導大師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