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語錄▪P3

  ..續本文上一頁聖,弗測所窺;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爲期;舍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2.《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27頁):

  

「觀」者,照也。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照彼彌陀正依等事。

  

3.《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28頁):

  

辨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爲宗,如《大品經》以空慧爲宗,此例非一。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

  言教之大小者: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4.《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30頁):

  

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

  

5.《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41頁):

  

但此《觀經》,佛爲凡說,不幹聖也。

  

6.《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43頁):

  

初不遇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7.《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43頁):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叁輩上下文章,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8.《觀經疏》〈序分義〉(《善導大師全集》第85頁):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刀不厭利,日不厭明,

  人不厭善,罪不厭除,賢不厭德,佛不厭聖。

  

9.《觀經疏》〈序分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07頁):

  

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爲,永歸常樂。但無爲之境,不可輕爾即階;苦惱娑婆,無由辄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歎。

  

10.《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51頁):

  

帶惑疑生華未發,合掌籠籠喻處胎;

  內受法樂無微苦,障盡須臾華自開。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薩徐徐授寶衣;

  光觸體得成叁忍,即欲見佛下金臺;

  法侶迎將入大會,瞻仰尊顔贊善哉。

  

11.《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59頁):

  

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叁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于佛會。

  

12.《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57頁):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叁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爲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不欲直令製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叁惡,長時受苦。

  爲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若有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當知此等,始從叁惡道來,罪障未盡,爲此無信向耳。佛言: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爲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80頁):

  

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

  

14.《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81頁):

  

彌陀在空,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15.《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81頁):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輕舉,既能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叁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系之牢,何由得免?爲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16.《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82頁):

  

韋提實是垢凡女質,不足可言;但以聖力冥加,彼佛現時,得蒙稽首。

  

17.《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93頁):

  

言「法界」者,有叁義: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叁者無障礙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衆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

  言「入衆生心想中」者,乃由衆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

  

18.《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195頁):

  

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叁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豈有相而可緣、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無色,絕于眼對,更無類可方,故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

  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觀經疏》〈定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31頁):

  

言「如意」者有二種:

  一者如衆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

  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叁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20.《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42頁):

  

經雲:「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

  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叁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叁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真實。

  

21.《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44、245頁):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22.《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46頁):

  

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23.《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52頁):

  

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54頁):

  

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25.《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55、256頁):

  

當時惶怖,不複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

《善導大師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