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養成了,將來會有更壞的習慣。遇到一個人我們都不高興打招呼,遇到一群人啊,我們就感覺很累了。算了吧,下次再打。我們從這些地方去反觀,在生活當中有很多我們疏忽的佛法修學的機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單單有這兩句,還不足以顯示出佛法的圓滿。
第叁句很關鍵,自淨其意,如果單講斷惡修善,這個世間很多宗教都在推廣,而佛法之所以超勝,有這一句自淨其意,雖然斷惡,而不著斷惡之相,雖然修善,而不爲自己的善業善果所縛,心地永遠保持一塵不染,自淨其意啊,是諸佛教,這是一切諸佛對我們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面對父母的時候,我們能對父母盡一點孝心,對現代人來講不能要求太多了,一點好象很過份了,雖然這個華人呢還有孝道的傳統觀念,可是在現實的社會中,孝道的實際行動越來越少了,不好意思說不孝,但是真的感覺孝很難,不容易啊,能對父母盡孝這是善,是大善,佛法修學的第一個科目就是強調孝養父母,我們常常看淨業叁福的頭一句,孝養父母,佛在經上說,假如說佛不在世了,有人想供佛沒有機會,怎麼辦?去供養父母,佛說供養父母的功德,等于供養一生補處,這樣的大菩薩,的確是這樣。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楊璞,安徽人,他對佛法修學很認真,年紀輕輕啊,想啊,我不能夠留在家裏,我要到外面去參學,廣泛地去尋求這些名師學習佛法,家裏面有個八十歲的老母親,但是,他想啊,我要去學習佛法,還是出去比較重要。聽說四川的無際大師是得道高僧,于是就從安徽到四川,可能新加坡同修沒這個概念,安徽到四川有多遠啊?翻開地圖看看,就這麼遠,實際上很遠,不遠千裏,過去又是走路,也顯示出他求法的真誠。好不容易來到四川啊,剛進四川,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等他呢,遇到他就說年輕人你來幹什麼啊?他說啊,聽說四川無際大師是得道高僧,我來向他學習佛法,老和尚就說啦,我就是無際大師的徒弟,他派我來接你的,他讓我告訴你,見無際大師不如去見佛,也的確是的,我們想想,假如今天哪個地方聽說阿彌陀佛在世,恐怕我們不會來這兒聽經啊,只要有方法可以去,應該去見佛才對,哪怕跟佛照張像也值得紀念,這個楊璞也是這個心態,實際上啊跟現在很多學佛同修差不多,這就明星效應,聽說無際大師很厲害嘛,多少也去看看,心願滿了,是不是真的能學到佛法,那倒說不准了。所以無際大師知道他的心願,告訴他你見我還不如去見佛,他真的馬上就改了,去見佛。佛在哪裏啊?老和尚告訴他,說你沿著來的路走回去,原路返回,你最終會遇到一個人,你記住這個人的特征,這個人,反披著黃色的被子,倒穿著草鞋,這是非常重要的特征,你記住了,你假如遇到有人是這樣的打扮,你可不要錯過了,那就是佛。于是他就很留心,凡夫衆生著相啊,一路注意觀看沒人這樣打扮,很失望,回到家,回到家已經是半夜了。敲門啊,過去啊農業社會,農村裏深更半夜敲門誰給你開門啊,可是啊只有一種情況是例外,就是父母親聽到是子女的叩門聲,因爲這個聲音太熟悉了,毫不猶豫就出去開門,忘記了冬天很冷,忘記了自己沒有穿衣服,楊璞的母親在家裏面天天等著孩子回來啊,左等右等不見,忽然在半夜睡覺聽到孩子敲門了,欣喜若狂,衣服來不及穿了,把蓋在床上的棉被趕緊披在身上,黃色的棉被,出去時很慌張,鞋子穿反了,趕緊去開門,門一打開,楊璞看到眼前的這一幕啊,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老和尚講的所謂的佛,原來就是眼前的老母親,我們想一想,也只有母親,對子女才會象佛對衆生那樣無私的付出,不疲不厭的教誨,哪怕是子女再怎麼樣不爭氣,慈悲的父母同樣不會放棄他,依然等到他回頭,只要他肯回頭,無不是歡喜接受啊。這樣的慈悲心,也只有佛有,也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有。從子女的角度講,父母這個心就是佛心,楊璞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原來大師教給他,向佛學習,就是好好的孝養父母,楊璞從此以後,在家裏面認真的侍奉母親,還爲孝經作了很長的注解,這是真正學佛的樣子。
孝養父母,對于大多數學佛同修來講,在家學佛頭一個孝養父母,有人說出家就可以不管了嗎?也不是這麼說的。佛交待出家首先要父母同意,有人說釋迦牟尼佛出家,佛的父母親都沒有同意,那是例外,除非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親就是不讓你出家,不管什麼理由,那麼這個例外。如果父母親通情達理,出家要征得父母同意,佛還特別交待,哪怕出家之後,父母親如果沒有人照顧,沒人孝養了,還要減去自己供養當中的一份去孝養父母。佛經上有個真實的記載,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有一年印度幹旱鬧饑荒啊,沒有糧食,大家沒飯吃,當然嘛,比丘出去托缽,就比較困難,所以很多時候托空缽,托不到飯,佛呢,出去托缽也是的,他說共業啊,有一天佛出去托缽,走了一圈沒托到,正好有一個比丘沿路回來,看到佛托個空缽就問佛,說世尊有沒有吃飯嗎?佛說沒有,你們都托不到,我怎麼能托到呢,比丘聽到心裏面非常難過,想想,佛是多大的福報,人天導師啊,可是竟然沒有人來供養,修這個福報,哎呀,太可惜了。可是轉念一想啊,我太幸運了,這個機會讓我遇到了,我要來供養佛,于是就想我無論如何要去找來一缽飯去供佛,可是大家都托不到,到哪裏去找,他就想把自己的袈裟,出家人的袈裟叁衣啊賣掉,印度人的衣服現在還差不多是一塊布,袈裟也是這樣,過去布料很值錢,所以一塊大的布料也能賣一點錢換一缽飯,得到這一缽飯之後,趕緊來供養佛,佛知道就是給他這個機會,但是故意問他,說比丘啊,這荒年大家都托不到飯,你這一缽飯從何而來啊?比丘說,我是用袈裟換的,我來供佛,佛聽到之後,很嚴肅地告訴他,說這一缽飯我不能接受,佛說,袈裟出家人穿的這個25條衣叁衣是叁世諸佛正法的形象,用現在的話講,這是佛教的標志,是僧團的唯一標志,一切諸佛出世都是穿它,這可以說是十方叁世一切叁寶的功德都在這個形象上,你現在用這個袈裟換來一缽飯,我沒有這個大的功德,來接受你這一缽飯。比丘聽到了就難過了,想一想佛都不接受這一缽飯,這個天底下還有誰能夠接受?佛馬上問他,說比丘啊,你父母還在世嗎?還在,你現在把這一缽飯端回去供養父母,你的父母能夠消受,比丘就不明白了,佛都不能消受,我的父母一個凡夫如何消受啊?佛說了,因爲父母能生你身的緣故,所以他能消受你的供養,你的一切都來自于父母,當然你這一缽飯,也跟你父母是有關系的,你是用你父母給你的身體來換取這一缽飯,所以你的父母能夠接受這一缽供養。然後又問他,你的父母對佛法有沒有信心?說沒有,佛說正好,把這一缽飯拿回去,趕緊供養父母,再爲父母說法,你的父母就對佛法有信心了。佛說,父母的恩德無以倫比,以是因緣應當孝養父母。佛沒有說你把最好的飯拿給我吃,你們都來供養我,沒有,教導衆生如何孝養父母擺在第一位,這說明什麼呢?佛法非常重視現實的生活,這一點很多人誤會了,以爲佛法是消極的,是厭世的。學佛人呢都躲到一邊涼快去了,尤其看到出家人,所謂遁入空門,什麼也不管也不問了,變成這個社會的累贅,這是自古以來很多社會大衆的觀念,而不知道,大乘佛法原本就是積極的,以菩薩的精神入世,來做世間的事業,世間的事業統統都是佛法。
孝養父母,在這一般人看來,這是世間上的事,學佛人孝養父母是佛法,夫妻和睦是佛法,學佛同修夫妻要吵架呢,關起門來,別讓佛法形象破壞了,兄弟不和,在自己家裏可以,你一定不和怎麼辦呢,就在家裏不和,可是真正學佛人是不應該這樣,在家學佛,家庭和睦擺在第一位。那有人說就和不了,我想和他就不給我和,那怎麼辦呢?俗話講得好啊,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總是雙方都有原因,只不過可能哪一方面偏多而已,學佛同修明了因緣果報就要知道,成爲一家人,這是多生多劫的因緣,如果是善緣相聚,歡歡喜喜很好,如果是惡緣、逆緣相聚呢,哎呀消業障的好機會,你不用找,人家自己找來了,多好,要心甘情願的去還,歡歡喜喜去供養,不要埋怨,不要發牢騷,這是成就自己道業的增上緣。真正明白佛法在生活中的妙用,真是啊,我們所說的佛法的確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幸福美滿,生活有了佛法,會更加充實,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才更加有活力。對于念佛法門,我們提倡的是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淨土法門的殊勝,爲什麼末法時期淨土法門最爲殊勝,適合一切衆生修學,就是這個法門不離世間任何事業,依然可以了生脫死。古人說的好,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就是淨土法門殊勝之處。
實際上講到幸福,世間上很多人都在追求,可是幸福啊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有很多人認爲,幸福快樂就是賺很多很多的錢,尤其是現代人,現代人把幸福的觀念就鎖定在大把大把的鈔票上,于是現在是全民了,小朋友從小知道有錢這個字,就開始問父母要錢,因爲自己不會賺錢,不會賺會要,想盡所有的理由,問父母要,盡量要,要到父母不給了,自己去賺,長大成年了出去賺錢、掙錢,好了賺完錢、掙完錢了花錢,花的沒有了不得已借錢。再過不久啊,新加坡還有一個更快的途徑——賭錢,賭到最後啊,說老實話大家都沒錢,錢被這個老虎機吃掉了,不但把時間輸進去了,精力輸進去了,可能人的一生就因此輸進去了,這是說啊你得不到這個幸福的概念,縱然真的得到這個所謂幸福的概念,就是真的得到很多金錢了,真的就快樂嗎?就一定幸福嗎?不一定啊,過去有一個農民,平常呢生活過得蠻好,每一天種地啊日子也算是過得很平穩,可是在有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