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宗風(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因此,我們要益加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心中起了情緒,起了不平、不滿、比較、計較、忿恨的心情,自己就要立刻觀照。一旦 有觀照的心,當下就會心平氣和,就會回到正知正見正念。所以,修行不只是學問的事情,也就是說,學佛不只是佛理的事情,不只是佛教哲學的事情,而是要觀 心,深入自己的第七識,改變自己第八識的業障、果報。

  剛才所講的,“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功夫才一分;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功夫才一分”,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心。

  這樣講,是不是不用念佛了

  不是的!當然仍是要以念佛爲主。只是說,當我們起心動念了,乃至情緒、脾氣、煩惱來了,就要立刻觀照,這是針對當下的起念來自我調治。至于平常,當然仍是念佛爲主。

  另外,修行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呢

  要從不妄語開始。不妄語就是不隨便講話,不僅不講騙人的話,也不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團體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衆居多。俗話說,女衆往往是“雞腸鳥肚”。而且,“長舌婦”也好, “叁姑六婆”也好,都在說女衆,可見女衆“口業”非常嚴重,有時一句話可以交代的,卻講兩句、叁句,甚至講閑話,一講就是好幾十分鍾,甚至半個鍾頭、一個 鍾頭以上;情緒來了,向人訴苦,一說就是幾十分鍾,甚至幾個鍾頭,真的不愧是長舌婦。

  言語往往是是非的來源,所以宗風裏面對語言的提示就比較多一些。比如:“不說、不聽、不傳、不較”。相應于在佛 陀所訂的五戒、十善當中,針對口業而訂的規範是最多的,所以我們要不說是非,也不要訴苦,因爲口業最容易犯罪犯過,也最容易消損自己的福報、增加自己的罪 障。我們既是身爲修行人,應該以佛法作爲自己起心動念的准則,而不應該還像沒有學佛以前一樣,把以前的脾氣、個性帶到佛門來。要知道自己的叁千煩惱絲都已 經剃掉了,所穿的是可讓叁界衆生供養的福田衣,所以務必要常自省:我是不是還像以前那樣使個性,動不動就起情緒,動不動就要發牢騷

  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 樣。如果這樣的話,連修行人都稱不上了,更何況是出家人呢

  

  所以,沒事不要講話,半句話都已經嫌多了,何況講那麼多、那麼久!凡是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也一概不須知道;若知 道了,當然不可以講出去。想想看,講出去是爲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講來講去都會變成是非,所謂“一人傳虛,百人傳實”、“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所以 修行從不妄語開始,對于是非盡量不看、不聽、不說、不傳,即使閑話也不要講,要惜話如金,守口如瓶。

  在佛陀的時代,僧衆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聖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談”,即談論佛理,其他世俗的 閑聊,在和合僧團是嚴格禁止的。因爲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講它做什麼

  善也是空,惡也是空,順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講出 去做什麼

  往往我們會跟旁邊的人說:“某某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但是您千萬不要講出去……”,那個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說:“某某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這件 事情是某某告訴我的,但是你千萬不要講出去,你一個人知道就好”,這個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這樣講,是非就這樣一直不斷流竄。總之,不相關的事,即使是同床 而眠的丈夫、太太都不需要講了,更何況是其他的人

  

  能守得住口,就能方便守得住心;口守不住的話,表示內心的翻滾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講話,無謂的話半句都嫌多。

  善導大師往往都是獨來獨往的,爲什麼

  因爲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講閑話。但是,不講閑話並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顯示自己鶴立雞群、特立獨行,如果有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一個人也好,與大衆相處也好,都應該是和諧的,彼此有默契的。

  當然,如果是執事,有關公務或某些事情的提示叮咛,這不是是非,我們應該謙卑接受,所謂“聞善則喜,聞過則 拜”,這樣不僅能夠增長自己的福德,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別人指出我們的不對,我們應該謙虛地接受,乃至是背後的誹謗,也要接受。當然有些事情若是應該 說清楚的,應該解釋明白的,都應清楚平實地表達。可是如果難以說清楚,也無法解釋的話,那就要甘心、平順、安然地來接受。有一句話說“天上掉下來的禮 物”,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往往是白白地送給我們。要去擁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真不容易,沒有機會是遇不到的。禮物是什麼呢

  就是消除我們業障,增加我們福 德,訓練我們安忍一切逆緣。

  佛陀說,別人誹謗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這種觀念確實是顛覆一般人的思維。人家誹謗我們,造成我們身心的苦 惱,怎麼反而說是恩惠呢

  一般人會因爲誹謗而造成身心苦惱。可是我們是修行人,修行人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

  如果確實有這樣的事,剛好是消我們的業; 如果沒有那樣的事情,一方面是增加我們的福報,一方面是讓我們修安忍、忍辱的機緣,這豈不是很大的恩惠

  曾有一位學佛的婦女受了別人的無根之謗,她聽到了 反而很高興,因爲那時候她兒子正要考試,她就把這個功德回向給她的兒子。如果這位母親沒有學佛的話,可能就會氣得晚上睡不著覺了。

  所以修行人永遠不會怨天尤人。“唉呀!某某人對我怎麼樣、某某人對我不公……”其實沒有不公的事,天底下一切都是公平的,所受的往往都是恰如其分的。依據我們過去世所累積的業因,今日自然應該受這種果報,所以說“聞善則喜,聞過則拜”。

  我們往往觀察不到自己的過患,必須要靠別人來提醒。別人好不容易觀察到了,而且跟我們提起了,我們如果接受的 話,豈不是就能夠如實地去改進

  因爲別人的提示,讓我們有改進的機會,使我們的品性、道德升華,豈不是要感謝對方

  即使是對方誤會了,那也沒關系,在團體 當中,我們是怎樣的爲人,四周的人都看得清楚,所謂“日久見人心”,大家都會有公論的。所以,應該盡量謙虛,接受他人的忠言。

  在團體當中,凡事也要能“善解”,善于理解才不會錯解、誤解,而産生誤會。與衆相處要合群,要與大衆和合。若不能合群,會帶給自己苦惱,也會帶給別人苦惱,更會帶給團體動蕩不安。除此之外,要彼此接納,互相包容,彼此體諒,互相關懷。

  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的救度,也就是講彌陀對我們的愛、彌陀對我們的包容。想想看,如果彌陀不愛我們,怎麼會救 我們呢

  如果彌陀不包容我們,我們怎麼可能被救度呢

  想想看,我們生生世世,乃至此生此世,我們的叁業行爲過得了閻羅王這一關嗎

  閻羅王會包容我們嗎

  閻 羅王不肯包容我們的,因果也不肯包容我們的,只有阿彌陀佛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而且還要來救我們。淨嵩法師曾說(大意):“佛都原諒我們了,爲什麼我 們不能原諒別人。”我們若體會到彌陀的愛有多深,對別人的愛也會有多深;我們體會彌陀對我們的包容有多大,對別人的包容也會有多大。

  一個人如果起情緒、心中不平了,感覺受委屈了,這表示兩方面不足:一方面是對“機、法”沒有體會,以爲自己是一個賢善、沒有過失的人,同時也沒有體會到彌陀的愛跟包容;另方面是他初學這個法門,所以感受的深度還不夠。

  還有,一個團體裏面,默契非常重要。團體運作是靠什麼

  靠默契。有了默契的話,不用講,彼此都是互相理解的。雖然談不上心心相印,可是彼此的心都互相了解,這就是默契。能夠這樣的話,在人群當中,就會有人緣,就會有好緣,就會獲得善緣。

  如果在群體當中,覺得自己沒有人緣,好像別人都冷落自己,這樣就要檢討自己,不要去指責或批評別人。爲什麼

  這個就是以鏡爲鑒的理論,眼前鏡子所顯現的都是自己如實的相貌,不是鏡子故意産生的。所以反觀自省很重要。

  同時,凡事要往正面去想,不要往負面想。不管事情怎樣,都要往正面想,這樣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應。如果動不動就往負面想,即使是正面的,也會帶來負面的效應。

  另外,團體中都會安排各人相應的職位,所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而分工合作、分層負責,所以大家只要安份守己,盡 心盡力,盡職盡責,就能夠像一部機器一樣,每個環節都能運作通暢。不管自己負責哪個層面的工作,都要盡量“化繁爲簡,化難爲易,舉重若輕,輕松以對”。這 樣自己輕松,別人也沒有壓力。

  最後,還是勉勵大家,關于修身養性的好文章應每隔一段時間就複習一下,所謂多聞熏習。如果不多聞熏習,就不可能有所進展,就難以有所成就。

  不斷複習,就好像我們在土地下了種子,種子落下了,要適時去澆水,將土翻松一下。好的道理,我們看了、聽了,當 下種子就進入我們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可是田地若是土太硬、水份少,沒有養分,沒有肥料,陽光又不充足,這顆種子就不能發芽。時常溫習、複習,等同我們維 持土地的松軟,而有水分、養分、陽光,這樣它才容易發芽,乃至最後開花結果。

  所以,有關法義的文章要多聞熏習,乃至修身養性的文章也要多聞熏習,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也都會發給大家。有哪些 文章可以反複溫習呢

  我來念一些,發給大家的,當中有一篇《愛的故事》,這篇故事很短,但啓示很大,意思就是說,只有愛才能存在,沒有愛就不能存在。阿彌 陀佛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祂如果不能圓滿救度十方衆生的愛心跟力量,就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我們的法身慧命。

  還有《俞淨意公遇竈神記》、《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自己決定別人看你的眼 光》、《出家人的自尊》、《坦然還兒債》、《平心靜氣的妙方》、《找好處認不是》、《講病》,後面這兩篇是民國時代,東北地方一位王鳳儀王善人所講的,以 及星雲大師寫的《如何做一個出家人》,還有我幾次講的《學習宗風》。這一些都可以利用時間來反複溫習,因爲這些都可增長我們人格道德的生命,多聞熏習就會 “融爲骨髓,化成個性”。

  南無阿彌陀佛。

  

《學習宗風(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習宗風(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