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习宗风(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因此,我们要益加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心中起了情绪,起了不平、不满、比较、计较、忿恨的心情,自己就要立刻观照。一旦 有观照的心,当下就会心平气和,就会回到正知正见正念。所以,修行不只是学问的事情,也就是说,学佛不只是佛理的事情,不只是佛教哲学的事情,而是要观 心,深入自己的第七识,改变自己第八识的业障、果报。

  刚才所讲的,“静中功夫十分,动中功夫才一分;动中功夫十分,梦中功夫才一分”,所以我们要时刻观心。

  这样讲,是不是不用念佛了

  不是的!当然仍是要以念佛为主。只是说,当我们起心动念了,乃至情绪、脾气、烦恼来了,就要立刻观照,这是针对当下的起念来自我调治。至于平常,当然仍是念佛为主。

  另外,修行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要从不妄语开始。不妄语就是不随便讲话,不仅不讲骗人的话,也不讲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团体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众居多。俗话说,女众往往是“鸡肠鸟肚”。而且,“长舌妇”也好, “三姑六婆”也好,都在说女众,可见女众“口业”非常严重,有时一句话可以交代的,却讲两句、三句,甚至讲闲话,一讲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一个 钟头以上;情绪来了,向人诉苦,一说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钟头,真的不愧是长舌妇。

  言语往往是是非的来源,所以宗风里面对语言的提示就比较多一些。比如:“不说、不听、不传、不较”。相应于在佛 陀所订的五戒、十善当中,针对口业而订的规范是最多的,所以我们要不说是非,也不要诉苦,因为口业最容易犯罪犯过,也最容易消损自己的福报、增加自己的罪 障。我们既是身为修行人,应该以佛法作为自己起心动念的准则,而不应该还像没有学佛以前一样,把以前的脾气、个性带到佛门来。要知道自己的三千烦恼丝都已 经剃掉了,所穿的是可让三界众生供养的福田衣,所以务必要常自省:我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使个性,动不动就起情绪,动不动就要发牢骚

  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 样。如果这样的话,连修行人都称不上了,更何况是出家人呢

  

  所以,没事不要讲话,半句话都已经嫌多了,何况讲那么多、那么久!凡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也一概不须知道;若知 道了,当然不可以讲出去。想想看,讲出去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讲来讲去都会变成是非,所谓“一人传虚,百人传实”、“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 修行从不妄语开始,对于是非尽量不看、不听、不说、不传,即使闲话也不要讲,要惜话如金,守口如瓶。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 闲聊,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么

  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 去做什么

  往往我们会跟旁边的人说:“某某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但是您千万不要讲出去……”,那个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说:“某某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这件 事情是某某告诉我的,但是你千万不要讲出去,你一个人知道就好”,这个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这样讲,是非就这样一直不断流窜。总之,不相关的事,即使是同床 而眠的丈夫、太太都不需要讲了,更何况是其他的人

  

  能守得住口,就能方便守得住心;口守不住的话,表示内心的翻滚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讲话,无谓的话半句都嫌多。

  善导大师往往都是独来独往的,为什么

  因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讲闲话。但是,不讲闲话并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显示自己鹤立鸡群、特立独行,如果有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也好,与大众相处也好,都应该是和谐的,彼此有默契的。

  当然,如果是执事,有关公务或某些事情的提示叮咛,这不是是非,我们应该谦卑接受,所谓“闻善则喜,闻过则 拜”,这样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福德,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别人指出我们的不对,我们应该谦虚地接受,乃至是背后的诽谤,也要接受。当然有些事情若是应该 说清楚的,应该解释明白的,都应清楚平实地表达。可是如果难以说清楚,也无法解释的话,那就要甘心、平顺、安然地来接受。有一句话说“天上掉下来的礼 物”,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往往是白白地送给我们。要去拥有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还真不容易,没有机会是遇不到的。礼物是什么呢

  就是消除我们业障,增加我们福 德,训练我们安忍一切逆缘。

  佛陀说,别人诽谤我们,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这种观念确实是颠覆一般人的思维。人家诽谤我们,造成我们身心的苦 恼,怎么反而说是恩惠呢

  一般人会因为诽谤而造成身心苦恼。可是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如果确实有这样的事,刚好是消我们的业; 如果没有那样的事情,一方面是增加我们的福报,一方面是让我们修安忍、忍辱的机缘,这岂不是很大的恩惠

  曾有一位学佛的妇女受了别人的无根之谤,她听到了 反而很高兴,因为那时候她儿子正要考试,她就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她的儿子。如果这位母亲没有学佛的话,可能就会气得晚上睡不着觉了。

  所以修行人永远不会怨天尤人。“唉呀!某某人对我怎么样、某某人对我不公……”其实没有不公的事,天底下一切都是公平的,所受的往往都是恰如其分的。依据我们过去世所累积的业因,今日自然应该受这种果报,所以说“闻善则喜,闻过则拜”。

  我们往往观察不到自己的过患,必须要靠别人来提醒。别人好不容易观察到了,而且跟我们提起了,我们如果接受的 话,岂不是就能够如实地去改进

  因为别人的提示,让我们有改进的机会,使我们的品性、道德升华,岂不是要感谢对方

  即使是对方误会了,那也没关系,在团体 当中,我们是怎样的为人,四周的人都看得清楚,所谓“日久见人心”,大家都会有公论的。所以,应该尽量谦虚,接受他人的忠言。

  在团体当中,凡事也要能“善解”,善于理解才不会错解、误解,而产生误会。与众相处要合群,要与大众和合。若不能合群,会带给自己苦恼,也会带给别人苦恼,更会带给团体动荡不安。除此之外,要彼此接纳,互相包容,彼此体谅,互相关怀。

  我们这个法门是讲弥陀的救度,也就是讲弥陀对我们的爱、弥陀对我们的包容。想想看,如果弥陀不爱我们,怎么会救 我们呢

  如果弥陀不包容我们,我们怎么可能被救度呢

  想想看,我们生生世世,乃至此生此世,我们的三业行为过得了阎罗王这一关吗

  阎罗王会包容我们吗

  阎 罗王不肯包容我们的,因果也不肯包容我们的,只有阿弥陀佛包容我们,不跟我们计较,而且还要来救我们。净嵩法师曾说(大意):“佛都原谅我们了,为什么我 们不能原谅别人。”我们若体会到弥陀的爱有多深,对别人的爱也会有多深;我们体会弥陀对我们的包容有多大,对别人的包容也会有多大。

  一个人如果起情绪、心中不平了,感觉受委屈了,这表示两方面不足:一方面是对“机、法”没有体会,以为自己是一个贤善、没有过失的人,同时也没有体会到弥陀的爱跟包容;另方面是他初学这个法门,所以感受的深度还不够。

  还有,一个团体里面,默契非常重要。团体运作是靠什么

  靠默契。有了默契的话,不用讲,彼此都是互相理解的。虽然谈不上心心相印,可是彼此的心都互相了解,这就是默契。能够这样的话,在人群当中,就会有人缘,就会有好缘,就会获得善缘。

  如果在群体当中,觉得自己没有人缘,好像别人都冷落自己,这样就要检讨自己,不要去指责或批评别人。为什么

  这个就是以镜为鉴的理论,眼前镜子所显现的都是自己如实的相貌,不是镜子故意产生的。所以反观自省很重要。

  同时,凡事要往正面去想,不要往负面想。不管事情怎样,都要往正面想,这样就会带来正面的效应。如果动不动就往负面想,即使是正面的,也会带来负面的效应。

  另外,团体中都会安排各人相应的职位,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而分工合作、分层负责,所以大家只要安份守己,尽 心尽力,尽职尽责,就能够像一部机器一样,每个环节都能运作通畅。不管自己负责哪个层面的工作,都要尽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轻松以对”。这 样自己轻松,别人也没有压力。

  最后,还是勉励大家,关于修身养性的好文章应每隔一段时间就复习一下,所谓多闻熏习。如果不多闻熏习,就不可能有所进展,就难以有所成就。

  不断复习,就好像我们在土地下了种子,种子落下了,要适时去浇水,将土翻松一下。好的道理,我们看了、听了,当 下种子就进入我们阿赖耶识的田地当中,可是田地若是土太硬、水份少,没有养分,没有肥料,阳光又不充足,这颗种子就不能发芽。时常温习、复习,等同我们维 持土地的松软,而有水分、养分、阳光,这样它才容易发芽,乃至最后开花结果。

  所以,有关法义的文章要多闻熏习,乃至修身养性的文章也要多闻熏习,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也都会发给大家。有哪些 文章可以反复温习呢

  我来念一些,发给大家的,当中有一篇《爱的故事》,这篇故事很短,但启示很大,意思就是说,只有爱才能存在,没有爱就不能存在。阿弥 陀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祂如果不能圆满救度十方众生的爱心跟力量,就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我们的法身慧命。

  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自己决定别人看你的眼 光》、《出家人的自尊》、《坦然还儿债》、《平心静气的妙方》、《找好处认不是》、《讲病》,后面这两篇是民国时代,东北地方一位王凤仪王善人所讲的,以 及星云大师写的《如何做一个出家人》,还有我几次讲的《学习宗风》。这一些都可以利用时间来反复温习,因为这些都可增长我们人格道德的生命,多闻熏习就会 “融为骨髓,化成个性”。

  南无阿弥陀佛。

  

《学习宗风(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学习宗风(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