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宗風(二)
2010年5月17日慧淨上人于佛林寺爲女衆開示
淨宗法師:
上人很關心佛林寺的情形,也很關心住衆們在法義以及各個方面的學習狀況,所以特地過來看看大家。
佛林寺雖然是弘願寺的下院,但和弘願寺也有些距離。弘願寺那邊事情比較忙、較多,也有建設的任務。佛林寺則可以 說象是一個特區,自己管理自己,當家師、執事,常住衆都很盡心盡職,所以來到佛林寺,感覺很好,很清淨,各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道場。當然,佛林寺在環 境的客觀條件上還有一些困難要克服,目前還要自己汲水、發電,在這裏維持也不太容易。不過大家都是爲法而來,也不覺得苦,這也是難得的。
在道場裏,法義學習方面、僧格培養方面,包括將來,我們女衆的道場怎樣擴大發展,接引更多的出家衆,在救度衆生方面,做出我們的成就,總之有關整個弘法的方向,以及女衆在弘法的作用,上人都非常深切的關心。
大家雖然是女衆,可是也可以說是女衆大丈夫,往生淨土之後沒有女人之相,可是在娑婆世界也應該有丈夫的氣概和氣 質,相信大家可以把佛林寺建設爲一個模範道場,然後拷貝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女衆當中,像慈濟的證嚴法師,事業做得很大,也很慈悲,總之有一個很廣大發 展的空間。剛好這一段時間,佛林寺也相對清淨,信衆接觸的也比較少,更可以在這一段時間沈潛紮根,就像一顆樹移植到土地上,少風、少雨、少一些風波,它就 可以很順利的往下紮根,將來就可以根深葉茂。
接下來還是請上人和大家開示,做些交流。
慧淨上人:
各位師父,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主要是和大家座談、聚會、閑聊。有關淨土宗的教義,在我們出版的叢書、光盤,以及淨宗法師的開示當中都有深入淺出的開展,只要大家隨時隨地翻開我們這一套書,聽錄音帶,隨時都可以學習法義。
來到佛林寺,感覺很清淨,很有文化氣息,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法語,耳朵所聽到的也都不離開佛號,最可貴的是,這裏 是女衆的道場,但顯現出來的卻是一種和合的,而且融洽的氣氛。一般來講,女衆道場常見有紛爭、嫉妒,是非也較多,許多人住在一起,最怕的就是不能和合,如 果能夠和合,又能夠融洽,不僅自己的道業能夠增長,弘法事業也能順利開展。佛林寺的住衆能夠彼此和諧、無诤的共處,這是很不容易的。
就如剛剛淨宗法師講的,不要把自己看成女衆,出家就不是女衆,就是大丈夫了,要承擔弘法的使命。在臺灣來講,女 衆比男衆多很多,很多寺院及弘法事業都是女衆建設起來的,也是女衆開展出去的,將來大陸也有可能會女衆多于男衆,預見的未來,我們佛林寺的女衆或許會比弘 願寺的男衆多。
我們是出家衆,爲“法”而出家,爲“道”而獻身,“法”有世間法、出世間法,“道”有淨土門、有聖道門。我們是專崇淨土,專宗善導流,所以必須要把善導這一流的法義深入,甚至透徹。
要怎麼深入呢
首先,要把我們這個法門核心教理的相關法語,可以啓發自己,又可以方便教化他人的佛言祖語背下 來。在座各位大部分都還年輕,身體、記憶力都比較好,像《淨土宗經論釋要文》、《善導大師語錄》,可以背的話,就盡量的背,而且常加以思惟。《善導大師語 錄》內容很豐富,可以就自己需要的選擇背誦;像《淨土叁經》、《易行品》、《往生論注》、《安樂集》等,也可以隨自己的能力,將重要的法語背下來。
阿賴耶識就像一片田地,起心動念就像在田地當中落了種子,種子一旦落下田地,時間一到就會發芽,乃至開花結果。 宿世以來,我們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不是貪瞋癡就是妄想雜念,現在把佛言祖語背誦在裏面,汰舊換新,這樣佛言祖語就會成爲我們的生命,思惟、言語、舉止就會 充滿佛言祖語所講的那種內涵與氣質。
像昨天發給大家的“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那二十幾條是我們這個法門成始成終的大根大本,能夠背的就盡量背。另外一張資料“淨土宗特色──易”,這一份和“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的內容差不多,是將淨土法門“易”的這個特色加以次第性的編排。
我們這個法門有分“真谛”和“俗谛”。真谛的內容就是《淨土叁經》、五位祖師的論釋,還有我們出版的這一套書,範圍很廣,像大海一樣,可以讓我們悠遊在其中。俗谛也就是我們宗風中的“處世之道”,如果把俗谛的內容背在腦海,時常溫習,是可以改變我們身口意行爲的。
有關“處世之道”,學佛不管在家、出家,都要受戒、守戒,戒有五戒、十善等戒,我沒有把五戒、十善的文字條條句句列在俗谛裏面,甚至也沒有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列在裏面,是因爲要讓處世之道的俗谛內容通俗化。
對學佛的人而言,五戒十善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在一些細微的地方,我們往往會忽略,導致五戒既做不圓滿,其他的又 被忽略,那怎麼辦呢
所以我就把比較通俗的,比較切合日常生活上、言語舉止會應用到的,將它編集成這六條內容。這六條內容未必盡善盡美,但這只是一種基本 性的,學法的人可以斟酌自己所需,在內容上增加,也可以減少。
在臺灣來講,我們的出家衆在俗谛方面我又加了四條,所以總共有十條,內容我稍微背一下,也簡要的跟大家作一個交流:
出家衆每日誦念思惟:
一、 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
叁、 自覺愚惡,過于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谄曲。
四、 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爲對方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 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
七、 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誠懇、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衆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九、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十、 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像第一條──“對彌陀恭敬信順”,就是要“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當然這是一種向往,不過,有向往總比沒向往好,雖不能至,至少能做到幾分。
“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我們每一天都要跟人互動,在互動的當 中,我們的言語、行爲,有沒有讓對方感覺到恩慈體貼
感覺到溫暖
還有,自己的言語舉止,有沒有流露出自負、高慢,或者高己卑人、高己淩人的現象
自己的 存心夠不夠謙卑
夠不夠柔和
如果能有這樣的省思,不知不覺就會改變自己的習性,升華自己的人格,同時在與大衆互動當中,耳濡目染,也可以成爲對方人格升 華的要素。因爲人跟人之間是會相互影響的,往往能真正感化人的,不是口才,而是德行。德行有一種看不到的無形磁場,散播出去就能改變對方。一個內心有信 心、有法喜的人,他的面貌就會容光煥發,舉止會流露出他被彌陀慈悲救度的感懷,無形當中就會啓發他人對淨土法門的信受。
宗風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爲我們行住坐臥、言行舉止的指標,像“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 現代人因爲生活上壓力的關系,臉往往很緊繃,顯得很苦悶,尤其我們是出家衆,如果一臉緊繃,難免會讓人感覺好像出了家很不快樂的樣子。因此,當我們背到 “和顔愛語”這一句時,就可以反省自己,有沒有和顔愛語,待對方有沒有下心含笑
有沒有慈悲對方
有沒有給對方帶來好處
這樣思惟的話,心念就會改變;心 念改變,心情就會放松;心情放松,臉上就會顯出和悅安詳,同時也會盡量犧牲自己來奉獻他人,爲他人著想。
有一句話說“微笑的女人,都是美麗的女人”,又說“主婦的笑容,是家庭的光明”,我想這不只是主婦而已,男衆、 女衆都一樣,看到笑臉常開的人,就會讓人覺得很親切,一個人即使容貌長得很莊嚴,如果板起臉孔,或者很嚴肅,就會令人畏懼叁分,不敢接近。所以俗谛中的 “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大家可以常常念誦,因爲我們的臉往往很緊繃,個性也很剛強,念誦思惟這一段,不知不覺中,心就會柔軟下來, 容貌也會變得和藹可親。
第二條:“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
不管是出家衆也好,在家衆也好,每個人都有他應盡的本份,都有應遵守的綱常倫理。以“奉公守法”來說,新加坡就做得 很好,譬如坐上車子,第一排的人就要系上安全帶,騎車就要戴安全帽,如果人人都這樣遵守的話,車禍的受傷度就會降低。又像現在提倡環保,提倡整齊清潔,可 是有的民衆還是會隨地丟東西,視爲理所當然,乍看之下會令人很驚訝。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寺院也有寺院的規矩,所以不管一般社會人士也好,一般國民也 好,“奉公守法”是很根本、很重要的。
第叁條的“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這也是很大的德行。我們都是凡夫,都有過失,都有貪瞋癡。我們自己有過失的時候,很怕人家知道,因爲羞于對人,更怕 人家批評我們;因此,我們也盡量不要去看他人的過失,曉得別人有什麼過失,也避而不談,甚至在心中將它忘掉,當…
《學習宗風(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