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更不應去探求他人的過失、罪咎,若能這 樣,無形中對自己的德行也會有很大的增長。能夠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去說是非,遇到是非之地就會即刻離開,也不會去聽是非,更何況是加以傳播呢
絕對不可 能。
這一些格言法語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但由于都是佛在經典上所說,或者是古聖先賢所講的,因此對我們道德的提升,心靈的升華,都非常有幫助。大家相聚的時候,也可以互相談談自己對宗風內容的理解,以及實踐的心得。
在給出家衆背誦的俗谛中,我又加了四條。
第一條是: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誠懇、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這一點對出家衆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威儀安詳穩重的出家人,他的內心也一定是祥和、平靜的。其實祥和、平靜是很 高的境界,像佛陀因爲心中有涅槃寂靜的證悟與內涵,所以走路自然就不急不緩,講話也是很沈穩,不急不緩,這樣的威儀,無形中就能感化人。就像舍利弗尊者, 出家前與目犍連一起修學婆羅門教,有一天他在途中看到馬勝比丘走路甚爲安詳,直覺他是有道之人,舍利弗就想,他年紀輕輕就能這樣了,何況他的師父呢
所以 就向前去請問他,你的師父是誰
他教你什麼法
馬勝比丘說,我師父是喬達摩,他教我“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這個法,舍利弗尊者一聽,就曉得這是宇宙人 生的真理,所以就馬上告訴他的好友目犍連,一齊率領他們的徒衆皈依在佛陀的座下。
在釋迦牟尼佛出家因緣的“四門遊觀”中,于北門的地方看到一個修行人,也是因爲看到他面放光彩,舉止很祥和、很 甯靜、很穩重,曉得他心中沒有生、老、病、死這方面的苦惱,所以才令釋迦牟尼佛下了最後要出家修行的決心。因此出家衆有安詳、穩重的威儀,無形中就能夠感 化人。
第二條: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衆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如果時刻反省這四點,看自己是屬于哪一種人,就會引起自己的慚愧和柔軟的心,這樣彼此相處,雖然不一定融洽,但 一定是和諧的,爲什麼呢
因爲大家都讓美歸功給對方,而有過錯大家也都彼此分擔,也就是說,“好事給他人,壞事向自己”。一個團體或者是兩個人相處,如果 有這種心,這樣這兩個人一定沒有爭吵,這個團體也必定是和合無诤的。
我們都是舍身出家,都是爲了學佛修行,都希望自己今生今世能夠超凡入聖。當然以禅宗來講,這一些都是枝末的,根 本的在于明心見性,根本的在于無我,也沒有所謂诿罪掠功,也沒有掩罪誇功,也沒有讓美歸功,也沒有分怨共過,如果還有那種念頭就還是凡夫。沒有這樣的人, 也沒有這樣的對象,這是禅宗。可是那是難行道,我們做不到,所以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從“讓美歸功”,從“分怨共過”開始,能這樣的話,這個人真的是非常 的謙卑,非常的柔和,非常的無诤,甚至接近無我,那樣反而是增長自己的功德,就是一般所講的“吃虧就是占便宜”。有一句話說“人虧天補”,也就是說,自己 雖然吃虧了,但是天會補給我們,我們吃虧一分,天會補給我們二分或十分,所以是占了便宜而不是吃虧。如果了解這個道理,就凡事肯吃虧,凡事不計較,凡事肯 爲對方設想,爲什麼
因爲這反而增加我們的福報。天,也就是因果,因果會加倍償還給我們,甚至獲得十方諸佛的歡喜,龍天護法的擁護。
第叁條: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天道就是因果之道,盈,在這裏是指驕慢、自滿、自負、貢高我慢,不夠謙卑。謙卑的人會爲自己帶來福報,也就是如 《易經》說的“謙受益,滿招損”。天道是一種因果,同時也說明在這個世間上,有能力的人要爲沒有能力的人付出,我有多余,他有不足的,我就拿出我多余的來 補他的不足,所謂“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因爲天生萬物都是平等平等的,天愛護萬物也是平等平等的,我們體天之道,就會把自己多余的奉獻出來,如果自己多 余的不奉獻出來的話,天、因果自自然然的就會減損他的福報,所謂“富不過叁代”,可是如果他能夠把他多余的拿出來的話,富就會超過叁代,也會增加他未來世 的福報。所以天道也好,地道也好都是因果之道,“地道變盈流謙”,“變盈流謙”與“虧盈益謙”其實也是一樣的。
“鬼神害盈福謙”,意思是鬼神敬重謙卑、有德的人,而鄙視驕慢、自負、凡事不平不滿、爭強鬥勝的人。
“人道惡盈好謙”,人間也是一樣,驕慢的人我們也不可能很敬重他,會認爲他過于高慢;而謙卑的人我們就會贊歎他,說這個人很謙卑、很謙虛、很謙遜、心懷恭敬。
所以接下來第四條,就引用《了凡四訓》所說的:“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爲什麼
因爲“謙”,天就會補助他,就會給他好處,這個就是“天道虧盈益謙”,就是“謙受益”。
感恩可以說是一切德行的來源,感父母的恩,感師長的恩,感善知識的恩,簡要的說,就是“凡事感恩”。
道場的生命就是法,住在道場的住衆也都必需要有法,如果住衆有人沒有法,他就會跟道場不相應;而道場如果沒有 法,對方即使來了也一定不相應,一定會離開。大家在佛林寺常住,在真谛(法義)及俗谛上,不管是自己深入也好,或是大家互相切磋也好,這樣法就能夠更深 入。總之,道場要有法,自己也要有法。
因爲這邊的生活條件太苦了,所以最近淨宗法師有在規劃,希望能在弘願寺附近找一塊地,蓋女衆的道場,這個道場主 要有一個大殿上早晚課就好了,其他就是圖書室及個人使用的寮房。寮房的一切設施都是人性化、現代化、方便化,大家要看書有圖書室,要研討可以利用圖書室來 研討,這樣一個簡要而實用的地方,在建設上就不用多。一般寺院的建設都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還要有某某閣、某某殿、某某堂,這些我們統統不用,只要有一個 上早晚課的地方就行,如果要聽經的話,可以到弘願寺;如弘願寺有什麼需要,也可以就近幫忙協助。除了早晚課及大家共同研習之外,就是各人靜修的時間和空 間。
出家人都是把身心性命都獻給佛教,獻給常住,自己幾乎沒有私人的空間,有的話,頂多就是自己的寮房,如果自己的 寮房是兩個人一間或叁個人一間,那很不方便;如果衛浴設備在外面,晚上要上洗手間也要穿戴整齊,有種種不方便。尤其現在已經現代化了,譬如古時候,用水要 挖井、挑水,要熱水,要靠柴火來燒,現在冷水、熱水都可以接到自己的房間,衛浴設備也是一樣,而且是非常的幹淨,沒有異味,甚至有的家庭都還放芳香劑,或 放一盆小花,或放一幅彩畫,幾乎是一個很優雅的私人的空間,這就是人性化、現代化,這樣生活起居就很方便。因爲一輩子要常住在寺院,不是只來挂單幾天,或 者打個佛七就回去了,因此寮房就是他私人生活的小天地、小空間,所以寮房要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弘願寺目前在進行第二期工程的建設,屆時僧衆的寮房也會朝這方面去規劃。
時間也晚了,今天就談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學習宗風(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