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二)
2010年5月17日慧净上人于佛林寺为女众开示
净宗法师:
上人很关心佛林寺的情形,也很关心住众们在法义以及各个方面的学习状况,所以特地过来看看大家。
佛林寺虽然是弘愿寺的下院,但和弘愿寺也有些距离。弘愿寺那边事情比较忙、较多,也有建设的任务。佛林寺则可以 说象是一个特区,自己管理自己,当家师、执事,常住众都很尽心尽职,所以来到佛林寺,感觉很好,很清净,各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道场。当然,佛林寺在环 境的客观条件上还有一些困难要克服,目前还要自己汲水、发电,在这里维持也不太容易。不过大家都是为法而来,也不觉得苦,这也是难得的。
在道场里,法义学习方面、僧格培养方面,包括将来,我们女众的道场怎样扩大发展,接引更多的出家众,在救度众生方面,做出我们的成就,总之有关整个弘法的方向,以及女众在弘法的作用,上人都非常深切的关心。
大家虽然是女众,可是也可以说是女众大丈夫,往生净土之后没有女人之相,可是在娑婆世界也应该有丈夫的气概和气 质,相信大家可以把佛林寺建设为一个模范道场,然后拷贝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女众当中,像慈济的证严法师,事业做得很大,也很慈悲,总之有一个很广大发 展的空间。刚好这一段时间,佛林寺也相对清净,信众接触的也比较少,更可以在这一段时间沈潜扎根,就像一颗树移植到土地上,少风、少雨、少一些风波,它就 可以很顺利的往下扎根,将来就可以根深叶茂。
接下来还是请上人和大家开示,做些交流。
慧净上人:
各位师父,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主要是和大家座谈、聚会、闲聊。有关净土宗的教义,在我们出版的丛书、光盘,以及净宗法师的开示当中都有深入浅出的开展,只要大家随时随地翻开我们这一套书,听录音带,随时都可以学习法义。
来到佛林寺,感觉很清净,很有文化气息,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法语,耳朵所听到的也都不离开佛号,最可贵的是,这里 是女众的道场,但显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和合的,而且融洽的气氛。一般来讲,女众道场常见有纷争、嫉妒,是非也较多,许多人住在一起,最怕的就是不能和合,如 果能够和合,又能够融洽,不仅自己的道业能够增长,弘法事业也能顺利开展。佛林寺的住众能够彼此和谐、无诤的共处,这是很不容易的。
就如刚刚净宗法师讲的,不要把自己看成女众,出家就不是女众,就是大丈夫了,要承担弘法的使命。在台湾来讲,女 众比男众多很多,很多寺院及弘法事业都是女众建设起来的,也是女众开展出去的,将来大陆也有可能会女众多于男众,预见的未来,我们佛林寺的女众或许会比弘 愿寺的男众多。
我们是出家众,为“法”而出家,为“道”而献身,“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道”有净土门、有圣道门。我们是专崇净土,专宗善导流,所以必须要把善导这一流的法义深入,甚至透彻。
要怎么深入呢
首先,要把我们这个法门核心教理的相关法语,可以启发自己,又可以方便教化他人的佛言祖语背下 来。在座各位大部分都还年轻,身体、记忆力都比较好,像《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善导大师语录》,可以背的话,就尽量的背,而且常加以思惟。《善导大师语 录》内容很丰富,可以就自己需要的选择背诵;像《净土三经》、《易行品》、《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也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将重要的法语背下来。
阿赖耶识就像一片田地,起心动念就像在田地当中落了种子,种子一旦落下田地,时间一到就会发芽,乃至开花结果。 宿世以来,我们阿赖耶识所含藏的,不是贪瞋痴就是妄想杂念,现在把佛言祖语背诵在里面,汰旧换新,这样佛言祖语就会成为我们的生命,思惟、言语、举止就会 充满佛言祖语所讲的那种内涵与气质。
像昨天发给大家的“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那二十几条是我们这个法门成始成终的大根大本,能够背的就尽量背。另外一张资料“净土宗特色──易”,这一份和“净土宗祖师解释本愿”的内容差不多,是将净土法门“易”的这个特色加以次第性的编排。
我们这个法门有分“真谛”和“俗谛”。真谛的内容就是《净土三经》、五位祖师的论释,还有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范围很广,像大海一样,可以让我们悠游在其中。俗谛也就是我们宗风中的“处世之道”,如果把俗谛的内容背在脑海,时常温习,是可以改变我们身口意行为的。
有关“处世之道”,学佛不管在家、出家,都要受戒、守戒,戒有五戒、十善等戒,我没有把五戒、十善的文字条条句句列在俗谛里面,甚至也没有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列在里面,是因为要让处世之道的俗谛内容通俗化。
对学佛的人而言,五戒十善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我们往往会忽略,导致五戒既做不圆满,其他的又 被忽略,那怎么办呢
所以我就把比较通俗的,比较切合日常生活上、言语举止会应用到的,将它编集成这六条内容。这六条内容未必尽善尽美,但这只是一种基本 性的,学法的人可以斟酌自己所需,在内容上增加,也可以减少。
在台湾来讲,我们的出家众在俗谛方面我又加了四条,所以总共有十条,内容我稍微背一下,也简要的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出家众每日诵念思惟:
一、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 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 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 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像第一条──“对弥陀恭敬信顺”,就是要“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当然这是一种向往,不过,有向往总比没向往好,虽不能至,至少能做到几分。
“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我们每一天都要跟人互动,在互动的当 中,我们的言语、行为,有没有让对方感觉到恩慈体贴
感觉到温暖
还有,自己的言语举止,有没有流露出自负、高慢,或者高己卑人、高己凌人的现象
自己的 存心够不够谦卑
够不够柔和
如果能有这样的省思,不知不觉就会改变自己的习性,升华自己的人格,同时在与大众互动当中,耳濡目染,也可以成为对方人格升 华的要素。因为人跟人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往往能真正感化人的,不是口才,而是德行。德行有一种看不到的无形磁场,散播出去就能改变对方。一个内心有信 心、有法喜的人,他的面貌就会容光焕发,举止会流露出他被弥陀慈悲救度的感怀,无形当中就会启发他人对净土法门的信受。
宗风很多地方都可以作为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的指标,像“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现代人因为生活上压力的关系,脸往往很紧绷,显得很苦闷,尤其我们是出家众,如果一脸紧绷,难免会让人感觉好像出了家很不快乐的样子。因此,当我们背到 “和颜爱语”这一句时,就可以反省自己,有没有和颜爱语,待对方有没有下心含笑
有没有慈悲对方
有没有给对方带来好处
这样思惟的话,心念就会改变;心 念改变,心情就会放松;心情放松,脸上就会显出和悦安详,同时也会尽量牺牲自己来奉献他人,为他人着想。
有一句话说“微笑的女人,都是美丽的女人”,又说“主妇的笑容,是家庭的光明”,我想这不只是主妇而已,男众、 女众都一样,看到笑脸常开的人,就会让人觉得很亲切,一个人即使容貌长得很庄严,如果板起脸孔,或者很严肃,就会令人畏惧三分,不敢接近。所以俗谛中的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大家可以常常念诵,因为我们的脸往往很紧绷,个性也很刚强,念诵思惟这一段,不知不觉中,心就会柔软下来, 容貌也会变得和蔼可亲。
第二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不管是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每个人都有他应尽的本份,都有应遵守的纲常伦理。以“奉公守法”来说,新加坡就做得 很好,譬如坐上车子,第一排的人就要系上安全带,骑车就要戴安全帽,如果人人都这样遵守的话,车祸的受伤度就会降低。又像现在提倡环保,提倡整齐清洁,可 是有的民众还是会随地丢东西,视为理所当然,乍看之下会令人很惊讶。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寺院也有寺院的规矩,所以不管一般社会人士也好,一般国民也 好,“奉公守法”是很根本、很重要的。
第三条的“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这也是很大的德行。我们都是凡夫,都有过失,都有贪瞋痴。我们自己有过失的时候,很怕人家知道,因为羞于对人,更怕 人家批评我们;因此,我们也尽量不要去看他人的过失,晓得别人有什么过失,也避而不谈,甚至在心中将它忘掉,当…
《学习宗风(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