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更不应去探求他人的过失、罪咎,若能这 样,无形中对自己的德行也会有很大的增长。能够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去说是非,遇到是非之地就会即刻离开,也不会去听是非,更何况是加以传播呢
绝对不可 能。
这一些格言法语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由于都是佛在经典上所说,或者是古圣先贤所讲的,因此对我们道德的提升,心灵的升华,都非常有帮助。大家相聚的时候,也可以互相谈谈自己对宗风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的心得。
在给出家众背诵的俗谛中,我又加了四条。
第一条是: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这一点对出家众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威仪安详稳重的出家人,他的内心也一定是祥和、平静的。其实祥和、平静是很 高的境界,像佛陀因为心中有涅槃寂静的证悟与内涵,所以走路自然就不急不缓,讲话也是很沉稳,不急不缓,这样的威仪,无形中就能感化人。就像舍利弗尊者, 出家前与目犍连一起修学婆罗门教,有一天他在途中看到马胜比丘走路甚为安详,直觉他是有道之人,舍利弗就想,他年纪轻轻就能这样了,何况他的师父呢
所以 就向前去请问他,你的师父是谁
他教你什么法
马胜比丘说,我师父是乔达摩,他教我“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这个法,舍利弗尊者一听,就晓得这是宇宙人 生的真理,所以就马上告诉他的好友目犍连,一齐率领他们的徒众皈依在佛陀的座下。
在释迦牟尼佛出家因缘的“四门游观”中,于北门的地方看到一个修行人,也是因为看到他面放光彩,举止很祥和、很 宁静、很稳重,晓得他心中没有生、老、病、死这方面的苦恼,所以才令释迦牟尼佛下了最后要出家修行的决心。因此出家众有安详、稳重的威仪,无形中就能够感 化人。
第二条: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如果时刻反省这四点,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就会引起自己的惭愧和柔软的心,这样彼此相处,虽然不一定融洽,但 一定是和谐的,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都让美归功给对方,而有过错大家也都彼此分担,也就是说,“好事给他人,坏事向自己”。一个团体或者是两个人相处,如果 有这种心,这样这两个人一定没有争吵,这个团体也必定是和合无诤的。
我们都是舍身出家,都是为了学佛修行,都希望自己今生今世能够超凡入圣。当然以禅宗来讲,这一些都是枝末的,根 本的在于明心见性,根本的在于无我,也没有所谓诿罪掠功,也没有掩罪夸功,也没有让美归功,也没有分怨共过,如果还有那种念头就还是凡夫。没有这样的人, 也没有这样的对象,这是禅宗。可是那是难行道,我们做不到,所以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从“让美归功”,从“分怨共过”开始,能这样的话,这个人真的是非常 的谦卑,非常的柔和,非常的无诤,甚至接近无我,那样反而是增长自己的功德,就是一般所讲的“吃亏就是占便宜”。有一句话说“人亏天补”,也就是说,自己 虽然吃亏了,但是天会补给我们,我们吃亏一分,天会补给我们二分或十分,所以是占了便宜而不是吃亏。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就凡事肯吃亏,凡事不计较,凡事肯 为对方设想,为什么
因为这反而增加我们的福报。天,也就是因果,因果会加倍偿还给我们,甚至获得十方诸佛的欢喜,龙天护法的拥护。
第三条: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道就是因果之道,盈,在这里是指骄慢、自满、自负、贡高我慢,不够谦卑。谦卑的人会为自己带来福报,也就是如 《易经》说的“谦受益,满招损”。天道是一种因果,同时也说明在这个世间上,有能力的人要为没有能力的人付出,我有多余,他有不足的,我就拿出我多余的来 补他的不足,所谓“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天生万物都是平等平等的,天爱护万物也是平等平等的,我们体天之道,就会把自己多余的奉献出来,如果自己多 余的不奉献出来的话,天、因果自自然然的就会减损他的福报,所谓“富不过三代”,可是如果他能够把他多余的拿出来的话,富就会超过三代,也会增加他未来世 的福报。所以天道也好,地道也好都是因果之道,“地道变盈流谦”,“变盈流谦”与“亏盈益谦”其实也是一样的。
“鬼神害盈福谦”,意思是鬼神敬重谦卑、有德的人,而鄙视骄慢、自负、凡事不平不满、争强斗胜的人。
“人道恶盈好谦”,人间也是一样,骄慢的人我们也不可能很敬重他,会认为他过于高慢;而谦卑的人我们就会赞叹他,说这个人很谦卑、很谦虚、很谦逊、心怀恭敬。
所以接下来第四条,就引用《了凡四训》所说的:“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为什么
因为“谦”,天就会补助他,就会给他好处,这个就是“天道亏盈益谦”,就是“谦受益”。
感恩可以说是一切德行的来源,感父母的恩,感师长的恩,感善知识的恩,简要的说,就是“凡事感恩”。
道场的生命就是法,住在道场的住众也都必需要有法,如果住众有人没有法,他就会跟道场不相应;而道场如果没有 法,对方即使来了也一定不相应,一定会离开。大家在佛林寺常住,在真谛(法义)及俗谛上,不管是自己深入也好,或是大家互相切磋也好,这样法就能够更深 入。总之,道场要有法,自己也要有法。
因为这边的生活条件太苦了,所以最近净宗法师有在规划,希望能在弘愿寺附近找一块地,盖女众的道场,这个道场主 要有一个大殿上早晚课就好了,其他就是图书室及个人使用的寮房。寮房的一切设施都是人性化、现代化、方便化,大家要看书有图书室,要研讨可以利用图书室来 研讨,这样一个简要而实用的地方,在建设上就不用多。一般寺院的建设都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还要有某某阁、某某殿、某某堂,这些我们统统不用,只要有一个 上早晚课的地方就行,如果要听经的话,可以到弘愿寺;如弘愿寺有什么需要,也可以就近帮忙协助。除了早晚课及大家共同研习之外,就是各人静修的时间和空 间。
出家人都是把身心性命都献给佛教,献给常住,自己几乎没有私人的空间,有的话,顶多就是自己的寮房,如果自己的 寮房是两个人一间或三个人一间,那很不方便;如果卫浴设备在外面,晚上要上洗手间也要穿戴整齐,有种种不方便。尤其现在已经现代化了,譬如古时候,用水要 挖井、挑水,要热水,要靠柴火来烧,现在冷水、热水都可以接到自己的房间,卫浴设备也是一样,而且是非常的干净,没有异味,甚至有的家庭都还放芳香剂,或 放一盆小花,或放一幅彩画,几乎是一个很优雅的私人的空间,这就是人性化、现代化,这样生活起居就很方便。因为一辈子要常住在寺院,不是只来挂单几天,或 者打个佛七就回去了,因此寮房就是他私人生活的小天地、小空间,所以寮房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弘愿寺目前在进行第二期工程的建设,届时僧众的寮房也会朝这方面去规划。
时间也晚了,今天就谈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学习宗风(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