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之家 愛心爲本(弘願寺團體建設的五點意見)

  彌陀之家 愛心爲本

  弘願寺團體建設的五點意見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請大家來開一個全體人員的會議,寺院裏的師父和常住的護法居士,來寺蓮友一起參加。下面我就弘願寺的團體建設提五點意見與大家分享。

  一、彌陀之家 愛心爲本

  寺院是一個特殊的團體,這個團體應該怎樣定位,要根據寺院本身的狀況。這個團體,是世間任何團體都不能相比的。世間團體的成員,都有一個自己的退路——家,他在團體裏邊得到某種利益,可以往家裏拿。

  出家人已經沒有家,舍俗辭親,投身寺院,不是一天、一年或幾年,而是一輩子,想一想這是很不容易的。淨安法師講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住在這裏的出家人,我們盡量讓他住下來,如果稍微有一點過失就讓他走,他走了之後要往哪裏去呢?他也沒有家,包一背就前途茫茫,“我下一站要往哪裏去?”所以,想一想心裏是很不忍的。

  出家人,是把整個的人生都投注在寺院這個團體當中,同吃一鍋飯,同上一堂殿,同樣的生活習慣和要求,生活起居都一樣,如同一個大家庭。所以,我們提出“彌陀之家”。這個家,不是一般的家,它是以信仰爲特征,爲什麼?能抛家舍業來到寺院,是信仰驅動、信仰的力量。尤其我們弘願寺,是念佛的道場,所以我把它稱爲彌陀之家。“彌陀之家”這四個字很溫馨、很溫暖、很光明、很有力量。我第一次看到這四個字,是在幾年前,慧淨上人那邊春節的時候印一張像“福”那樣的方型紙,貼在門上,上面寫了個四個字——“彌陀之家”,當時我一看就非常溫暖。這張小紙,貼在你的家裏,或貼在你的精舍,那就知道這個家是阿彌陀佛作主的,阿彌陀佛是家裏的主人,我們都是他的孩子。這裏是彌陀的家,這一聽是何其溫暖!

  弘願寺是專門弘揚彌陀救度的道場,譬如來迎殿的佛像,極樂世界的佛是報身佛,但是我們看不見,那塑在這裏的佛像就代表了阿彌陀佛,我們不能說這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正報是以塑像顯示出來,他的依報環境怎麼顯示出來?阿彌陀佛的淨土稱爲“諸佛之家”。彌陀之家,真正來說是在極樂淨土,但是我們寺院應該成爲一個象征性的彌陀之家。弘願寺,它的定位是:以對阿彌陀佛的信仰作爲本質,以對阿彌陀佛的法情作爲我們互相之間的紐帶,以專念彌陀名號作爲我們共同的生命、共同的生活。這樣由共同信仰所組成的一個大家庭,稱之爲“彌陀之家”。當然,要建設這樣一個大家庭是不容易的。

  講到“家”,往往會覺得“怎麼出家之後又搞一個家啊?”這是被人所喝斥的。是的,出家人應當抛舍小家,安心于解脫,如果出家之後還是在人情上很濃厚,心不在法上,被世俗所牽絆,以人情爲紐帶,這是被人所喝斥的,這是表面出了家,內心沒有出家。我們所談的彌陀之家,是以彌陀的信仰爲本質,每個成員都能在這裏得到安心、得到安全、得到安慰、得到安樂。這樣的家,普願天下人都可以進來。

  可以說,彌陀之家是廣攝十方衆生的。只是我們未必有這樣的智慧,可以吸引、包納更多的衆生。至少,在我們這個團體當中住的人,要能有這樣的目標,我們道場常住的安排方面也要往這個方向來規劃。

  在這個彌陀之家當中,家長是阿彌陀佛,我們互相之間就要關愛照顧,所以說“彌陀之家,以愛心爲本”。寺院裏不要冷冰冰的,出家人也要有情有義,這個有情有義不是一般的凡情俗情,是法情,是佛的親緣。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和我們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所以,讓凡情升華、淨化,要能關愛對方。

  人都是需要被關愛的,所以在彌陀之家當中,提倡“愛心爲本”,每一個成員都要奉獻自己的愛心。尤其是我們的執事,班首師父也好,主要執事也好,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也好,對我們的工作人員都要有一片愛心。

  愛心從哪裏來呢?是從對法的體解而來的,是從對彌陀慈悲的感受而來的。蓮友來到弘願寺,是奔著某一個人來的嗎?他是奔著阿彌陀佛來的,所以他本身就有佛心。我們愛他,是愛他的佛心,愛他的佛性,“你很好,你是佛的獨子,你是他的掌上明珠,我應該來愛你”,應該是這樣子的,而不是看到他的缺點和不是。

  來到弘願寺的人,只要願意在這裏念佛,你只要不抛棄弘願寺,弘願寺就不會抛棄你,應該這樣。

  當然,這是一個大方向,裏面的內容很多,希望大家共同體會,共同進步。

  

  二、對照《宗風》 藉境練心

  《宗風》只有十條,現在大家合掌,跟我一起恭誦一遍:(略)

  《宗風》十條,可當作法鏡,每天照一照,每天讀一讀,對照《宗風》,藉境練心——藉著境界來曆練我們的心。練什麼心呢?就是練前面所說的“愛心”。

  愛心是要通過境界來曆練的。我們生下來,每個人都是比較自私的,這是習性,即便感受到彌陀的慈悲,自私的習性、剛強的習性還是很難馬上改變,必須通過境界來曆練自己。所以,境界也是善知識。

  只要做事涉及到人事,都是一種境;尤其是主要部門的負責人、主要執事,種種人事境界就更多。面對不同的人事,心中要怎麼去處理呢?就對照著《宗風》來看,“我是不是和顔悅色?我是不是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我有沒有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我有沒有謙卑柔和?一對照,心就會擴大。

  這個愛心,內涵很多,以佛法來講,就是慈悲心。慈悲心的意涵就非常深了,簡單講,有這幾個方面:一是要有柔軟心;一是要有包容心;一是要有謙卑心。

  所謂柔軟心,它的內涵也是很深的,《無量壽經》說“柔順忍”,《往生論注》也說“如是菩薩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從顯處來講,柔軟心就是隨順,就像水一樣柔軟,遇到石頭也好,遇到樹枝也好,或者遇到一座山,它都可以過得去,它沒有過不去的。如果什麼都過得去,你就有柔軟心。但是我們往往不是這樣,“我看他這個樣子,我就是過不去”,心裏感覺“他怎麼這樣?”是我們心不夠柔軟,別人沒有問題,問題在自心。所以,應該像水一樣,逆耳的話聽得過,覺得不順眼的事看得過,這就是柔順。柔軟的心,對方也能感受得到。如果心不柔軟,受傷害的首先是我們自己,因爲它很硬。比如我們的肩膀很硬,就得肩周炎;那心硬,不是更加受傷害了嗎?一切以心爲本,身體硬都不舒服了,何況是心硬呢?所以,柔軟心和剛強心是相反的。

  寬容心是要寬厚,有容量,就是心量大。容是容什麼呢?是容對方的不足、缺點、過失。他一切都很好,那就沒有什麼寬容不寬容了,正是因爲他有不足,才需要你的寬容,就像虛空對萬物一樣,一切隨順。虛空容納一棵樹,它要往東長也可以,往西長也行,長得再高也行,倒下來也可以;桌子往這裏搬可以,放那邊也可以,沒有不可以的:這就是寬容心。

  寬容,和空性就能相一致,當然,這個境界很高。不過,以人事來講,就是對方有缺點,有不是,要能容得過。以《宗風》來講,不是我們容人家,而是看了這些,“哎呀,我比他差很多!”所以說“自覺愚惡,過于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有寬容就沒有計較,有計較就沒有寬容,所以說計較是煩惱的一個來源。《宗風》這些話都很經典“凡事肯吃虧不計較”,這是一把人生幸福的鑰匙,不管在家庭或團體單位,你計較,你就沒有幸福。肯吃虧不計較,一定是前途平坦,很幸福。幸福,首先幸福在自己心裏邊。

  對照《宗風》,藉境練心,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學習的方向。

  

  叁、淡化管理觀念 強化服務意識

  道場團體當然是有管理的。比如說財務工作,如果沒有管理,亂糟糟行嗎?工程沒有管理行嗎?庫房、齋堂、客堂工作都要有管理。這裏說“淡化管理意識”,是說不要把管理作爲唯一,或者固守在第一層面,把管事管人變成第一反應,這樣跟道場的“愛心爲本”是不一致的。

  其實“管理”這兩個字是現代的,佛經裏找不到這個詞,佛也不管人,我們能想像釋迦牟尼佛管誰?管他的弟子,管他的團體?他是教化、調伏,以智慧教育、以慈悲感化、以德行調伏。我們當然不具備這些,但這是佛的示範,所以要隨學。

  我們之所以要管理,是因爲要服務,寺院的團體也是一個服務的機構。服務什麼呢?爲信衆提供信仰上的指導、法義上的教學、解脫上的引導,這是我們要提供的服務産品,也就是把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把這一句名號推展到一切衆生心中,我們以這個爲目標,來安排我們所有的工作。因爲我們要服務衆生,所以財務要理得井井有條,衆生把財布施到叁寶的福田裏面,是希望我們爲他們用好,增長功德、增長利益,如果很散漫地浪費掉信衆的信施,就是服務工作沒做好。發行部也一樣,我們流通的經書,是我們的道糧,必須把法寶及時送到需要的人手中。爲此,我們必須在編排方面、在發行製作方面,要井井有條地運作。有服務的觀念,整個工作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樣了。

  “管理”,比較硬性、強製性;服務就很柔性。“我是來爲你服務的”,聽起來就不一樣。服務人性化,管理比較物性化。庫房的物品,每個都擺放得很整齊,你放那裏,它就不動了。但是人不是物品,不能把人當成一個東西,往那裏一放,“我要你怎樣,你就要怎樣”,那就很簡單、很機械化了。

  人不是物品,不能說“我跟他說幾遍了,他都不聽”,其實我們自己有時候也不聽自己的話,那不是正常的嗎?

  管理會讓我們高姿態,“我是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就會引起抗拒。服務就會比較謙恭、恭敬,“我是服務員,服務員怎麼能起高慢的心呢?”我們是阿彌陀佛的服務員,每個來到弘願寺的人都是阿彌陀佛的貴客,我們要小心謹慎地侍奉。我們既然信奉這個法門,不要說“爲阿彌陀佛抛頭顱灑熱血”,說什麼“粉身碎骨”,不要講那麼高調,你就對來到弘願寺的人有一份服…

《彌陀之家 愛心爲本(弘願寺團體建設的五點意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