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
一、 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
叁、 自覺愚惡,過于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谄曲。
四、 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爲對方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 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
七、 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誠懇、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衆人事,
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
九、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十、 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略解
淨宗法師
一、 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要恭敬地信受順從。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大愛,對同在叁界輪回的苦惱衆生,要恩慈體貼。體認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內心保持謙卑柔和。
二、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
謹遵人倫道德,盡到個人職份,約束邪念,常存真誠。奉行社會公德,遵守國家法律,做一個好公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父子、夫妻、長晚輩、上下級,有一定的次序及各自的規範要求,必須遵守。不然,社會人心就會混亂,無法生存。
叁、 自覺愚惡,過于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要認識到自己的愚癡過惡超過別人,沒有一點點資格可以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處衆常保靜默,不說是非以及閑言碎語。遇到別人談說是非,默默走開,而不聽。萬一是非閑言撞入耳朵,到我爲止,不更向第二人轉說。知道別人說我的是非,如同沒聽到一樣,不加計較。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伺求打探別人的過失。知道別人有過錯,不要公開揭舉,讓他難堪,以至失去改正的勇氣,而要善巧替他回護,讓他有自新的機會。其實人都是會有過失的。不要揭露他人的隱私,揭人隱私,最爲損德。
不與人爭是非高下,若遇爭執,則抱“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高我低,你尊我卑”之心。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谄曲。
凡事謹慎,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要違背因果的大法則。即使做不到一切時處慈悲柔善,至少不要把恨意蓄積在 心中。恨如毒素,存一刻便毒害自己一刻,存一天便毒害自己一天。恨如利刃,恨最傷心。哪怕心中只有小小的恨意,也要盡快化解,以恢複我心的平和柔善。不懷 虛假之心。心懷正直,光明磊落,不存不可告人的私心,更不爲此曲意奉迎,心行扭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家人親眷,要和睦相處,互相敬愛。與人相處,崇尚修德,發揚仁愛,禮讓爲先。
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
容貌友善和悅,語言溫暖體貼,心意誠懇謙下,面含微笑;以慈愛的心,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厚道待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自處在下,敬他爲上,克服驕慢心。經常觀照自我,心念不清淨,行爲多過失,覺得羞恥,無臉見人;這樣的心行,必然墮落叁惡道,仰承阿彌陀佛的慈悲,依然在世爲人,而且命終得生淨土,實在是無比的大恩大德。
五、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與人交道,要讓人有安心,不讓他有恐懼不安。讓人歡喜,不要讓人苦惱。讓人希望不失望。給人利益不損害。安心、歡喜、希望、利益,人人需要,有時只是一念慈心、一句善軟的話,就可以做到。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面對一切人事,都要真心、愛心。不論做什麼,遇到什麼,好壞、順逆,都心存感恩。事不分大小,人不論貴賤,都要認真以待,心懷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
處事掌握根本的原則,知道何事當做不當做,何話當說不當說。同時善于把握尺度,避免過度與不足。
凡事爲對方設想。
凡事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爲對方做周全的設想。
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與人相處,心甘情願吃些虧,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這樣能增長很大的福報,減少很多煩惱。多一分計較,便多一分煩惱。凡事占盡便宜,不肯吃一點虧,最後必定吃大虧。
六、 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
學佛大悲心,阿彌陀佛如何包容我,慈悲我,我也盡量去包容人,慈愛人。
七、 生活簡單樸素。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重。
修行人生活要簡單,不複雜;樸素,不奢華。語言要誠懇,不虛華;和藹,不急暴。威儀要安詳穩重,不躁動輕浮。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
自己的罪過一推幹淨,他人的功勞占爲己有。這是小人所爲。
掩罪誇功,衆人事;
有罪而加以掩飾,少功而加以誇大。這是普通人所爲。
讓美歸功,君子事;
不獨享美好的名聲,不獨占成功的好處,總要讓一些給他人。這是君子所爲。
分怨共過,盛德事。
衆所怨嫌的惡事、惡名,雖與自己無關,卻主動承攬一些在自己身上,以減輕他人的壓力。這是德行深厚的人所爲。
九、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
天地的運行規律,昭示了因果的自然法則,驕傲自滿的人必遭虧損流失,謙虛好德的人必獲助益充滿。鬼神加禍驕傲自滿的人,而擁福謙虛好德的人。人人都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好德的人。
驕傲自滿的人,天地、鬼神、衆人都厭棄他,他怎麼可能運勢長久而不遭殃禍呢。謙虛好德的人,天地、鬼神、衆人都擁護他,他怎麼可能不發達興起而受多福呢。
十、 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一個地位卑微的人,就要發達興起之先,必定讓人感受到他有一種謙德的光彩,如同可以雙手捧起來一樣。爲人謙德,能納受善教,獲得無窮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