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仁山法師講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一日

  

第一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很高興再次來到新加坡參學,我們佛法裏面,非常重視因緣,一切法的興起離不開因緣。我們今天有這樣稀有的機會共同學習淨土法門,的確是無量劫以來稀有難逢的因緣。

  

這一次,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四十八願,無量壽經之中最爲重要的一部分經文,這一部分經文,講什麼內容呢?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把它說出來?實際上很簡單。我以前看到一個謎語,這個謎語說南半球沒有佛法。可能很多同修聽過這個謎語,它的答案出人意料——“南無(wu)阿彌陀佛”。這是他們的解釋,把南無(mo)念成南無(wu)。爲什麼叫南無(wu)?南半球沒有佛法。可見的世間有很多人,對佛法依然存在誤會。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甚至于也都在念,可是對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利益,真正透徹明了的人的確不多。一般人聽到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爲是什麼呢?超度死人的,看到念佛人趕緊要躲起來,尤其看到出家的念佛人,等到什麼時候才用得上這句佛號呢?家裏面老人過世了,請幾個師父來念念阿彌陀佛,超度超度。我記得以前在學會的時候,學會助念團常常跟一些同修助念。有一次,我去跟他們講開示,我到那個地方一看很熱鬧,有我們這個學會的同修,在這邊念阿彌陀佛,那一邊呐,還有幾個道士在那一邊天靈靈地靈靈,正在請神驅鬼。有時候還會看到還有幾個基督教的朋友,天主教的這一些神職人員。這邊在念佛,那邊呢,在默默的祈禱:上帝呀,寬恕這個靈魂吧!趕緊帶他到天堂去吧。假如這個亡者有知的話,在我想,他也夠辛苦的,他不曉得要到哪裏去,這一邊喊著要跟阿彌陀佛去,那一邊太上老君在等著呢。這一邊還有上帝等他光臨。世間一般人對于宗教信仰的真正意義,可以說完全忽略了,把這一些看作是一種形式,甚至于是一種熱鬧。看上去真的是很熱鬧。

  

那我們學佛的同修,對這一些現象應該清楚的認知,真正學佛人,首先要明了什麼是佛法?佛法跟我們現前的生活,又有什麼關系?我們學了佛法之後,能得到哪些好處?這可能是很多想要學佛、還沒有學佛的朋友很關心的問題。常常說學佛好,好在哪裏啊?我們說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學佛能給家庭帶來幸福美滿。可問題是,看看我們學佛的同修,又有幾個得到這種享受?又有幾個同修,家庭非常幸福、非常和諧?那麼再說念佛了,印光大師說的好,念佛是很快樂的事情,我們不用問別人,問問我們念佛的同修,是嗎?這個時候不好意思說不是,可是真念的時候,心裏面就說了,念佛真的不快樂,很痛苦啊。我們從這些地方認真去反思,我們所學的佛法,我們所學的念佛法門,跟我們眼前的生活有沒有脫節?我們且不說念佛將來往生,有什麼樣的殊勝利益了,單單說現前,這一句阿彌陀佛最終的目標,就是我們念佛最終的目標,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得到什麼呢?兩個字——極樂,說白了,就是無窮的。要不然,我們去那裏幹什麼,到那邊受罪去啊?經上也這麼說的,何以名爲極樂呢?那個國土的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才是真實的極樂,圓滿的極樂。所謂的圓滿,不是說到那一邊之後才快樂,現在就不快樂嗎?如果是死了以後才快樂,活著的時候就不准快樂,哎呀,這個快樂我們甯願不要。尤其對現代人,這不現實。真正的極樂,不僅僅存在于往生之後,更體現在現前的生活之中。那麼我們對佛法的認知應該明了,佛說無量法門,有一個根本的宗旨,就是離苦得樂。不管哪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無一例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佛法修學的根本宗旨。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做了示現。他老人家貴爲王子啊,王子快樂嗎?倒不一定。年紀輕輕就對宇宙人生很多真相看透,放棄了王位,放棄了人人夢寐以求的榮華富貴,他出家了。當然現在哪個國家總統出家,肯定有許多人說閑話,“神經病”,可是真正明了的人知道,那是最明智的選擇,出家之後,刻苦修學,得道證果,一般人講,他成佛了。成佛之後,把自己得到的法味,無窮的快樂分享給一切衆生。這就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佛說法,說的是什麼法呢?我們天天念經,這個佛說的是什麼法呢?地藏經上,佛講了一句話叫“知苦樂法”,佛所說的法就是離苦得樂之法。佛真的做到了,然後教導一切衆生,怎樣才能離苦得樂。佛法的修學,的確是以此爲根本宗旨,那麼離苦得樂不是說需要一個固定的模式。你譬如說,出家才能快樂嗎

  或者成佛、往生之後才能快樂嗎?那麼我們現前學習能不能夠呢?答案是肯定的,隨學隨用。佛法具體落實在我們現前的生活中也非常簡單,很多人總認爲,佛法一定是很高深、很玄妙,講很多大道理,最好是讓大家都聽不懂,聽不懂才高明,聽不懂你來問呢,問了讓你更聽不懂,當然在佛法之中,有高深玄妙的一部分,可是對于我們在眼前生活當中,真正能夠用的到的,那應該是最通俗的。儒家尚且說“道不遠人”,就是真正的聖賢大道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假如我們把聖賢之道跟我們的生活隔離了,認爲這是離開生活才能學習的,那不是聖賢之道,我們誤會了。同樣的話,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換了個說法,壇經裏面,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很多人要求佛,要求法,佛法在哪裏呢?遍地都是,我們這個講堂裏面很多,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找得到。“不離世間覺”,真正覺悟,一切法皆是佛法。下面用個比喻來說明。如果有人“離世覓菩提”,離開這個世間,離開現前的生活,去找無上菩提求正覺,大師說了,“恰如求兔角”。現在很多小朋友喜歡養兔子,哪一家的小朋友養了小白兔,回家看看兔子頭上有沒有長角?找一找,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比喻,非常簡要的說明,佛法就是生活,我們說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系已經遠了。對真正學佛人來說,佛法本來就是生活,而不是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系啊。我們平常穿衣吃飯,端茶送水,與人交往,工作上班,這不是佛法嗎?

  

過去,有一個修行人,他跟著一個老禅師,參禅學佛,跟了很多年,可是一直沒有心得。于是有一天,他就想啊,不行,我要出去參學,多學一點佛法,在這裏學不到。准備好了,就去向這個老禅師告假,他說,師父,我在這裏學了這麼多年也夠了,我現在要到外面去學習佛法。師父就問他,你說什麼,到外面去學習佛法?是啊,你這裏的佛法我學完了。師父說,那好啊,不過我這裏還有一點你沒學到。人有個好奇心,馬上就問那是什麼?那老和尚就伸手,到身上摸摸摸摸拔出一根寒毛,很認真的拈給他看,說,你看,這就是我身上的一點佛法,你學到了嗎?這個行者恍然明白了,這個裏面它說明了一個道理,禅師給接著爲他說明,佛法存在于我們生活之中,你說我沒有教你佛法,你每天來給我端茶送水,我都是很認真的來接受,你每天喊我,我都是很認真的答應你,這不是在爲你示現佛法在生活中的樣子嗎?一般人認爲佛法一定是什麼呢?你看後面的佛供在這裏,法是什麼呢?放在大藏經裏面,最好有一個豪華的藏經樓,誰也不准進去,那裏面才是佛法。這樣的佛法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利益呢?而實際上,佛在經中所說的,都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怎樣更好地去奉行。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叫道林禅師,這一位禅師他修行的地方很特別,他總是在松樹上打坐,象鳥在樹上作窩一樣,所以人就稱他爲“鳥窠禅師”,住在杭州附近修行。這個大文學家白居易,到杭州作太守,就找機會去拜訪這一位得道高僧,見了面,就向禅師請教,說佛法的大意是什麼?在白居易想,禅師應該很高深的見解回答給他,可是禅師說了一段最平常的話,我們都很熟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說完之後,白居易不以爲然啊,這個幾句話小朋友都知道啊,禅師很鄭重地告訴他,說小朋友都知道的幾句話,老朋友不一定都做到了。的確,我們在座的老朋友,也不一定做到。這四句偈,我們讀佛經就知道,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的教誨啊!那是過去一切諸佛對一切衆生共同的教誡。在佛門裏面,稱之爲七佛通偈,七佛代表一切諸佛,看起來簡單的幾句話,我們盡形壽,甚至于生生世世,都未必能做好。諸惡莫作是說一切不好的事情不要做,衆善奉行是一切有益于衆生的事情要積極地去做,哪怕再小。過去劉備,叁國的劉備,劉備在臨終之前留下的遺囑給劉阿鬥,其中有兩句話非常有名,“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這兩句話看起來也很簡單,可真正做起來不簡單啊。小惡,我們以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舉個例子,上班遲到幾分鍾無所謂,這個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發幾句牢騷也沒關系,這一些看似很簡單的小小過失,可在我們,的確疏忽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過失加在一起,那就是大過失。我舉個例子,聽經打瞌睡是小惡,一個人打瞌睡是小惡,假如大家加起來打瞌睡,都打瞌睡,還是小惡嗎?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容易體會了。不過還是可以打瞌睡的,這是每個人的權利,誰也管不了。小善,我們往往以爲微不足道,見到人打個招呼,善意的給個笑臉,這是很小的善,可我們往往很吝啬,認爲這太小了,我要大笑一番,遇到一個兩個人我還不高興笑,多一點人,我才要表示表示。而事實上,我們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好的習慣養成了,將來就會有更好的習慣,不好的習慣…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善導大師語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