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得已,好像被綁架了,到了我們住的酒店,我們把最好的房間讓出來給他。老人進去就說,我不要睡床鋪,我睡地下就行了,好像是有了什麼問題,然後中午出去吃飯,請老人家一起出去用餐,老人家說我帶得有幹糧,我不用跟你們一起去吃飯,你們去吧。也沒多想,吃了飯回來一看,哎呀不大對了,我們住的那家酒店門口停了一輛警車,中國叫110巡警,這個老人正在跟警察認真的彙報,然後看到我們來,警察就悄悄過來,說這個老人說你們綁架他,可能要拐賣人口,我們想了解一下情況。哎呀我們同修聽到哭笑不得,我說你們做了好事,趕緊去解釋,老人家還是很害怕,躲得遠遠的,向人家道歉,臨走的時候怕老人家旅費不夠,我們有同修去送了一點錢給老人,老人說我不要你們的錢,還是心有余悸。這是什麼呢,缺少智慧,缺少善巧方便,有時候我們感覺是十分的好心,可是不懂得拿捏分寸,往往不能産生好的效果。所以菩薩度衆生,悲智同時具足,表現出來就是善巧方便。
過去有一個小偷,有一天到寺廟裏偷東西,晚上進到這個大殿裏面,左看右看,沒什麼人,再仔細一看,有一個老和尚在那裏打坐,好像睡著了,于是沒關系盡量偷啊,就把福田箱裏面的錢都拿出來,裝了一個大布袋,背起來要走了,到門口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喊他,說別走,他嚇了一跳,剛才沒看到有人,怎麼有人在喊我。他就回頭,喊我什麼事啊,老和尚在說話,老和尚說了,你拿了佛祖的錢,也不說聲謝謝就想走嗎?哦,他說這麼回事啊,那謝謝,我走了,走了。結果沒過幾天警察把這小偷抓到,他把以前這些犯的案件都供出來,警察從裏面查到他偷過這個寺院的錢,帶他到這個寺院找老和尚來對質,這小偷見了老和尚,警察就說小偷是不是偷過你們寺院的錢,你們以前有沒丟過什麼東西,老和尚說這個人我是見過,不過錢他沒偷,警察說你不用害怕,他現在已經被我抓到了,老和尚說他是沒偷,因爲他還說了聲謝謝,錢是他拿了,不是偷的,說了聲謝謝說明還是懂得禮節的,你有看到小偷偷了錢會過來跟你說謝謝嗎,說明他還是有良心的,所以不算他偷的,是我送給他的,這個小偷聽了慚愧得無地自容,沒臉見老和尚。好了,監獄裏面服刑滿了之後,一出門頭一樁事情來拜老和尚,見到老和尚說我要跟你修行,跟你出家。你看這是禅師智慧的感召,慈悲的力量,不用去找小偷,小偷自己跑來,乖乖的跑來,乖乖的出家,乖乖的學佛,這是什麼,就是給人改過的機會,懂得怎樣善巧的引導衆生。禅堂裏面有很多住衆,其中有一個小偷老是偷大家的錢,因爲禅堂在過去都是常住的,就是在禅堂裏面參禅,大家都住在禅堂,裏面有一個小偷常常偷大家的錢,于是有人就向禅堂的師父彙報,說XX人是小偷,我們抓到了他是有證據的,你應該把他開除,要不然他會搗亂這個道場,破壞大家的清淨心,老和尚說我知道了,結果過了幾天又有人丟東西,又這樣向老和尚彙報,老和尚還說我知道了,結果次數多了,好像每一個人都被他偷過東西,于是大家聯起手來抗議,跟老和尚說你再不趕他走,我們就走,我們沒法子住下去了,老和尚說我知道了,你們可以走了,這些人聽到奇怪了,老和尚不趕他走趕我們走,老和尚說就是這樣的,因爲你們不是小偷,你們到外面不會偷東西,所以你們走我放心,可他是小偷,他在道場裏面尚且會偷東西,在佛祖面前都會偷,那他將來走出去還得了啊,所以我不能趕他在社會上,這個話說完,這小偷自己站起來,痛哭流涕,當衆忏悔,知道自己錯了,假如大家要共同來與他作對,可能啊反而會激怒他,他反而會做得更離譜。
這是經上說的,菩薩對衆生大慈大悲,善巧方便,總能力有緣的衆生回頭是岸,教化一切有情,這裏面真是需要無盡的愛心和真實的善巧,而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象這樣的大菩薩一樣有這樣的慈悲,善巧方便,但在生活中與人相處,的確還是不能缺少這一點愛心和智慧的,我們談不上什麼教化很多衆生,利益很多有情,可在生活中不要跟衆生帶來煩惱,不要讓更多的人因我而痛苦,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能夠多一份愛心,衆生就多一份歡喜,就少一分煩惱,這些事例非常簡單,也沒有那麼困難。你譬如,我們有些同修前天看到外面有些朋友不敢進來,在外面聽經很熱,他就主動去關心外面的同修,爲什麼不到裏面去,裏面比較涼快,其實也涼快不到哪裏,但是這種善意的關心就給人一種很好的印象,讓人馬上感覺到還有人關心我,他在外面不是熱了,而是感覺到很溫暖。這些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而實際上這都是愛心的表現,處處給人結善緣,處處落實我們所學的佛法,一切有情,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有機會爲一切衆生去付出,除非我們不願意,不留心,那就沒有機會了。
下面這是說教化有情的具體內容,激發信心,首先讓人生起信心,讓人生起信心,不是說天天跟人說教,你要相信啊,極樂世界多好多好,你要念佛要往生啊,你不知道XX人往生瑞相多殊勝。對現代人來說,人們更關心的是現前的需要,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得到什麼樣的受用,而這些需要我們身體力行爲人現身說法的,有時候單靠嘴說是不行的,要有實際行動,才能夠啓發有緣人的信心,信心生起來,更進一步修菩提行,就是修菩薩道,修菩薩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所作所爲縱然不能全部,但是應該盡量把菩薩的精神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再往上面提升就是行普賢道,普賢道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菩薩的行願跟一般菩薩行願不同的地方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平等,沒有分別,你看普賢菩薩對一切衆生都叫供養,供養諸佛,而一般菩薩是叫布施,布施有高下心的,供養是平等心,我們有把這些衆生看的不如我,我同樣對待他象對待佛一樣,這就是境界又提升了。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雖然到他方世界了,這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之後,乘願到他方世界,或者再回到娑婆世界教化衆生,縱然生到惡道之中,就是生到叁惡道,沒有關系,不受惡道之苦,就象觀世音菩薩在惡鬼道示現鬼王身,我們不要以爲觀世音菩薩都現的慈眉善目很莊嚴的像,菩薩根據衆生需要,衆生應什麼身份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鬼王身得度,菩薩就現鬼王身,乃至于地獄身得度,菩薩會現地獄身。那麼在現前我們學菩薩也可以隨類現身,有人說我不會變啦,會的,大家都會變,只是自己忘記了,疏忽了,你看高興的時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比觀音菩薩還開心,煩惱的時候就變成鬼王了,比鬼王的面目還要可怕,進念佛堂的時候好像跟阿彌陀佛一樣,與人吵架的時候跟阿修羅差不多,你看這不是在變嗎?我們時時都在變,隨類現身,把菩薩的精神加到裏面了,道理是一樣的。我進了講堂,我現在就變成了聽衆,我好好地聽經,這就是示現行菩薩道,回到家裏面,男士就示現作先生,好好對待太太,女士在家裏面就示現賢妻良母,走到單位裏面就示現是職員是領導,走向社會面向大衆,我們的身份時時處處都在改變。但是有一點不要變,學佛的同修,我們的真誠慈悲心不要改變,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這就是此地說菩薩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應以什麼身份就現什麼身份,現在講堂裏面地髒了,需要拖地,我馬上就示現清潔工的身份,我們從這地方去體會,佛法活活潑潑。
下面舉個例子,就很具體,或樂說法,假如這個地方需要講經了,沒人講,大家應該發心上來講,歡歡喜喜,你說不會講呀,不會講也沒關系,只要願意講,我們很多同修在下面都是滔滔不絕的,尤其在自己受了委屈的時候,道理是一番又一番,怎麼不會講呢?我們換個位子,也沒什麼差別,歡歡喜喜爲衆生介紹我們學佛的心得,當然不一定是在這個地方,說法,在佛法的宏揚過程中是擺在第一位的,衆生有機緣聞法才能夠破迷開悟,所以舉例當中先舉說法。有人說了,爲什麼不重視慈善,慈善是要有善心的人去做,最大的慈善功臣就是勸所有人發善心,假如全世界人都發善心了,沒必要做慈善,因爲大家都是善人,這才是根本的慈善。所以在佛法裏面,最強調的就是講經說法,因爲這是根本,發心做慈善的人也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慈善不是目的,不是說我們永遠去給衆生幫助啊,最好是讓衆生也能發善心,自己也能夠幸福快樂起來,這才是圓滿的慈善,所以在任何時候,教學都是擺在第一位,說法就是教學。
或樂聽法,有人說法,也要有人聽,聽法也有示現啊,我知道我們同修當中很多都是示現的來作影響衆的,這一部經聽了很多遍了,很多道理都明白了,但是還要坐一個半小時,幹什麼呢,俗話講的捧場,作影響衆,不至于讓外邊人看到講經的講堂,聽衆就兩叁個,恐怕沒什麼好聽的,而且聽著聽著人走光了,沒幾個人了,佛法的形象在社會大衆之中樹立不起來,所以有人發心出來,弘法利生,就有菩薩發心出來護持道場,流通佛法。你說哪個最重要,說老實話,通通重要,不分主次,在這個裏面是平等的,大家發心一樣,目標一樣,只不過方法不一樣而已。
或現神足,有時候也示現個神通,神通不容易了,需要修行功夫的,但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是有這個能力的,就象覺明妙行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神通,教化衆生。總而言之,以種種不同的善巧方便利益一切衆生,幫助衆生離苦得樂,在這個裏面得大自在。
所以下面說,隨意修習,無不圓滿,無論是上求佛道,還是下化衆生,對念佛人來說都是隨心所欲,我們不用擔心會忽略哪一方面,那有人說我現在不想出去幫助衆生…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