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P18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所有一切惡業,正是因爲誹謗正法而造的,他爲什麼會造五逆罪啊,不相信正法,爲什麼造十惡業呢,不聽聞正法,正是因爲誹謗正法,不相信正法,所以才會造五逆十惡重罪,換一句話說,五逆十惡重罪與誹謗正法相比是輕的,哪怕沒有造五逆十惡,只有誹謗正法,果報依然是阿鼻地獄,所以誹謗正法的除外,不能往生。但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假如這個人以前誹謗正法,以後不誹謗了,知錯了,悔改了,他還有機會往生。所以這個說法是善巧的,佛這個地方這兩句,實際上是在製止衆生千萬不要造五逆重罪,千萬不要誹謗正法,如果造了,造了很不容易忏悔,將來會有很大障礙,縱然說將來念佛往生了,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個誹謗正法造五逆重罪的衆生,將來往生多半有障礙。什麼障礙呢?頭一個,在一定時間內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親近聖賢,供養叁寶,這是因爲在生前造五逆重罪,誹謗正法的障礙,所以最好還是不要造,那麼已經造了,能夠痛改前非真誠忏悔,同樣還是有機會的,顯示出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一切衆生都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十念必生的大願保證人人都能往生,我們沒有除外。好,這是補充十念必生的大願。

  

好,再看下面經文,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這是第十九聞名發心願。再看下面,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這是第二十臨終接引願。好,這個兩願對我們念佛人來說非常關鍵,這是前面第十八願的詳細說明,涉及到念佛人往生的問題,就是具體往生時候,是什麼樣的情況,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生肯定往生,說得比前一願詳細。

  

先看第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每一個衆生都包含在內,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之後,這有個非常重要的提示,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決定成就,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現前生活幸福快樂,首先要發菩提心。那麼談到菩提心,學佛同修應該都不陌生,都知道學佛要發心,發什麼心呢?此地說的菩提心。我們都發了菩提心,至少我們自己這麼認爲,不管佛承認不承認,我們自認爲發了菩提心,勸發菩提心文裏面告訴我們,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這個話是說我們一入佛門,最爲重要的一樁事情是什麼呢?不是說我先拿著經好好讀一遍,我選一個法門怎麼樣修學,不是,首先是要調整心態,要發心,要發願,心不發,無以圓成佛道,願不立,無以普度衆生。換一句話說,學佛如果沒有純正的發心和廣大正確的誓願,這個佛法沒法子學習,也不知道怎樣學習,可見得發心發願的重要。那麼我們要詳細來討論,怎樣才算發了菩提心,我們今天是否真的已經發了菩提心,這對我們來說很關鍵。菩提,從字面上理解這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覺悟,這個意思好懂,也不好懂,說好懂,大家都知道,好像什麼叫覺悟,好像我們都覺悟了;說不好懂呢,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真的覺悟。在佛法裏面,覺悟是有個標准的,最低的標准小乘阿羅漢,阿羅漢叫正覺,就是他具備了純正的覺悟,再往上面,正等正覺是菩薩,到圓滿的佛果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樣說來我們沒份,不過也不要傷心,正是沒份,所以我們才有機會,我們雖然沒覺悟,但是我們現在想要覺悟,我們要發一顆覺悟的心去求覺悟。

  

古德爲我們解釋菩提心的具體定義有兩方面,一方面就是從事項上來講,什麼叫發菩提心呢?四弘誓願。譬如,一入佛門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大願,這是從事上發菩提心,我們都可以做到,口頭做到,具體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那還另當別論,不過口號很重要,先把口號喊起來,喊久了,沒准就真做到了。從事上再往上提升,就與理相應,這個理就是菩提心的理體,菩提心的理體是什麼呢?是心性,是原本覺悟的心性,這個不容易,一般來說要明心見性,才與真正的菩提心相應,那麼這樣說來在我們現前得不到受益,所以我們把標准降低。什麼叫菩提心呢?真誠心是菩提心,清淨心是菩提心,平等正覺大慈悲心是菩提心,這是老和尚講的,五句話來解釋菩提心。可是這五句話怎樣把它化爲具體的行動呢?我們再進一步去探討,實際上很簡單,你譬如,作爲子女,在家裏面養孝父母,這個時候孝心就叫菩提心,因爲作子女的覺悟了,知道要孝養父母,這就是菩提心體現在孝養父母這一邊;夫妻和睦這也是菩提心,表現在生活當中這叫愛,真心真意;表現在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工作,不管是什麼工作,盡心盡力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盡忠職守,這個時候忠心就叫菩提心。我再說得比較貼進一點,現在我們在聽經,聽經的時候專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它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存在于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決不是說我只有在念佛的時候才有菩提心,我不念佛菩提心就沒了,這個菩提心不是真的。真正的菩提心一旦發出來,那是無窮的能量,它會推動我們去歡歡喜喜爲一切衆生去服務。

  

所以這個願聞名發心,我們學習的重點放在哪裏呢?前面的十念必生是強調具足真心切願,念佛肯定往生,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也就是最終最高的目標,但不要忽略,我們除了將來往生之外,還有現前的生活。難道念佛人就天天在這邊等著,眼巴巴看著,佛啊,你什麼時候來啊,你要讓我等多久啊,我可是等不及了,如果是這樣,說老實話很可能會等出問題,而實際上呢心也無法平靜下來,也等不到佛來,因爲心不靜。所以我們不能忽略現前的真實生活,而實際上菩提心的真正內涵,正是體現在現前具體生活當中的,就是我們以念佛的信願去過生活,我這一生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不變,我就以這個心好好過生活。這個要知道,不是說我要往生,所以我要等死,我要往生,所以我什麼人不問,我要往生,所以我每一天也不做飯了,我什麼都不管了,不是這樣。要反過來,因爲我要往生,所以在我往生之前,我要抓緊時間爲衆生服務,因爲我這一生必定要往生,所以我不能再跟任何一個人生煩惱,因爲我要去極樂世界,我還要跟他生煩惱幹什麼呢?因爲我要往生,所以我要在我走之前,留下一個最好的印象,要讓所有的人看到我,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才是真正往生的信願落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這樣理解,念佛不是消極,往生不是躲避,發菩提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對學佛人來講,這是無窮的精神力量。所以下面經文就明白告訴我們,什麼叫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又有哪一些具體的行動。

  

下面就說了,發菩提心之後要修諸功德,諸功德,那就很多了,更進一步具體爲我們說明,奉行六波羅蜜,這是諸功德的總綱領,六度波羅蜜這很明白,這教我們怎樣把菩提心用在生活中。波羅蜜,是度的意思,我們簡稱六度,這是菩薩,說菩薩好像跟我們距離很遠,我們總把菩薩供到一個很高的位置,天天看看他,求求他,拜拜他,沒有辦法把菩薩帶到我們生活中。我們也很想成爲菩薩,成爲什麼菩薩呢?象供在那裏的菩薩,我們也很希望象那個菩薩,吃飯的時候有人來供養,每一天有人來照顧,然後每個人遇到了見到了都給我磕頭禮拜。菩薩不需要這些,衆生需要,菩薩所需要的就是爲衆生服務,華嚴經上說得好,什麼叫菩薩?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菩薩忘我,菩薩無私,他忘我無私所以他自己就沒煩惱,沒有我了嘛,菩薩在生活當中,處處所示現的就是這個六條,頭一個布施,布施度悭貪,這是對自己,對衆生呢,布施就是我們常說的奉獻愛心,無私的付出,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菩提心是否在生活當中這樣去運用了?我們是否歡歡喜喜爲衆生去布施、去供養?且不說很多衆生了,就我們身邊的衆生,就我們常常遇到的衆生,我們有沒有歡歡喜喜遇到了,布施一個笑臉?我就不高興,我看他就笑不起來,他都不笑,我爲什麼要笑?我們遇到衆生,我們身邊的人有了困難需要幫助,我們是否主動伸出援手?他都沒幫我,我爲什麼要幫他?馬上想起來是這樣的,那就沒有菩提心。

  

再說的比較偉大一點,看到佛法在這個世間不能夠普遍弘揚,我們是否主動的發心爲佛法、爲衆生盡一點義務和責任。有人說了,給我多少工資,佛會給我多少報酬?佛不會給我們任何報酬,發心是自動的,是自願的,果然從內心裏面找到這一股力量,那真的是無有窮盡的,把悭貪斷掉,所以布施在生活當中的表現是歡歡喜喜爲衆生去服務,沒有希求,把自己悭貪的煩惱斷掉,爲一切衆生結歡喜緣。持戒對治惡業,持戒就是守規矩,對自己斷惡修善,對衆生呢,持戒能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譬如,到講堂裏面來聽經,道場有規定,道場裏面聽經,一般講堂規定進講堂脫鞋子,很不好意思我沒脫。這是說假如道場有規定,我們遵守這個習慣,一般聽經聞法的場所,爲了不幹擾別的同修認真聽經,進入講堂,我主動把手機關掉,或者調到無聲的狀態,這也是持戒。我們不要以爲持戒就是個不殺生不偷盜怎樣,說老實話,連這些日常生活當中初淺的我們尚且不懂得去做,那戒條當中所定的,非常微細的就更不容易做了。持戒對自己是自愛,對衆生是愛護衆生,不要讓衆生因我而生煩惱,這是持戒的本意,從這個裏面呢,就體現出菩薩菩提心的精神,這也是菩提心具體表現出來了。

  

忍辱,非常關鍵,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無論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如果不能忍,那是不可能的,怎樣才叫忍?我們是不是很能忍?應該算是很能…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善導大師語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