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道,所有一切恶业,正是因为诽谤正法而造的,他为什么会造五逆罪啊,不相信正法,为什么造十恶业呢,不听闻正法,正是因为诽谤正法,不相信正法,所以才会造五逆十恶重罪,换一句话说,五逆十恶重罪与诽谤正法相比是轻的,哪怕没有造五逆十恶,只有诽谤正法,果报依然是阿鼻地狱,所以诽谤正法的除外,不能往生。但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假如这个人以前诽谤正法,以后不诽谤了,知错了,悔改了,他还有机会往生。所以这个说法是善巧的,佛这个地方这两句,实际上是在制止众生千万不要造五逆重罪,千万不要诽谤正法,如果造了,造了很不容易忏悔,将来会有很大障碍,纵然说将来念佛往生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诽谤正法造五逆重罪的众生,将来往生多半有障碍。什么障碍呢?头一个,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近圣贤,供养三宝,这是因为在生前造五逆重罪,诽谤正法的障碍,所以最好还是不要造,那么已经造了,能够痛改前非真诚忏悔,同样还是有机会的,显示出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十念必生的大愿保证人人都能往生,我们没有除外。好,这是补充十念必生的大愿。
好,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这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再看下面,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好,这个两愿对我们念佛人来说非常关键,这是前面第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涉及到念佛人往生的问题,就是具体往生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才能保证这一生肯定往生,说得比前一愿详细。
先看第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每一个众生都包含在内,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之后,这有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决定成就,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现前生活幸福快乐,首先要发菩提心。那么谈到菩提心,学佛同修应该都不陌生,都知道学佛要发心,发什么心呢?此地说的菩提心。我们都发了菩提心,至少我们自己这么认为,不管佛承认不承认,我们自认为发了菩提心,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告诉我们,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这个话是说我们一入佛门,最为重要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呢?不是说我先拿着经好好读一遍,我选一个法门怎么样修学,不是,首先是要调整心态,要发心,要发愿,心不发,无以圆成佛道,愿不立,无以普度众生。换一句话说,学佛如果没有纯正的发心和广大正确的誓愿,这个佛法没法子学习,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可见得发心发愿的重要。那么我们要详细来讨论,怎样才算发了菩提心,我们今天是否真的已经发了菩提心,这对我们来说很关键。菩提,从字面上理解这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悟,这个意思好懂,也不好懂,说好懂,大家都知道,好像什么叫觉悟,好像我们都觉悟了;说不好懂呢,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的觉悟。在佛法里面,觉悟是有个标准的,最低的标准小乘阿罗汉,阿罗汉叫正觉,就是他具备了纯正的觉悟,再往上面,正等正觉是菩萨,到圆满的佛果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说来我们没份,不过也不要伤心,正是没份,所以我们才有机会,我们虽然没觉悟,但是我们现在想要觉悟,我们要发一颗觉悟的心去求觉悟。
古德为我们解释菩提心的具体定义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从事项上来讲,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四弘誓愿。譬如,一入佛门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乃至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大愿,这是从事上发菩提心,我们都可以做到,口头做到,具体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那还另当别论,不过口号很重要,先把口号喊起来,喊久了,没准就真做到了。从事上再往上提升,就与理相应,这个理就是菩提心的理体,菩提心的理体是什么呢?是心性,是原本觉悟的心性,这个不容易,一般来说要明心见性,才与真正的菩提心相应,那么这样说来在我们现前得不到受益,所以我们把标准降低。什么叫菩提心呢?真诚心是菩提心,清净心是菩提心,平等正觉大慈悲心是菩提心,这是老和尚讲的,五句话来解释菩提心。可是这五句话怎样把它化为具体的行动呢?我们再进一步去探讨,实际上很简单,你譬如,作为子女,在家里面养孝父母,这个时候孝心就叫菩提心,因为作子女的觉悟了,知道要孝养父母,这就是菩提心体现在孝养父母这一边;夫妻和睦这也是菩提心,表现在生活当中这叫爱,真心真意;表现在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尽忠职守,这个时候忠心就叫菩提心。我再说得比较贴进一点,现在我们在听经,听经的时候专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决不是说我只有在念佛的时候才有菩提心,我不念佛菩提心就没了,这个菩提心不是真的。真正的菩提心一旦发出来,那是无穷的能量,它会推动我们去欢欢喜喜为一切众生去服务。
所以这个愿闻名发心,我们学习的重点放在哪里呢?前面的十念必生是强调具足真心切愿,念佛肯定往生,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也就是最终最高的目标,但不要忽略,我们除了将来往生之外,还有现前的生活。难道念佛人就天天在这边等着,眼巴巴看着,佛啊,你什么时候来啊,你要让我等多久啊,我可是等不及了,如果是这样,说老实话很可能会等出问题,而实际上呢心也无法平静下来,也等不到佛来,因为心不静。所以我们不能忽略现前的真实生活,而实际上菩提心的真正内涵,正是体现在现前具体生活当中的,就是我们以念佛的信愿去过生活,我这一生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不变,我就以这个心好好过生活。这个要知道,不是说我要往生,所以我要等死,我要往生,所以我什么人不问,我要往生,所以我每一天也不做饭了,我什么都不管了,不是这样。要反过来,因为我要往生,所以在我往生之前,我要抓紧时间为众生服务,因为我这一生必定要往生,所以我不能再跟任何一个人生烦恼,因为我要去极乐世界,我还要跟他生烦恼干什么呢?因为我要往生,所以我要在我走之前,留下一个最好的印象,要让所有的人看到我,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往生的信愿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样理解,念佛不是消极,往生不是躲避,发菩提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对学佛人来讲,这是无穷的精神力量。所以下面经文就明白告诉我们,什么叫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又有哪一些具体的行动。
下面就说了,发菩提心之后要修诸功德,诸功德,那就很多了,更进一步具体为我们说明,奉行六波罗蜜,这是诸功德的总纲领,六度波罗蜜这很明白,这教我们怎样把菩提心用在生活中。波罗蜜,是度的意思,我们简称六度,这是菩萨,说菩萨好像跟我们距离很远,我们总把菩萨供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天天看看他,求求他,拜拜他,没有办法把菩萨带到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很想成为菩萨,成为什么菩萨呢?象供在那里的菩萨,我们也很希望象那个菩萨,吃饭的时候有人来供养,每一天有人来照顾,然后每个人遇到了见到了都给我磕头礼拜。菩萨不需要这些,众生需要,菩萨所需要的就是为众生服务,华严经上说得好,什么叫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菩萨忘我,菩萨无私,他忘我无私所以他自己就没烦恼,没有我了嘛,菩萨在生活当中,处处所示现的就是这个六条,头一个布施,布施度悭贪,这是对自己,对众生呢,布施就是我们常说的奉献爱心,无私的付出,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菩提心是否在生活当中这样去运用了?我们是否欢欢喜喜为众生去布施、去供养?且不说很多众生了,就我们身边的众生,就我们常常遇到的众生,我们有没有欢欢喜喜遇到了,布施一个笑脸?我就不高兴,我看他就笑不起来,他都不笑,我为什么要笑?我们遇到众生,我们身边的人有了困难需要帮助,我们是否主动伸出援手?他都没帮我,我为什么要帮他?马上想起来是这样的,那就没有菩提心。
再说的比较伟大一点,看到佛法在这个世间不能够普遍弘扬,我们是否主动的发心为佛法、为众生尽一点义务和责任。有人说了,给我多少工资,佛会给我多少报酬?佛不会给我们任何报酬,发心是自动的,是自愿的,果然从内心里面找到这一股力量,那真的是无有穷尽的,把悭贪断掉,所以布施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欢欢喜喜为众生去服务,没有希求,把自己悭贪的烦恼断掉,为一切众生结欢喜缘。持戒对治恶业,持戒就是守规矩,对自己断恶修善,对众生呢,持戒能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譬如,到讲堂里面来听经,道场有规定,道场里面听经,一般讲堂规定进讲堂脱鞋子,很不好意思我没脱。这是说假如道场有规定,我们遵守这个习惯,一般听经闻法的场所,为了不干扰别的同修认真听经,进入讲堂,我主动把手机关掉,或者调到无声的状态,这也是持戒。我们不要以为持戒就是个不杀生不偷盗怎样,说老实话,连这些日常生活当中初浅的我们尚且不懂得去做,那戒条当中所定的,非常微细的就更不容易做了。持戒对自己是自爱,对众生是爱护众生,不要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是持戒的本意,从这个里面呢,就体现出菩萨菩提心的精神,这也是菩提心具体表现出来了。
忍辱,非常关键,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无论世出世间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不能忍,那是不可能的,怎样才叫忍?我们是不是很能忍?应该算是很能…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