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P23

  ..續本文上一頁個學佛人,我們都是,至少是挂名的,我們在學菩薩,我們果然真的善用其心,那就是真的菩薩了。菩薩見到惡人,見到惡事,他用什麼心?生慈悲心,說得容易懂一點,就象孔老夫子說的,看到善人,自然而然生起羨慕學習之心,見善如不及啊,看到某人在做善,我要趕緊向他學,唯恐來不及,看到那個人在造惡,見惡如探湯,探湯就是燒開的滾水啊你用手去摸摸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見到不好的人事境緣,就象用手去摸了熱湯一樣,不自覺的就收回來,自我反省,自我檢點,我們不要搞顛倒了。見到好人,有什麼了不起,不就做幾件好事嗎?見到壞人,他比我還壞,還好,還有人現在很多人認爲,譬如我們勸人學佛,勸人斷惡修善,有人說,善有什麼好修啊,這個修善的時代過去了,你看這個世間人都不修善,這意思是說別人都不善,所以我也不要善,我要善就吃虧了。這是把參照物搞錯了,搞顛倒了,正是因爲別人不善,所以我要反省,我是否跟他一樣,我要更加善,如果我跟他一樣,那麼我要趕緊改過自新,而不能象一般人一樣。

  

這個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大家都聽過,愛因斯坦小時候就曾經是個很不聽話,很調皮的壞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每一天不認真學習,天天跑著玩,天天打打鬧鬧,他也就跟著一起跑著玩,也不認真學習,有一天他老爸就把他叫過來,說你爲什麼不好好學習啊,他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不好好學習,我爲什麼要好好學習,他父親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有趣,他說以前有兩只小貓,這兩只小貓有一天爬到一個很大的煙筒上面,就象工廠裏面大的煙筒一樣,爬到上面以後不小心從煙筒裏面掉下去,掉下去之後,在下面的一只小貓,它接觸到地面,接觸到那個煙筒的底部了,碰了一臉灰,可是上面的一只小貓,踩在它身上,所以臉上沒有灰,于是兩只小貓,貓會爬牆,掉下去了很快就爬上來,爬上來之後兩只小貓就互相對看,大家猜猜出現什麼效果,我們常常這樣看,看看我對面的同修,看看跟我們在一起的朋友,我們常常看到別人臉上有沒有東西,這個滿臉是灰的小貓啊,它一看,另外一只小貓臉上很幹淨,一想我跟他差不多,沒問題,一想掉下去之後肯定弄得很髒,可是一看它,它臉上很幹淨,一想我跟它差不多,我應該也很幹淨。可另外一只本來很幹淨的小貓,一看那一只滿臉是灰的小貓一想,我可能跟它也差不多,我臉上可能有很多灰,我要趕緊去洗一洗,結果就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況,那個本來幹淨的小貓越來越幹淨,它看到對方的缺點,懂得自我反省,那個滿臉是灰的小貓越來越髒,它看到別人的優點,沒有認真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具備,誤以爲我跟它差不多,這就錯用了心。這個愛因斯坦的父親講完這個故事,就跟愛因斯坦說了,你願做哪一只小貓,向哪一只學習?愛因斯坦很聰明,立刻就覺悟到,我不能象那一只不善用心的小貓,不要自以爲看到別人不好好學習,我可以跟他們一樣也不好好學習,看到別人成績比我好,我還覺得跟他們差不多,不向人家看齊,這樣就把自己耽誤了。從此以後,他自己暗下決心,我要做一個與從衆不同的人,他最後真的成了。實際上這個故事就是說明,善用心的人,在生活當中時時處處都聽聞到幫助自己提升的聲音,見到幫助自己學習的境界。不善用心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天到晚聽到都是煩惱的聲音,遇到都是讓自己生煩惱的境緣,而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境緣是平等的,不是哪一個人特別的幸運,遇到的境緣特別好,都差不多,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善用其心,果然善用其心了,那麼在現前我們這個娑婆國土,也真的無不善名,的確是這樣,這就是說我們心地善。

  

如果大家還無法理解,新加坡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許哲女士,有空可以去向許哲女士請教,許哲居士心目中沒有不善之人,沒有不善之名,她所見所聞都會往善的一面去想,這叫善用其心,真是這樣,縱然遇到不好的遭遇,自己不會往不好的地方想,一定會找一個很好的理由,讓自己開開心心。美國以前有一個總統,很了不起的總統羅斯福,羅斯福他在沒有做總統之前就是一個很能想得開的人,有一天他家裏面進了小偷,家裏面遭賊了,很多東西丟掉了,假如是我們會作何感想?羅斯福的朋友聽到這個事情之後,趕緊寫了一封慰問信去安慰他,要他想開一點,可結果呢,羅斯福給朋友回了一封信,回過來安慰他朋友,因爲他朋友擔心了,他倒沒擔心,朋友擔心了,信裏面他說,非常感謝你我的朋友,你給我慰問,但是你不要爲我擔心,很感謝上帝派這個小偷來,我不但不會怨恨他,我反而非常感謝他,有叁個原因我要感謝他,我們想一想,假如我們錢包突然丟了,我們能不能找一個理由要感謝一下這個小偷,除非這個錢包該換了,頭一個,這個小偷到我家來他只是偷東西而已,並沒有給我搞破壞,也沒有傷害我家裏面的人,我要感謝他,他手下留情,那麼對小偷來講,他進入這個空間就屬于他的,他可以爲所欲爲,可他沒有,說明還是有良心的,要感謝他;第二個,他來偷的只是我財産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他給我留了很多,所以我更應該感謝他;第叁個,我最應該感謝他是這一次做小偷的是他,而不是我,感謝他做了小偷,而不是我做了小偷。朋友接到這一封信非常佩服,這是何等的胸襟啊,羅斯福可能沒念佛,要念佛肯定上品上生,這麼大的心量,不用老和尚教,他就懂得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那麼反過來,看看我們,我們現在學佛,每一天喊著要上報四重恩,上報四恩裏面,沒有把小偷除外,沒有把恐怖分子除外,沒有把跟我們吵架的人除外,沒有把天天惹我們生煩惱的人除外,通通包含在其中,可是我們卻找不到理由去感恩,不但這一些我們找不到理由,甚至于生活當中經常幫助我們的人,我們尚且不容易生起感恩之心,所以在生活當中常常聽聞到的,的確,不善之名多啊,在我們的感觸中總是遇到不順心、不如意,而實際上反過來一想,不是不順心不如意,不是有這麼多不好的境緣,那些或許正是幫我們提升曆練的大好增上緣。所以我們從這個一願當中得到啓示,在現前生活中善用其心,然後就能聽聞到,在我們的身邊都是善名,所觀察到的境緣都能從中提升自己的境界,保持自己純善的心情,這是我們現前得到的受用。

  

下面這一願,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大家都是同一類聚,共同一個理念。那麼定聚啊,在佛法裏面講,把一切衆生分爲叁大類,一類是正定聚,一類是邪定聚,一類是不定聚。正定聚啊,就是如理如法修學,在這一生肯定成就的這叫正定聚,反過來不管怎麼修學,理論方法出了問題,不能成就這叫邪定聚,那麼一會兒正一會兒邪這就叫不定聚。我們換個說法好懂,就是把這個世間的人都分成一類一類的,分爲叁大類,就象常常到念佛堂來的都是念佛人,常常進賭場的都是賭鬼,念佛人應該不會天天到賭場去念佛,喜歡賭錢的,也不可能到念佛堂來賭錢,他聚不到一塊,不同類,易經裏面說得好,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是相同的人總是自然而然走到一起,你看,我們來一起學習佛法的都是有善心的,當然不是說沒來的就沒良心,不能這麼理解,這只能說我們現前具備一起學習的緣分,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能屬于正定聚這一類的,我們遇到佛法能夠聽聞,而且能夠認真學習,在這一生保證成就,這就屬于正定聚一類的,就是我們的路走得是純正的,沒有偏差。那麼還有一些走的路不正確,譬如誤入歧途的,當然我們不能評論現在社會哪些人走的路不正當,不能這麼說,現在民主,這個每一條道誰高興走都可以,但是從客觀的角度講,的確有一些路不好,譬如走向叁途了,這些路不好,選擇這一種途徑的那就是邪定聚,那麼還有一些呢,在佛門裏面也會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是有些到佛門裏面來不是要學佛,是幹什麼呢,是來遊玩,消遣,到佛法裏面看看有什麼好玩的,這個地方說的好玩是說到佛法裏面來不是真正用心修學,在道場裏面看了幾天,這個法師長得不怎麼莊嚴,還沒那個牧師漂亮,還不如去教堂去祈禱,這邊聽兩天經,那邊去上兩天禱告,過幾天哎呀禱告也不好玩,還是去打打麻將來的痛快,沒有定性,這一類就屬于不定聚,就是他偶爾想起來也會聞聞正法,可是不能入心,法不入心,不定聚。

  

那麼講到具體的法門修學上,我們更深入的去探討,在法門修學上有時候也出現這樣的情況,譬如我們選擇念佛法門,選擇之後說老實話最好一門深入,容易成就,最忌諱的是什麼?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我說會得罪人,這是菩薩說的,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裏面講得好啊,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呢?菩薩一條一條列出來,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作會,又要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講一些見神見鬼的話,就是夾雜,好像我們都具備了。菩薩真的很慈悲,把念佛人爲什麼不能專心,不能一心,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障礙一條一條都列出來,那真的叫大慈大悲,但是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說明一下,菩薩說的又誦經,哎呀是什麼經都誦,當然誦經很好,不是說經不好,但有一點,如果不能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誦經多了反而會讓自己無所適從。譬如剛聽到念佛好,極樂世界怎麼樣怎麼樣莊嚴,忽然看到《金剛經》,《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看《六祖壇經》,壇經裏面惠能大師說啊,念佛人有病求生西方,他說東方人有病求生西方,西方人有病求生哪方?于是有人就理解爲,能大師不勸人念佛,不鼓勵人往生,這樣一來,就自相矛盾,而事實上呢,這是沒有正確理解經義,佛說一切經對治一切衆生不同的執著,如…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善導大師語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