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宗禅詩研究

  雲門宗禅詩研究

  【內容提要】雲門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開山祖師雲門文偃禅師(864—949)而得名。雲門宗的接機方法是雲門叁句: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本文從雲門宗的接機方法、禅學思想、禅悟思維特質出發,對雲門宗禅詩進行研究,揭示雲門叁句的禅悟內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雲門宗禅詩之取象方式、運思特點、美感質性。探討黃龍宗禅詩的禅悟內涵和美感特質,透析潛蘊其中的佛心、禅韻、詩情,對建構21世紀中國禅詩研究學有著重要意義。

  【關 鍵 詞】雲門宗/雲門叁句/禅詩/美感特質

  雲門宗宗風陡峻,以簡潔明快、不可擬議的手法破除參禅者的執著,返觀自心。雲門宗既不像臨濟那樣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樣丁甯綿密,而是以激烈言辭,指人迷津,剿絕情識妄想。《人天眼目》卷2雲:“雲門宗旨,絕斷衆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孤危聳峻。”雲門曾作頌示學人:“雲門聳峻白雲低,水急遊魚不敢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再舉轹中泥。”〔1〕充分表露了雲門聳峻、 機用迅疾、不容擬議的特性。禅林中往往以“雲門天子”、“雲門一曲”表示雲門宗風。雲門曲原爲華夏古曲,曲調艱深,歌者難詠唱,聞者難領受,禅林遂用來轉指難于理解的雲門宗風。雲門宗接化學人,猶如天子的诏敕,一次即決定萬機,不得再問,令人毫無猶豫之余地,因而又有“雲門天子”之稱。

  雲門宗的要義與菁華集中體現于“雲門叁句”。文偃曾示衆:“函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世緣,作麼生承當?”衆人無對,遂自答:“一镞破叁關。”“函蓋乾坤”指絕對真理遍布天地之間,函蓋整個宇宙;“目機铢兩”指師家爲斷除學人煩惱妄想,超越語言文字,促使學人內心頓悟;“不涉萬緣”,指師家應機說法,施行活潑無礙的化導。後來雲門法嗣德山緣密汲取雲門叁句精髓,改其語爲“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禅林或稱爲德山叁句,〔2 〕由于它廣爲雲門宗禅人所用,因此習慣上仍稱爲雲門叁句,並被譽爲雲門劍、吹毛劍。對“雲門叁句”的內涵,呂澂先生以法眼文益的《宗門十規論》“韶陽則函蓋截流”爲出發點,從理事關系上來加以說明,認爲雲門叁句中,重要的是前兩句,即函蓋乾坤、截斷衆流,指出韶陽將函蓋喻爲理,將截流喻爲事,“作爲理是普遍的,合天蓋地;從每一事上看,即如截流只是一個斷面,因此,理就是整個,事就是斷面。”〔3〕實際上,雲門叁句是一個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並無主次之分。對于理解雲門宗禅學思想與禅詩美感特性,雲門叁句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一、“函蓋乾坤”的詩禅感悟

  對“函蓋乾坤”,雲門宗人有如下闡說:“天上有星皆拱北。”〔4〕“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見,頭頭用不傷”。〔5〕“日出東方夜落西”。〔6〕“匝地普天”。〔7〕“合”。〔8 〕在雲門宗看來,現象界的乾坤萬象,上至“天堂”,下至“地獄”,都是真如的顯現,由本體變現而來。因此,事事物物,無一不是真如“妙體”,猶如所有的星辰都朝向北鬥,道無所不在,匝地普天,山河大地即是真如。這是汲取了華嚴宗理事互徹、事事無礙的精髓。理在事中,事體現著理,而又各具個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由此發出雲門宗一系列詩意的感悟。

  1、山水真如

  雲門宗以“山河大地”爲“西來意”,〔9〕以“青青翠竹, 郁郁黃花”爲“隨色摩尼珠”,〔10〕以“芭蕉葉上叁更雨”爲“雲門一曲”,〔11〕山河大地、翠竹黃花、蕉葉雨珠都是絕對本體的顯現,山山水水悉真如,“月白風恬,山青水綠。法法現前,頭頭具足”。〔12〕只要以一顆純明無染的素心去對應,便會沐浴在自然物象靜谧而明潔的光輝裏,在風月山水之中感受到永恒絕對的本體,並獲得“秋雲秋水,看山滿目。這裏明得,千足萬足”〔13〕的圓滿自足。雲門宗指出,對山水真如的感悟,不僅有一雙慧眼,還要有一雙慧耳:

  蜀魄連宵叫, 終夜啼。圓通門大啓,何事隔雲泥?〔14〕

  由般若智所體證的真如,圓滿周遍,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是爲圓通。既然日夜啼叫的杜鵑、莎雞,都在開啓著遍滿一切的悟入門徑,爲什麼還觸目不會道,與了悟有雲泥之隔?雲門宗對見桃花悟道的靈雲禅師甚爲推崇:“春山青,春水綠,一覺南柯夢初足。攜筇縱步出松門,是處桃英香馥郁。因思昔日靈雲老,叁十年來無處討。如今競愛摘楊花,紅香滿地無人掃。”〔15〕雖然山青水綠,桃紅似錦,但像靈雲那樣穎慧超悟的人實在太少,因爲衆人都沈溺于“摘楊花”的玄想沼澤中去了。爲了糾正這一偏頗,雲門宗禅詩注重對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夜聽水流庵後竹,晝看雲起面前山。”〔16〕“秋風聲飒飒,澗水響潺潺”。〔17〕物象飄逸空靈,心境淡泊悠閑。在雲門宗看來,純淨明潔之物顯現著真如,穢濁不潔之物也同樣顯現著真如:“清淨法身”就是“花藥欄”,〔18〕它“滿眼是埃塵”,〔19〕“本來人”也是“風吹滿面塵”。〔20〕不論潔物穢物,同樣是大道的顯現。大道觸目現前,參禅者卻舍此他求,殊不知真如佛性如同滿月,乾坤六合都沐浴著它的光芒,條條大路都通達了悟之境。“八萬四千深法門,門門有路超乾坤。如何個個踏不著?只爲蜈蚣太多腳”。〔21〕只要悟入任何一則法門,都可立地成佛。可人們偏不腳踏實地,心神散逸,利舌巧口,沈醉于禅機問答,站在門外,不得其門而入。不知佛祖得到的禅悟極境,是“門掩落花春鳥啼”〔22〕的甯谧內斂、生機遠出的內證境界。因此,雲門感歎:“世界與麼廣闊,爲甚麼鍾聲披七條?”〔23〕世界久遠廣袤,參禅者要沐浴自然的靈光,挹取天地的清芬,洗滌塵襟。如果只是在晨鍾暮鼓裏披衣枯坐,求佛求法,就會昧卻了眼前的大好景色,與大道當面蹉過。

  2.日用是道

  從客觀外境來說,山河大地皆是真如;從主體的生命體驗方式來說,無所不在的道也存在于禅者的日用之中。學人問節誠禅師“卷簾當白晝,移榻對青山”兩句杜詩的涵義,禅師讓他把淨瓶拿過來,說這就是“卷簾當白晝”,之後又讓他把淨瓶放到原來的地方,說這就是“移榻對青山”。〔24〕杜詩原意是用卷簾移榻表示對山水自然的愛好,禅師對它作公案式的诠釋,“白晝”、“青山”被置換成了起居動作。雲門曾征引《法華經》“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之語來開示學人。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並不一定要脫離人世,超塵絕俗,到深山冷廟裏枯坐苦修,才是佛法。日常生活的各種形態,同形而上的大道,並不抵牾,這是《法華經》的菁華。雲門宗汲取佛教經典的精髓,強調在生活中體驗大道,在“缽裏飯,桶裏水”中體證“塵塵叁昧”。〔25〕叁昧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而成爲一體時的境界。透過缽飯桶水這些生活細節,可以體證到一切簡單化到極點、純一化到極點的禅心。雪窦頌“缽裏飯,桶裏水”說: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北鬥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裩長者子。

  詩意謂縱是再善談辯的人,也對缽飯桶水“下嘴”不得。因爲它是如此的不容擬議,猶如北鬥依舊在北,南星依舊在南,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如果尋思擬議,即是平地起波瀾,宛如《法華經》中那個不知自家本有無價珍寶,卻外出流浪,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一樣,昧失了寶貴的自性。由此出發,雲門宗指出,“吃粥吃飯”就是悟入的途徑,參禅者的修行並沒有什麼特別注重的細目,平常生活,像吃飯穿衣、屙屎送尿等行住坐臥,乃至任何語默動靜、造次顛沛之間,無不是修行的時節、沙門的德目。在日常的生活中,顯露著大道:“白雲斷處見明月,黃葉落時聞搗衣。”〔26〕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含蘊著純真的意趣,是參禅悟道的真正切入之處,“著衣吃飯”、“齋余更請一瓯茶”是一天十二時中體悟佛法的最佳時機。〔27〕“十字路頭”的人就是“佛”,“叁家村裏”的人的行爲就是“法”,〔28〕“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並沒有別的奇特之事。如果舍此他求,就是妄想,應堅決予以拂卻。〔29〕雲門宗還特別重視平凡恬淡的平常心,主張返奇特于自然,凡聖一如,淨穢不二。雲門宗的俗家弟子趙抃年老致仕,親舊裏民,遇之如故,遂作高齋以自適,題詩見意: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30〕

  高齋老,不複是往日的顯宦,而只是普普通通的“趙四郎”。雲門問僧:“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又自代雲:“南山起雲,北山下雨。”〔31〕“古佛”指釋迦牟尼佛,乃至諸佛、曆代祖師等,“露柱”指現前種種事物,“機”爲機關、機用、機法,禅語中多指心的作用。諸佛諸祖的奧妙世界,與現前淺易可識之事相,看似截然無關,一旦親切相契,就渾然一體而無所分別,此時應當以“南山起風,北山下雨”式的禅悟心靈來感應。從空的立場看,自他不二,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是個物和個物相即相入的“事事無礙法界”,因此,南山的雲和北山的雨是不二的,猶如古佛世界和常人生活的不二不一。雪窦頌爲:“南山雲,北山雨,四七二叁面相睹。”西天二十八祖與東土六祖,各有各的生存時空,互不相幹,猶如南山與北山的雲雨本無交會互涉的可能,但從東西相即、南北一體的完整世界來看,就自然能夠證悟親切相交、一體無別的世界。既然平凡的世界與了悟的世界無二,深入平凡世界的煩惱之中,亦可證得菩提。因此,雲門宗主張縱身煩惱之流,“十字街頭鬧浩浩地,聲色裏坐臥去,叁家村裏,盈衢塞路,荊棘裏遊戲去”。〔32〕“美玉藏頑石,蓮華出淤泥。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33〕在汙濁、痛苦之中,獲…

《雲門宗禅詩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雲門宗八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