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宗的傳承

  雲門宗的傳承

  北漸南頓話雲門

  馬步洲

  本文原載楊羽儀主編《千家寫嶺南》,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作者:馬步洲,中共乳源瑤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副處級幹部。

  禅宗是中國化的佛教。禅宗的源頭,一說爲印度南天竺的達摩祖師,一說是六祖。《雲門宗史話》的作者馮學成居士則認爲:禅宗的源頭,不可局于達摩或六祖,而應歸于六代祖師的法事積累——傳教方法和社會效應的積累,到六祖之後方局面一新,這是較爲客觀的說法。

  

  達摩大師經一葦渡江,雖說長居嵩山,九年面壁,但身邊卻沒有幾位弟子。二祖慧可處于戰亂之際,且受到其它教派的打壓,甚至沒有一處可供立足的寺廟,只好四處流離,以百余歲的高齡死于誣陷。叁祖僧璨吸取二祖的教訓,舍北而就南,長期隱于安徽舒州的皖公山。只有四祖道信身逢治世,得以在雙峰山落腳建寺,聚衆開法,常有衆五百余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四祖圓寂于雙峰山,五祖弘忍承襲其位,後將道場遷到東面十余裏的馮墓山,終于成爲名動京洛的東山法門。五祖弘忍于高宗鹹亨五年圓寂,其後十大弟子分別開法于荊州、安州、資州、潞州、揚州、莘州、隨州、越州等地,而六祖慧能開法于廣東韶州,則顯示了禅宗內大變革的啓動。這麼一來,東山法門分布的範圍,北至山西,南至廣東,東至浙江,西至四川,幾乎涵蓋了大唐帝國大半經濟文化的重要區域。這是東山法門在國內的盛況。

  

  印度佛教,本身就存在著從小乘部派佛法、大乘中觀和瑜伽佛法到後來密乘佛法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有各派佛法幷存的形態。不少高僧和學者都把達摩到六祖的禅法看作一個轉變的過程,幷且是印度禅到中國禅的轉變過程,也就是從如來禅到祖師禅的轉變過程。在佛教的叁乘教法內,不論是印度的或中國的,不論其何宗何派,也不論是初期階段還是成熟階段,面對和需要解決的都是此岸和彼岸、生死和涅槃、煩惱和菩提這一終極問題。在方法上,則是漸修和頓悟的問題。

  

  自東晉末年道生提出頓悟以來,頓漸之爭便成了中國佛教中的一個熱點,頓悟之說雖漸被人們接受,但其理論體系的成熟和成爲僧人們自覺修持的方法卻需要好幾代人的時間。六祖之前,道生和天臺宗的慧思、智者大師等雖倡導頓悟,但同時也強調漸修。傳統的佛教確認,人們若要修行,若要取證無上菩提,必須遵循信解行證的次第,也就是先具信仰,然後明解法術義理,再則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沿著次第禅門和般若觀照的路走下去,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經等覺妙覺方轉識成智,圓滿無上菩提。只有六祖慧能大師把頓悟作爲宗眼、宗風,作爲自己傳授的根本法門,並作了精采的表述,又創立有相應的接人方法和手段,真正意義上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南宗,才得到了確立。

  

  漸與頓在修行中的差別顯而易見,漸則有能所、有淨染、有因果、有次第。頓則無能所、無淨染、無因果、無次第,幷且一切俱足,個個圓成,學人無絲毫可取舍可建立處。六祖明確指出:“向者叁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爲迷不見,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色身叁身佛。”衆生都是佛,只是未能明見而已。

  

  有了師承,有了經典,在六祖門下二傳之後,南宗的頓悟法門,就疾速地推展開,與神秀爲代表的北宗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並從盛唐的南北競流發展到晚唐的南宗獨盛。

  安史之亂使北宗受到強烈的沖擊。90年後唐武宗滅佛,更是徹底地結束了北宗的存在。南宗由于大多建叢林于荒野山區,遠離政治中心,過著自耕自足的“農禅”生活,經濟上沒有對城市供養的依賴,加上徹底的、不立文字的祖師禅,更沒有如其它宗派那樣背上沈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唐武宗的滅佛,對它們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反而爲它們消滅了對立面,和對立面消失後所留下的廣大傳教空間。

  

  至五代時,我國佛教禅宗演繹爲五個較大支派——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被稱爲“一花五葉”。雲門宗是其中之一葉,由文偃禅師創始于韶州雲門山。文偃是慧能下七世弟子,屬青原行思一系,初參睦州陳尊宿,後得法于雪峰大師。所創雲門宗在北宋時與臨濟宗並盛。其宗風險峻,簡潔高古。據《五燈會元》記載,文偃講道時指出:“我有叁句話,示汝諸人。一句涵蓋幹坤,一句截斷衆流,一句隨波逐浪。若辯得出,有參學分,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依次推論:第一句爲一心門,第二句爲真如門,第叁句爲生滅門。文偃把雲門叁句叫作“雲門劍”、“吹毛劍”,掌握了就能求得解脫。

  

  從文偃大師所承襲的雪峰義存禅師圓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師圓寂之年(1208年)止,雲門宗經曆了五代、北宋、南宋叁朝整整300年。這期間,在雲門宗風鑄冶之下,成就了多少英傑才俊,出類拔萃的高僧大德代代相承,如第二代有白雲子祥、德山緣密、洞山守初、香林澄遠、韶州廣悟(乳源雙峰山廣悟禅師,諱竟欽)、巴陵颢鑒等80余人。洞山曉聰、雪窦重顯那一代有200余人。雪窦重顯下有天衣義懷、佛印了元等也是200余人。佛印與蘇東坡的交往,在千年的禅林中無人不知無不喜聞。再如圓通居讷、大覺懷琏、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雲法秀、大通善本等,這些大威德禅師們,因宋王朝的推崇敬重,到了至尊至貴的地位。以後雲門宗的重心,便由山林轉到了都市,由粗布麻衣,轉爲紫衣磨衲。這樣,就將雲門祖師當年的“忘餐待問,立雪求知,困風霜于十七年間,涉南北于數千裏外”這種真參實證、刻苦求知的寶貴精神逐漸淡化,甚至忘失了。以至宋朝走向滅亡時,雲門宗也隨之燈焰熄滅。據《五燈會元》載,沩仰宗興得最早,衰亡也最早,次之是法眼宗,再次之是雲門宗。這叁宗都是在宋朝時法脈絶傳,正所謂後繼無人了。

  

  自雷庵正受禅師圓寂後至虛雲老和尚興滅繼絶,續開雲門的1944年,前後跨時736年,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裏,雲門宗燈滅焰熄,何等的空曠沈寂!

  虛雲老和尚,中國近代禅宗尊宿和代表人物。他一身兼挑禅宗五家法脈,在福州鼓山之時,就接傳曹洞,兼嗣臨濟,在後來于各處重建寺廟的活動中,又續開了沩仰和法眼二宗傳承。1934年,虛雲老和尚95歲主持並重修南華寺。1943年,虛雲老和尚104歲,得知雲門古寺殘破,尚存文偃大師肉身,于是決定重開雲門道場。

  

  續興雲門宗,最關鍵處在于傳承有人,不至于再一次斷絶。虛雲老和尚詳考雲門宗的譜系,自宋溫州光孝寺已庵深禅師後即無傳。再考雲門寺的住持,更是續斷不定。在法脈的傳承上虛雲老和尚以雲門宗第十二代自任,直續光孝寺,又以妙雲等40余人爲十叁代以續其傳。56字的傳承法脈口訣,更期以延綿不斷之望。

  

  1952年虛雲老和尚赴北京,雲門寺一時群龍無主,虛老示僧衆普書衆名,在韋陀菩薩下求斷,叁次都現佛源和尚之名,虛老于是將雲門宗第十叁代之重任,囑咐與佛源和尚。

  

  虛雲老和尚示佛源禅人偈曰:

  妙心勝德不可量,恺志雄能振宗綱。

  佛慈梵暢摩诃衍,源遠流長法海康。

  1953年6月3日,韋陀聖誕,佛源和尚于雲門寺升座,自是檀信依皈海衆安和,農禅並舉,家風重振。然諸行無常,實莫能測,1958年,佛源因“反右”而蒙冤在獄。叁年饑荒,幾餓斃獄中。1961年雖獲釋,仍受監管于南華寺。“文革”時,佛源和尚不顧性命,冒死護匿六祖靈骸。“文革”後,六祖真身方因之得複原貌。1982年,雲門寺被國務院列爲首批全國重點寺廟,佛源和尚率四衆往禮雲門祖師,縣政府遂請佛源和尚還山。其時寺廟僅余老僧叁人,殘存殿宇亦爲危房,經像法器蕩然無存。

  

  1983年的一天,60多歲的佛源和尚找到縣長盤才萬:雲門大覺寺在“文革”期間慘遭破壞,佛像、禅房、財物已毀損80%,山林無竹木, 桂花潭沒桂花,原有的20畝田盡被占去,現寺裏只剩下五個和尚。眼看香煙難以爲繼,故特來求見縣長大人,救救雲門大覺禅寺。盤才萬聽了,立即找到陳京書記,經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撥出5萬元,支持佛源方丈,作爲文物保護和宗教場所的維修費用。接著,佛源方丈又從市裏得到15萬元,從省裏得到20萬元,再向海內外開展募捐,共得2000萬元,于是開始維修和擴建雲門寺。縣政府派出統戰部副部長專門負責修建工程,直至1993年全面完工。中國佛協常務理事、雲門寺住持佛源有感于縣領導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還盡力幫助他,特題辭敬贈:“自治乳源官父母,功垂瑤族利人民。”並于後來也拿出十多萬元,幫助縣裏建起一間雲門希望小學。

  

  佛源和尚既歸,日夜籌度,事必躬親,農禅並舉,不數年,四衆歸仰,住僧漸至百余。1986年傳戒,殿宇重建已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寺,贊雲:“十方翹首宗風振,第一功勞在樹人。”

  

  佛源和尚牢記虛老遺願,在輝煌雲門祖庭同時,興辦雲門佛學院,選賢任能,爲培育後繼人才嘔心瀝血。又恢複禅堂,規定禅堂每日必坐香六枝,冬季五七專精參究。故道風遠播,德澤普被。1990年,曹溪惟因和尚歸寂,南華寺又迎請佛源和尚住持。自1992年入主南華寺以來,8年之間,佛源和尚清肅于內,莊嚴于外,使六祖道場煥然一新,其氣象爲千年之最,亦爲天下之冠。佛源和尚終以續興雲門爲己任,故于近年辭南華院事,以期全力于雲門。佛源和尚不負虛老所托,愛國愛教,50多年來,雖屢經駭浪,仍以履薄臨深的精神,將雲門建設成爲當今國內佛教的重寺。

  

  2003年4月2日,雲門寺舉行盛典,82歲高齡的佛源升座50周年退居,傳位給明向大和尚。

  …

《雲門宗的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門大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