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
後面,圭峰大師還將已分爲十宗的南北禅進行對比,把當時的禅法分爲叁個層次:
初、息妄修心宗者,說衆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禅境方便,遠離愦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颚,心注一境。南诜、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臺、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荷澤、江西、天臺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叁、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爲,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于中指示心性,複有二類。一雲: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于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于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爲真悟、真修、真證也。二雲: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在這裏,圭峰大師對禅宗內南北系統的形態及差別,都一一指示明白。當時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對如來禅和祖師禅作了極佳的理論說明,祖師禅的圓融和優勢,也在這樣的說明中得到顯示。武宗滅佛之後,北宗各家及圭峰大師的荷澤宗俱共沈淪,而江西馬祖和南嶽石頭兩系,卻迅猛地發展開來。
第二部分 1.雲門道場和盛大的雲門宗
從雲門文偃大師所承襲的雪峰義存禅師圓寂之年(908)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師圓寂之年(1209)止,雲門宗經曆了五代、北宋、南宋叁朝整整叁百年。作爲偉大宗教中的一個盛大宗派,絕非是無根之木或無源之水,它的形成,必然有著深厚的法統傳承和相應的時節因緣。雲門宗的創立,充分地體現了這樣的多重關系。雲門宗開山祖師雲門文偃大師,其法統表現出豐富性,時節因緣上也表現出殊勝的嘉會。雲門大師的見道因緣,來自馬祖一系,黃檗希運大師的高徒臨濟義玄之長兄睦州陳尊宿;雲門大師的法脈,襲承了石頭一系的雪峰義存禅師;雲門道場的開辟,受惠于馬祖一系,百丈再傳之靈樹如敏禅師。因靈樹如敏禅師與南漢政權的親密關系,雲門大師既無對手,又無障礙,一帆風順地建立起雲門道場和盛大的雲門宗。
陳尊宿(792?—895?)是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人,《祖堂集》、《景德傳燈錄》、《聯燈會要》等均不記其名號,而《五燈會元》、《釋氏通鑒》等則稱其法號爲道明,《雲門匡真禅師廣錄》(以下簡稱《雲門廣錄》)稱其爲道蹤。陳尊宿爲江南陳氏即南朝陳帝之後,于本州開元寺出家,遊方時于黃檗希運禅師會下得領玄旨,一度爲黃檗首座。後爲四衆迎請住觀音院,常有衆百人。經數十載,“學者叩激,隨問遽答。詞語峻險,既非循轍,故淺機之流往往嗤之,唯玄學性敏者欽伏。由是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五燈會元》卷四)。後歸睦州開元寺,居方織蒲鞋以養其母,故又有“陳蒲鞋”之雅號。
陳尊宿禅風峻險,深得黃檗大師之旨而運用自如,然其功績最偉之處,當爲提攜臨濟義玄和雲門文偃這兩位大師,故臨濟宗和雲門宗皆大得力于陳尊宿。先看臨濟大師:
(師)初在黃檗會中,行業純一。時睦州爲第一座,乃問:“上座在此多少時?”師曰:“叁年。”州曰:“曾參問否?”師曰:“不曾參問,不知問個甚麼?”州曰:“何不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檗便打。師下來,州曰:“問話作麼生?”師曰:“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州曰:“但更去問。”師又問,檗又打。如是叁度問,叁度被打。師白州曰:“早承激勸問法,累蒙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州曰:“汝若去,須辭和尚了去。”師禮拜退。州先到黃檗處曰:“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卻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爲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五燈會元》卷十一)
臨濟大師悟道因緣,最爲習禅之人樂道,但若無陳尊宿伯樂之眼,且再叁激勸,能有叁度問法,叁度被打的鉗錘麼?何況陳尊宿還有送佛送上西天,助人助到底的勁頭,親自向黃檗大師通融,這種識見德蘊,雖古人亦不多見。可以認爲,臨濟大師的成就,乃是陳尊宿與黃檗、大愚叁位導演的一出好戲,對後來宗師們的臨機提持,有最佳的示範意義。然陳尊宿啓導雲門大師,其中卻有些疑點引人懷疑,下面詳爲勘辨。
有人認爲,雲門參睦州公案,《祖堂集》並未明載,且睦州的卒年爲唐僖宗乾符四年(877),陳垣先生的《釋氏疑年錄》亦因之。若如此,則雲門大師當時僅十叁歲,尚爲童蒙,何得參悟?再者,雲門大師參雪峰義存禅師之時年已叁十,故雲門參睦州爲子虛烏有,爲後人僞托之言。若以這樣的論點來看,不唯雲門參睦州爲僞托,睦州激勸臨濟亦爲烏有,因其不唯《祖堂集》所未載,《景德傳燈錄》亦未明言睦州即“第一座”。但若考《雲門廣錄》、《雪峰語錄》和《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銘並序》(以下簡稱《南漢甲碑》)以及《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禅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銘並序》(以下簡稱《南漢乙碑》),以上疑點則不攻自破,而且可以確定睦州陳尊宿在唐昭宗乾甯元年(894)尚住于世,其年雲門大師剛好叁十歲整。《雪峰語錄》載:
雲門參睦州和尚得旨後,造陳操侍郎宅,經叁載,續回,禮谒睦州。州雲:“南方有雪峰和尚,汝何不去彼中受旨。”雲門到雪峰莊上……
第二部分 2.雪峰義存禅師
《雪峰語錄·年譜》(以下簡稱《雪峰年譜》)載:
乾甯元年甲寅(894),師年七十叁,複歸閩,止于(雪峰山)陳洋塔所……是歲遷寺于陳洋,今院是也。投契之緣,時有嗣法門人,闡揚大法者五十六人:玄沙備、鵝湖孚、洞岩休、招慶棱、雲門偃、鼓山晏等。
此前叁年,即辛亥、壬子、癸醜這叁年,雪峰義存禅師因避閩中內亂,應吳越僧俗之請,先後在湧泉、靈隱、天臺、育王等寺說法。其弟子除雲門、鼓山外,如招慶慧棱(854—932)、玄沙師備(835—908)等,均是雪峰座下最早一批弟子(玄沙師備此時尚爲雪峰同門師弟,後方執弟子禮)。當時雲門大師剛好叁十歲。要知道,《雪峰年譜》這一年有關其弟子的介紹,乃後來的追述,並非意味著雲門大師和招慶慧棱、鼓山神晏等,此時已在“闡揚大法”了。除玄沙、鵝湖、洞岩等老一批弟子已出山開法外,其余如雲門大師,還是新來乍到,招慶慧棱還只是雪峰的侍者,神晏則尚未到雪峰。再看《雲門廣錄·行錄》:
……才自髫龀,志尚率已厭俗,遂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爲弟子……及長落發,禀具于毗陵壇。後還澄左右,侍講數年,赜窮《四分》旨。既毗尼嚴淨,悟器淵發,乃辭澄,谒睦州道蹤禅師……既而谘參數載,深入淵微。蹤知其神器充廓,覺轅可任,因語之曰:“吾非汝師,今雪峰義存禅師,可往參承之,無複留此。”
關于雲門大師受戒時的年歲,《祖堂集》有明確的記載:“年登己卯(乃癸卯之誤,唐僖宗中和叁年),得具屍羅。”如此,則爲二十歲時。受戒後又回歸空王寺侍奉志澄律師,“侍講數年”,雖未明言具體年數,但絕非兩叁年。結合《雪峰年譜》和其他相關史料綜合分析,雲門大師應爲二十六歲時參睦州,後在陳操宅中住了叁年。雲門大師住陳操宅中並非僅受供養,當是廣閱經籍。黃巢之後,地方殘破,經籍難覓。陳操當時爲睦州刺史,又是陳尊宿的俗家弟子,府中經籍當不少。叁年後,睦州方指示雲門大師往參雪峰。時雪峰禅師正好從浙江歸福建,並遷寺于陳洋塔。雪峰一見雲門,即以“五百人善知識”相許。後雲門大師在雪峰“溫研積稔,道與(義)存契,遂密以宗印付師……師參罷,出嶺遍谒諸方”。
睦州年壽九十有八,乾甯二年(895)歸寂,生年當在唐德宗貞元八年(792),晚于趙州從谂和德山宣鑒,早于臨濟義玄和洞山良價。這樣,激勸臨濟和指示雲門這兩大因緣就圓滿無疑了。
陳尊宿雖不欲爲人師,燈錄中也不見其有嗣法弟子(僅有一位無從考證的釣臺和尚和在家的陳操尚書),但其禅風峻迅,如鷹似虎,既快又准,絕不亞于趙州、投子,實爲唐末第一流的宗師。《五燈會元》載:
問僧:“近離甚處?”僧便喝。師曰:“老僧被你一喝。”僧又喝。師曰:“叁喝四喝後作麼生?”僧無語,師便打,曰:“這掠虛漢。”
當時“臨濟喝”已風行叢林,睦州乃黃檗高弟,臨濟長兄,早知“喝”的底蘊。“老僧被你一喝”,“叁喝四喝後作麼生?”真有化霹雳爲清…
《雲門宗史話(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