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P3

  ..续本文上一页六祖的到来,使五祖感受到了新的气象。六祖是没有神秀等人的学问和禅修历练的,他唯一可凭借的就是自己的顿悟体验,而这种体验,恰是神秀等缺少的。六祖当时并未出家,而且是岭南不识文字的“獦獠”,这样的资质能得到五祖的器重并授衣法,当然是与他的顿悟体验密不可分。正因为这种顿悟的体验,使五祖舍神秀等而把衣法传与了谋面不久的慧能。所以在《坛经》中,六祖自豪地介绍了自己“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的经历,并反复开示“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的顿教法门。

  第一部分 6.禅宗的南北竞流

   传统的佛教认为,人们若要修行,若要证取无上菩提,必须遵循信解行证的次第,也就是先具信仰,然后明解法术义理,再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沿着次第禅门和般若观照的路走下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经等觉妙觉,方转识成智,圆满无上菩提。但佛教大乘经典常常网开一面,透露顿悟的消息。如广额屠儿在涅槃会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岁龙女在法华会上,“于须臾间,便成正觉”。《圆觉经》更明确宣称:“是教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所以,不论顿渐,都可以在经教中找到充足的依据。

   中国佛教是以大乘为主体的佛教,是在印度中观、瑜伽二宗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圆顿大教”。天台、华严二宗均以此立教。天台宗从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到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以及华严宗的“十玄门”、“四法界”、“六相义”,无不是同时具足,一心顿现的禅观实践大法。圆则无所不具,顿则无时空因果次第。禅宗南宗比天台、华严二宗更突出一个顿字,并独标“教外别传”以示区别,这在六祖和六祖以后的南宗祖师那里,衍成不易的宗风。顿与渐在修行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渐则有能所、有净染、有因果、有次第,顿则无能所、无净染、无因果、无次第,并且一切具足,个个圆成,学人无丝毫可取舍,可建立处。

   六祖大师是怎样建立起禅宗的顿悟体系的呢?首先,六祖承袭了《涅槃经》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达摩大师“含生同一真性”的思想,强调“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在《坛经》中,六祖说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在这里和其他相应的开示中,六祖大师的确是指明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众生都是佛,只是未能明见而已。

   如何明见呢?六祖大师打破了传统次第禅门的拘束,强调“定慧体一不二”的圆顿观:“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莫言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在回答韶州刺史韦使君的念佛疑问时,六祖强调:“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并自豪地向信众们宣示:“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只要翻开《坛经》静心读诵,就可以感受到其中激励人心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智慧和力量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的,每一位学习的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六祖的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相应,都力图使自己能够如六祖所开示的那样,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在《坛经》中,六祖对顿法的开示极多,如:“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再如六祖的《无相颂》云: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坛经》还以志诚、法达、智常、神会等为例,证明顿教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他们都是在六祖大师的一番开示下,“言下大悟”的。以上皆引自敦煌本《坛经》,若引后来的那几种版本,顿悟的言教和实例就更多了。

   这样,有了师承,有了经典,在六祖门下二传之后,南宗的顿悟法门,就急速地推开,并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第一部分 7.盛唐时的南北竞流

   三、盛唐时的南北竞流和晚唐以来的南宗独盛

   六祖大师的韶州开法,宣示了东山法门的革命和分化。六祖之后,其弟子神会北上洛阳挑战北宗,指出其“传承是傍,法门是渐”,宣告了禅宗内部南北二宗的分流。

   禅宗的发展表明,大师若不得五祖大师的衣法,若没有从达摩到东山法门的崇高声望,六祖及其《坛经》,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影响和震撼整个中国佛教。北宗诸师,承袭了东山法门的《楞伽》传统,遵循籍教悟宗、拂尘净心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如来禅的禅法,在盛唐之时仍极为兴盛。仅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神秀下就有普寂、义福、巨方、智封、降魔藏等十九人。普寂下有惟政、慧空、明瓒(即南岳懒残和尚)等二十四人。义福等亦各有一批传人,均传衍到武宗灭佛时期。这在圭峰宗密大师(780—841)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和《圆觉经大疏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全唐文》中众多碑记、塔铭也可为当时北宗不可忽视之存在的佐证。

   北宗盛化之地在中原,特别在京洛枢纽之地,其时宫廷和王公贵族们竞相供养。安史之乱使北宗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九十年后的唐武宗灭佛(845),更是彻底地结束了北宗的存在——北宗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崩溃,使它已无力与日益强大的南宗竞争。

   南宗则不然。在六祖大师的门下,有以神会为代表的荷泽宗,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江西宗和以石头希迁为代表的石头宗。荷泽宗随着神会的北上而逐渐兴盛于中原和蜀地,并以圭峰宗密为代表,显示出其五代传承的辉煌。宗密大师同时又是华严宗的五祖,在他身上,华严宗和荷泽禅得到了极好的融合,并为日后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的华严禅风做出了示范。但宗密大师圆寂后不久,随着唐武宗灭佛运动的深入,荷泽禅也渐同北宗禅一样湮灭无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以马祖为代表的江西宗——《五灯会元》将其归为六祖弟子南岳怀让禅师之下,冠其名为“南岳下”;和以石头希迁为代表的石头宗——《五灯会元》将其归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禅师之下,冠其名为“青原下”这两大禅系的命运,都与北宗或荷泽宗不同,也与同受灭佛打击的唯识法相宗、天台宗和华严宗不同。“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来,这两大禅系僻处于湖南、江西的荒野山区,远离政治中心,过着自耕自足的农禅生活,经济上没有对城市供养的依赖;为彻底的不立文字的祖师禅,没有像其他宗派那样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唐武宗的灭佛,对它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为它们消灭了对立面,留下了广大的传教空间。武宗去世,宣宗即位,佛教开始复苏,但其中真正得到迅猛发展的,也只有马祖和石头两大禅系。

   马祖门下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归宗智常、大梅法常、章敬怀晖等一大批杰出禅师。《五灯会元》赞叹道:“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石头禅系初不如马祖禅系之盛,其门下仅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大颠宝通、京兆尸利等数位禅师,却也均是第一流的禅师。马祖门下如章敬怀晖、佛光如满等,行化于京洛,但真正使其禅法大行于世并传承延绵的乃百丈怀海一系。百丈门下的沩山灵祐禅师率先在湘赣创立了沩仰宗,另一弟子黄檗希运禅师门下的临济义玄,不久在河北创立了临济宗。石头禅系的药山门下,云岩昙晟禅师弟子洞山良价,创立了曹洞宗。这与先前就风行于世,与马祖、石头同时,四祖旁出的牛头宗一起,汇成了后浪推前浪的禅宗大潮。这几大系,均为强调顿悟,以机锋、棒喝为主要教化方法的祖师禅。与此同时,南泉普愿门下的赵州从谂、长沙景岑等,百丈怀海门下的长庆大安、大慈寰中等,天皇道悟再传的德山宣鉴等,药山惟俨再传的石霜庆诸和夹山善会等,都在唐代末期的禅宗内大放异彩。其中德山宣鉴禅师数传后,于五代衍成云门、法眼两大宗派,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除德山宣鉴禅师外,上述诸师的传承,仅二三传而终,没有被列入五宗之内。禅宗内五宗的创立,表明中国佛教已完全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祖师禅,可以说是天台、华严判教的积极成果,由祖师禅所表现出来的圆顿大教精神,也是出乎天台、华严宗人的意外。不过,历史既已如此发展,就必然沿着它已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第一部分 8.晚唐以来的南宗独盛

   圭峰宗密大师在其所著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极明白地道出了禅宗南北两宗的分野。在《都序》中,圭峰大师先就禅法的种类进行区分和介绍:

   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