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P3

  ..續本文上一頁香悉能知。光音遍淨天,乃至于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諸比丘衆等,于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禅,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坐禅若讀誦,或爲人說法,聞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衆而說法,聞香悉能知。衆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以深淨妙聲,于大衆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衆生心,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滿叁千界,隨意即能至。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刹毘舍阇,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衆,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爲現身。”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衆生皆喜見,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于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叁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于身中現,諸天等宮殿,乃至于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诃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于中現。”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是世界內外,一切諸衆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幹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爲衆生說法,悉聞能受持。思維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衆無所畏。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爲一切衆生,歡喜而愛敬。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總而言之,隨身攜帶此經、經常念誦、繕寫此經等所具功德,可詳閱《妙法蓮華經》相關章節。佛陀親口說過:“一切如來所宣諸經中,此經最爲第一。”普賢大菩薩有無數眷屬,他有次曾帶領無量眷屬以不可思議之幻變,從東方寶嚴勝王如來處來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彼時正于靈鹫山傳講《妙法蓮華經》。普賢大菩薩親耳聽聞佛陀如是說道:“善男子善女人,此等菩薩均能觸類旁通,此《妙法蓮華經》乃最究竟真如,與法界本體無二無別。”當時在場諸菩薩聞已皆齊贊“善哉”。

  若了知一切諸法法性平等,則對一乘道當能通達。如來依方便法門于小乘根基衆生前暫時宣說聲聞法門,凡獲聲聞果位者,就如釋迦牟尼佛于本經中授記舍利子等阿羅漢可獲無上菩提果一樣,此等衆生亦必獲最究竟之大菩提果位。對如來刹土無量無邊、如來壽命無法衡量等最究竟之甚深法要,以依賴法性之無垢智慧可對其深信不疑,此種信心我等必須生起。

  此經實爲殊勝無比,因其所宣說者完全爲聖者了義智慧,有智及有緣之諸菩薩理應依此經典通達無漏智慧。正爲助衆人早日了達究竟大法,本文才大量摘引此經。爲利益濁世衆生,恐其無法完整閱讀此經,才方便宣說了有關此經功德之部分內容。

  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攜諸菩薩眷屬經常守護說此《法華經》之上師,若說法上師言語文字中稍有錯漏,普賢菩薩立即現前而爲糾正。說法者亦能親見菩薩身相,並獲其心咒加持。不唯如此,佛經中對此經之功德尚有衆多描述及贊歎。佛陀曾召集衆眷屬並爲其宣示道:“我將此法付囑汝等,汝等亦應爲他衆廣泛宣說,以此作爲對如來之真正報恩。”因此,我們理當以恭敬心盡心盡力守持佛法,並爲他人多方宣說。

  究竟觀想佛陀之法

  我們若能觀想、供養具無量功德之釋迦牟尼佛,則已等同于觀想、供養一切如來。《幻師妙賢請問經》中雲:“妙賢若人供一佛,則供十方一切佛,諸如來與我法界,恒時無二無別故。彼等如來亦接納,供養諸佛功德增,彼獲清淨平等性,諸佛本性無分別。”

  《華嚴經》中則如是說道:“僅僅見如來,能斷諸業障,遠離衆魔業。”又雲:“何人憶念佛,乃佛諸功德,此人定遠離,惡趣痛苦怖。”“衆生之利樂,皆從佛力生,當知佛福德,無能相等同。諸佛遍法界,利益衆生故,化身無量數,爲衆宣法理。”“如虛空遍布,如水中影像,爲利益衆生,諸佛時現身。”“佛一毫毛許,功德無等倫,世人難了知,浩瀚如虛空。”……

  故而我們實應依靠了知佛功德後所生信心,一心一意觀想佛陀、念誦佛陀名號及心咒,且需時時刻刻勵力行之。若無法做到每時每刻都能觀想,則應于七日等短暫時日內,一心觀想聖尊,如此行持亦有極大功德。《聖寶雲經》中雲:“若能以猛厲信心于七日內遠離其他作意,唯恒時觀想功德不可思議之佛陀,七日過後之第八日黎明時分,自己身著清潔衣服,並做供品且念誦儀軌,當晚即能親睹如來;若所誦儀軌不完整,或無專心致志之意,臨死時也必能以此善根而面見佛陀。”

  同樣,《現今如來住世等持經》中亦有此意,此經大意部分摘錄如下:

  “在家、出家菩薩住于寂靜地時,應再叁觀想如來,即便僅聽聞別人宣說如來身相,亦應將其觀在心間,且持誦名號。如此作意觀想並守持清淨戒律,從一日至七日均能心不散亂地如理作意,七日過後應能于晝時親睹如來慈顔。若白晝時未能面見世尊,夜晚降臨後亦可于夢中瞻仰世尊顔貌。”

  “同理,若已聽聞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住世之訊息,聞已即應再叁以如上所述之方式作意、觀想。就如貪欲熾盛之人聽聞某地有一絕色妓女,雖未親睹其容,但內心早已垂涎叁尺、愛慕頓生,竟能于夜夢中與其行不淨行,且獲安樂;同樣,具有現今如來住世等持之人,于此世界聽聞無量光如來名號後,立即隨念如來名號,觀想如來功德、等持,定能親見無量光佛等諸如來,並于其前請問法理。如此觀想佛陀當能目睹佛陀,此乃因佛神威加持及自己善根力、等持力所致。正如我們自己之容顔呈現于鏡中時,自身色法並未移至鏡中,但憑因緣依然可現前鏡中影像,與之類似,依上述方式精進修持亦可見到如來並親聆法義,尚能得到授記而心生歡喜。”

  “究其實,如來從未從別處來至此處,自己亦未從此處前往如來處,但以自己清淨心則可于心間現前如來身影。與之相同,叁界一切萬法均爲心之顯現,至于心之本體則于心內心外遍尋都無有實法可得。心亦憑因緣而産生,實爲如夢如幻之緣起性,無有任何實質可言。所謂無實之法從本體而言,從未曾産生,亦無有所緣,了達此理即獲得遠離一切假立之智慧。”

  “諸菩薩,現今如來住世等持可以四法獲取。何爲四法?堅定不移之信心、永不退轉之精進、不依他人之智慧、依止善知識。”吾等若能精進于此四種獲取等持之因,必能現前現今如來住世等持之果。“得此等持後,此人輕而易舉就能親瞻十方如來;且同時獲取聽聞、憶念、智慧、證悟、六度、等持、總持、神變等無量功德;並能于無上菩提道中永不退轉;再無轉生無暇之處之可能;還可獲取諸如生生世世相好莊嚴、種姓高貴、眷屬衆多、夢中亦不離如來等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有關此方面之論述,本經典中有廣說。

  此經又雲:“未來若出現令人恐怖之情形時,何人若聽聞後行持此等持,則此人已供養我及過去、未來諸佛。”有一菩薩曾問護賢:“大菩薩如何修持此等持?”如來對此則回答說:“護賢,我現今正住于你面前宣講佛法。護賢,菩薩應觀如來正等覺之身相,每一相好皆以百般福德形成,對如來一切相均應如是了知。”

  “心中如是觀想佛陀形象後,尚應如此觀想作意:奇哉!叁世出有壞如來正等覺之身相竟如是莊嚴、稀有。同時亦應心中發願:我于未來亦當身成如是莊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經中有衆多關于如此作意之論述。

  如理作意後,所謂我與菩薩根本無有實存,對此一定要生起定解。對實無一法可得之作意功德,此經中亦有廣說,應參閱貫通。

  《七百般若經》中雲:“文殊,行持一緣等持之菩薩可疾獲無上正等覺佛果。”又雲:“文殊,所謂一緣實乃無生空性之異名。欲行持一緣等持之善男子善女人,應首先了達智慧波羅蜜多之教義,待盡皆明晰後再行一緣等持。何以故?文殊,無生空性法乃無迷亂法、不可迷亂法、不應迷亂法,其奧義不可思議、無法思維、無法揣摩。

  文殊,欲行持一緣等持之善男子善女人,應于寂靜地安坐清淨坐墊上,以歡喜而無有散亂之心,不著一切相,以跏趺式依無緣方式唯一只觀如來相,諸法應如是作意。同時亦應持誦所觀如來之名號,一邊聽聞如來名號,一邊觀想、作意如來居處。若能如是觀想一如來,則已等同于觀想未來、過去、現在一切如來。何以故?因一切如來一本體之故。文殊,一如來實已具足無量佛陀之功德、辯才;同樣,獲一緣等持一等持者,依無生空性之理,則能了知一切無量法門之類別。如能通達此等持,則已通達如來所了達之境界,阿難所了達之法亦可現前。行持一緣等持之人,有生之年即可爲四大部洲衆生宣說佛法。文殊,有菩薩會如是思維:到底何爲一緣等持?對此等菩薩可如是作答:“此等持乃具不可思議功德,若能爲他衆宣講,並令其守持,一切法皆可現前。唯具于所說之理無有脆弱、懷疑之心態者,方可獲此等持。””

  此經中還說:“有分別念及邪見(有緣見解)之人無法修持此等持。比如有人擁有一長久未擦拭之如意寶,別人問其價值時,此人說道:“此乃無價之寶,必得仔細擦拭後才能了知其珍貴之處。”交給買者後,通過一番擦拭終于現出如意寶原來模樣。同理,太陽光芒遍照一切…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