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無邊大海同一鹹味,以一緣等持即能宣說一切萬法均爲無生空性。”
《聖攝持善根經》中第十七回後,亦宣說了有關一緣等持之內容。而《彌勒獅吼經》中則記載道:
無量劫之前,如來正等覺星光如來出世傳法。在其涅槃後,有一菩薩名爲大精進,長相善妙端嚴。他後來轉生到一大薩拉樹般之婆羅門家中,成爲其家之子。當時有衆多比丘,均以種種方式描摹如來正等覺之身像。有一比丘于綢緞上描畫佛像,所成畫像莊嚴、精美異常。
彼時婆羅門已成爲國王,此比丘便前往大精進菩薩父王之王宮中。當大精進親睹佛像後,他不禁想到:佛之畫像都如是莊嚴、美妙,佛之真身更不待言!我要能擁有與之相同之身相則實爲善妙。想及此,他便對佛陀生起大信心,且歡喜充滿。
大精進從此就對所謂成家立業生起強烈厭離心,他忖度道:一邊住于家中,一邊妄圖生起佛陀身相,這絕無實現可能!我一定要出家證道。
當其十六歲之時,諸根已完全成熟,他便在父母腳下頂禮道:“我欲于如來教法下出家,請父母務必開許。”父母焦急勸阻道:“童子,萬勿如此言論。你爲我們最可愛、唯一之子,若我們不能見到你承歡膝下,我二人一定會郁郁死去。”大精進決絕說道:“我並不想傷害二老,但我一定要出家!”父母滿心疑惑:“太子,你到底意欲何爲?”大精進爲向父母表白出家之志,就狠心說道:“從現在直至我能出家前,我不再進食,亦不修行,也不上床安眠,身上亦不塗抹酥油,不論善與非善之語皆閉口不言。”言罷,就來到一處未灑掃之地閉口呆坐。
第一日他滴水未進,父王將甘美飲食帶來勸其進食,而他晝夜均不答言。第二日亦未進食,母親之五百親友以甘美飲食請其進餐,大精進看都不看一眼,更不開口搭理。這一日也未食任何食物。第叁日依然不吃不喝,父親之五百親友又如前日一般祈請,他也同樣如前日一般拒絕。第四日還是未曾進食,其他五百婆羅門又來請求,他依然如前拒絕。就這樣,他一連五日未曾進過任何飲食。父母于宮中將貝殼、金銀珍寶、藍寶石、妙衣等堆集一處,又帶八萬四千如天女般之盛裝美女前來勸請。總之,父母將宮中所有善妙之物全都拿到他眼前,父母各自之五百親友、衆多臣民、八萬四千美女等人也各持種種甘美食物,日夜在他面前祈請他能進食,能安享飲食妙欲。衆人亦勸解他道:“在家亦可廣行布施、積累福德,更何況在家還能與女人盡享欲樂,對提供如此悅意環境之王宮怎能輕言放棄?”
面對各種勸請,大精進毫不爲之所動,他既不張望衆人,亦不開口講話,于第六日中依然不進點滴飲食。除觀想佛陀外,他無任何別種作意,更未生起進餐之念。父母親友、衆多美女及其他民衆均哀哭不止,他們全在他腳下苦苦懇請,但他根本不看衆人臉面。
當此之時,于國王宮殿中有一天尊開始于空中示現大神變,且對衆人說道:“何人求菩提,彼心如山王,其心堅固力,永不可動搖。大地會震動,火亦能成水,此人之發心,永無法改變。勿令其不悅,亦不造罪惡,未來俱胝劫,盲人般漂泊。他乃爲利衆,趨入菩提道,爲出家精進,不難獲菩提。不爲欲受用,而行菩提道,爲利諸衆生,尋佛智獲樂。叁千大千界,妙衣遍其中,尚有天人物,他亦不生貪。愚癡所造作,惡業需忏悔,智者忏罪後,惡業不共住。”
聽罷天人如是勸請,大精進之父母、親友及衆人盡皆當下忏悔己過,他們紛紛對太子說:“你既主意已決,那就隨自己意願出家吧。只是這飯一定要吃,否則就會餓死。”大精進菩薩雖已連續七日未曾進食,但因他一心觀想佛陀,故而天人一直暗中善護其身:他潤澤臉色未曾改變,諸根亦未失毀,大精進菩薩即如是于七日中絕食明志,根本不理會家中大小事件。
隨後他就如棄唾液般舍棄王位,在八萬四千美女及父母痛苦哀泣聲中,攜帶佛像離開王宮,並終至一唯有猛獸出沒而無一人之寂靜地安住下來。他于其處搭建好一支架,然後將佛像端放于上。接著便于像前草墊上以跏趺坐式安坐,身軀挺直,一心觀想佛陀。在其後之修行過程中,他恒時如是思維:佛陀畫像都如此莊嚴相好,真正身相又怎能以言語喻之。如來所具端嚴妙相甚爲稀有,何人若能親見其容,此人福報之大實已超越言詞所能诠之境界。他又想到:我想必當能親睹如來身相。
森林中一天尊了知大精進菩薩心態後就特意告訴他說:“朋友,你內心所生欲見如來身相之分別念實際已是如來身相,你目前所見之畫像實際正爲如來真身。若能意識到此點,則爲已睹如來身體。”大精進菩薩聞言立刻想到:所謂如來身相實與畫像無二無別。他又如理思維:如來畫像從不曾有過思維及分別心,一切萬法亦無思維、無分別,如來身體同樣不離此種法相;此畫像僅是假名安立而已,萬法均爲假立不實。所謂名字其本性必定爲空,自性無有絲毫動搖,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此畫像無得、無證、無思、無現量、無果、無證果、無住、無依、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染汙、無清淨、無聲、無理、無非理、無貪滅、無嗔滅、無癡滅、無蘊、無界、無處、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一切萬法均如是,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此如來畫像無動、無行,一切諸法均如是,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如來畫像無見、無聞、無嗅、無嘗、無觸、無思、無睡、無起、無呼吸、無作意,一切法亦複如是,如來身體亦不離此法相;如來畫像不屬欲界、不屬色界、不屬無色界,一切法無不如是,如來身體又焉能離此法相;如來畫像無裏、無外、無中、無始、無終、無去、無行、無取、無舍、無能作、無所作、無墮、無真、無假、無證谛、無貪欲、無憂愁、無輪回、無涅槃,一切諸法莫不如此,如來身體又何曾離此法相?
大精進菩薩一直如是思考如來身相,晝夜不舍跏趺坐式,夜以繼日修持五神通、四梵住、無礙辯才,亦修持普現等持。待其修成後終獲清淨天眼,能照見遠超此世間範圍之十方無量如來;又能以天耳無礙聽聞一切如來說法妙音,且聽聞一如來音聲時並不妨礙其他如來音聲同時傳來。大精進即以此種聞法方式令諸如來皆心生歡喜。
在七月之時日內,大精進如是以跏趺坐而安住,每日除以觀想佛陀爲食外,再不進食任何飲食。諸天人知其發心清淨後,紛紛對其身體作加持,令其始終能保持昂揚心志。大精進當時並未身著袈裟,亦未現見如來,也未曾受戒,但他實已獲如來智慧。對此等行持,我們理應效法、追隨。
世尊後對迦葉說:“諸菩薩理應如大精進菩薩一般恭敬如來身相,並了知如來法身無增無減。若能如此證得,則必定可生無比大智,亦能現見十方無量無邊之如來,並聽受諸佛宣說妙法。”
大精進從森林中出來後,便前往大小城邑、村落、王宮等地,對衆人廣宣佛法,令兩萬人都發下無上菩提心,無量無邊衆生均趨入聲聞乘。包括大精進父母、王妃等眷屬在內之人衆,皆發起無上菩提心。
如是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時轉生爲大精進菩薩,其當時之種種行爲實爲我們後來追隨之目標。其他諸大菩薩之清淨行爲與發心,亦值得我等隨學。
(供佛有極大功德,但僅憑供佛不行其他善事,並心生傲慢,則不應理。)佛經中說:“末法五百年時,善男子善女人中會有一些不精通大乘法、貪欲反倒暗暗滋生之人,此類人僅僅依賴供養佛像之功德,就欲獲得成就、神通等果位。他們自認爲唯有自己才知供養如來身像,他人都不可能如此行持,因之便以如此微少之善根而自贊毀他。除供養佛陀身像外,此等人既不聽法求傳承,亦不誦經、禅定、內觀。如此行持之出家人或在家衆,亦能得到他人所供養之法衣等受用。”故而佛陀殷殷教導道:“迦葉,我自覺入大乘行者當如是行持:守持清淨戒律、希求正法、廣聞博學。而此類人卻不守持戒律、不希求正法,僅僅以供養佛陀身像滿足度日。”世尊又曾開示過:“迦葉,如來爲此等善男子善女人之利益而宣說如是真理,此等人聞聽此法門後理應了知自己過失,並改過自新。”
以觀佛而修止觀瑜伽
上引經典之教義歸納而言又該如何行持?
首先應爲一切衆生皆獲安樂而發菩提心,然後應內心思維:我如今已獲暇滿人身並值遇如來教法,此時不應言說世間低劣之事。亦應明了:造作供養如來身像等善事雖有無量功德,但依靠財物積累福德,乃如來主要爲在家人所宣說之法門。最殊勝之功德應爲出家人隨念佛陀,出家人應守持清淨戒律,並內觀修行。既如此,我亦應按如來教言盡力修持。
無始劫來直至如今,我們皆被各種分別念牢牢捆縛,似被狂風猛摧、被烏雲覆蓋、被海上巨浪鼓蕩,日日夜夜均無自在而陷于迷亂。不僅未獲殊勝功德,反而在種種痛苦中備受煎熬。從現今始,應想盡一切辦法從如疾病般只能增上違緣之分別念大網中解脫出來。既然一刹那間觀想佛陀都能帶來無量無邊之利益,因之更應依觀想佛陀而修寂止、勝觀瑜伽,並祈請諸佛菩薩加持我圓滿止觀修持。
如是一心一意發下猛厲誓言後,即應前往遠離一切愦鬧之寂靜地方,也即是白天無人來人往、夜晚無嘈雜音響等禅定之地,並于舒適坐墊上具足禅定威儀而端坐。圓滿修完前行後,應將一拃長之釋迦牟尼佛像置于雙目能悅意、適中瞻望之地。此佛像應請技藝高超之畫師精心描摹,畫像理應大小適度、精妙莊嚴。擺好畫像後要對之生起信心,並隨念如來之加持,隨即就以緣起咒開光。擺放如來畫像時不應離眼過近或過遠,雙目應能直視畫像。然後一邊觀看,一邊如是思維:此乃如來真正身相,所謂如來實爲無量無邊,獲取佛果之因則爲不可思議之智慧、福德資糧。如來于整個世間可謂昙花般偶爾應世,其身相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好,令人視而不厭。人天世間,燦然明然之莊嚴佛陀身相,有緣衆生曾于此刹土中共同目睹過。他爲衆生廣演佛法,並顯示神變,行、住、坐、臥等行持皆爲衆生利益,又以善巧…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