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P5

  ..續本文上一頁方便廣做不同事業,並以此方式而成熟無邊衆生善根。

  無等大師本師釋迦獅子王降生于釋迦族,後示現成佛,並于靈鹫山等不同地方爲菩薩、聲聞等不同根基之衆生宣講佛法。對世尊此等經曆也需一一作意、觀想,並于其後如是思維:如此善妙之如來身相現今就呈現于眼前畫像上,如來早已具足戒律、等持及見解脫智慧等無量無漏法之功德,他以大慈大悲心而攝受我等衆生,並爲衆生行持無數苦行。從上文所敘之海塵婆羅門初發心開始,曆經以上所宣示之種種磨難,經叁大阿僧祇中厲行六度萬行,且因之而積累起無邊不可思議之智慧、福德資糧,然後方能遠離一切障礙、摧毀四魔,進而圓滿所有功德,獲得了知萬法實相之大智慧,及至輪回未空盡之前,始終成爲一切衆生究竟皈依處、怙主、無偏親友。如此殊勝之無上如來,我們無論憶念、頂禮、持誦名號、瞻仰佛像、一心觀想等,做任何微小善根亦能成殊勝菩提因,此爲如來不可思議之發願力、智慧力所致。因此,我們實在應數數慶幸自己有如此之殊勝因緣及大福報。

  一邊如是作意思維,一邊隨念佛陀,同時生起堅定信心。還需注意:觀想隨念佛陀畫像、功德之心識,不可過緊亦不可過松,張弛有度,務必以不失正知正念之方式持續專注觀想。除觀想佛陀外,再無其他任何分別念,唯一觀照者只爲佛陀。如此修習,天長日久,心就能不斷專注于所緣境。總而言之,以九種住心法次第成就欲界一心禅定之前,應精進于上述修習內容。

  在觀想佛陀時,我們可觀想如來總體身相;爲未來獲得聖法、滅盡昏沈,我們又可專注觀想佛陀之頂髻;爲獲等持、斷除掉舉,我們則可觀注如來心間吉祥旋;爲修有所成、能得大福德及安樂,可將心專注于如來眉間白色如右旋海螺般之白毫;爲佛法妙音傳遍一切處、衆生均能同沾佛法利益,應專心致志于六十種妙音來源之如來喉間、叁條海螺紋樣之處……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只要隨自己意願,心專注于佛陀身相即可。

  如此修持時,恰如徒手抓蛇一樣,剛開始時難以調伏,自心急躁,分別念迅猛、粗大,此正所謂第一階段如峭壁落水之動搖覺受。此時應如是思維:自己之心識恒時處于飄搖不定之中,出現此種狀況亦在所難免。《妙臂請問經》中雲:“心如電如風如雲,亦如大海起波浪,須臾隨意散外境,動搖迷亂當調伏。”此亦可算正常現象,因每一衆生都被此種散亂分別念所控製,哪裏能有所謂自在。我應盡力不懈怠,努力精進修持。若真能勤勉不舍,將來絕無不能成辦之事!一邊如理作意,一邊暗自發願,堅持不懈地長久將心盡量專注于佛像,日久功成,以前較粗大、猛厲、迅疾之分別念定會逐漸息滅。

  不過此時又有一新階段會出現,在此時期內,微細、衆多之雜念紛紛顯露,此即所謂第二階段如山谷流水之獲得覺受。山谷水流聲勢浩大、湍急奔騰,但與峭壁落水相比,其流速已明顯減緩,故選用此喻。此時應不斷修持,將心繼續安住下來,如此修行至一定階段,心識所起之分別念出現頻率會日漸放緩,心已能基本安住下來。

  此時再詳細觀察,仍有細小之分別念不斷閃出,此即所謂第叁階段如江河走水之修行覺受。江河緩慢流動,遠望幾無察覺,唯沿岸觀之方見其不舍奔流。

  再繼續精進不辍,便不會再産生此前修行時所感諸苦,亦不必勞心勞神,此時之精進行持方可謂已入正軌。如是修持後,細微之分別念亦日漸消失,自己將心專注于任一所緣境時皆能安住很長時間,紛擾外緣也難以撼動其安住之心,至此則進入第四階段如大海離于波濤之穩固覺受。此時心已能完全安住下來,且非常穩固,故以此喻明之。

  從此之後,即無需過分勤作,再接再厲長期修持下去,即達于第五階段如山王穩固般之究竟覺受。此時已至覺受極至,此覺受與無勤作行實乃一意貫通。將心專注于任何一處,皆能自然融入此法,無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別念都無法動搖,至此則已修成所謂欲界一心。此時因心能安住,故而各種不同之覺受都可出現。

  在此種境界中安住修持,即可獲所謂身心輕安之境界。如能獲取身心輕安,則將心專注一處之時,身心可在很多天當中無勞累之感,整個身軀如棉花一般調柔,且心內充滿明晰、安樂之感覺。若所獲輕安最初尚有沈重、穩固之感,則應繼續再修,直至滅盡此等作意。此時就如影子一般微薄、幹淨,行者會現前與正行禅定相同之境界——出現寂止。

  此種修持才可稱其爲寂止,因其乃輕安之心。此種心屬于初禅未至定心,凡得此寂止之心者,不管有相抑或無相空性法門,無不可修。原本修寂止需有四種作意、六力等衆多修法以爲輔助;若能以正知正念攝心專注,如此修持即可以最自然之方式現出五種覺受,也即將上述衆多要求所欲達成之目標全部涵蓋。

  修成此種寂止時,因心堪能之緣故,身軀亦具色澤光潤、充滿安樂、力量等特征,心也清淨無染,任運行持衆多事業,身心遍布無邊喜樂。尤其可貴者乃在于煩惱減少,能感覺與內在大樂相同之覺受。以能依此種寂止觀想佛之福德力,再加佛之加持力,行者即可親見,或于覺受狀態下,或于夢中得見如來,並聽聞法語,無量功德就能在自己相續中生起。

  此等寂止修成後,應繼續修持勝觀瑜伽。首先應將修持寂止時所用佛像再次當作所緣處,並一心一意觀想。最後面前無佛像時,仍能在心間隨意現前佛陀身相,至此境地方可謂修成寂止。此時雖無有佛像,但于自己心間,因等持像已成,故可自然明然現前。最初時,如來身相于自己根識前就如鏡中影像一般可明然顯現;再往後,即能于自己根識前真實現前,並可在別衆面前也能觀見自己根識前所成影像,此乃前譯派衆多實修教言中所謂之第一意識、第二根識、第叁覺性之對境。

  在最初已能明觀佛像後,應深入勝觀修持,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內心如是作意:心中所觀具足相好莊嚴之燦然佛像,實乃因自心之一種串習力而現前。如是之佛身無所從來,亦無所而去,若善加觀察即可明了,此種身相實無所有,內外均了不可得,完全是依賴于心,並通過長久修持等緣起力而顯現。若對顯現之來源——心善加觀察,即能發現裏裏外外均無心藏身之處,它原本就遠離一切所依。既如此,無本之心所顯現之形象又何能實有?因此,此等顯現無有絲毫本性存在。

  同理,所謂如來真實出世,實際所指是說衆生清淨善根與如來大悲發願力因緣聚合後,就如人面會于清淨鏡中呈現一般,佛陀亦會無欺顯現于世間衆生前。究竟而論,所謂如來之蘊、界、處所攝諸法,絲毫許亦不存在,只不過凡夫難以推測其法界平等智慧身而已。《智顯莊嚴經》中雲:“所謂真實如來者,無盡善法之影像,此無真如亦無佛,世間衆前現影像。”《現今如來住世等持經》中則說道:“諸佛菩薩由心立,心本清淨性光明,無垢不與衆生混,若知此道獲菩提。”

  依此種智慧觀察就能了知顯現之理,了知此理就會理解:正如如來顯現一樣,一切蘊、界、處所攝現有諸法,全都依憑種種因緣聚合而如幻顯現,並被衆生感知。此等諸法唯賴各自因緣彙聚而能顯現,若詳加觀察,任何一法都無微塵許自性可得,恰似如夢如幻之顯現一樣,諸法實無來去、無生滅。貪執顯現從不善加觀察之凡夫、愚者,皆認爲生滅等萬法真實不虛,就如眼中有翳之人千方百計妄圖驅除虛空中之毛發一樣,無始劫來,被無明眼翳所遮蔽之人,彼等完全不知萬法究竟實相。而真正證悟實相之大士,並非否認萬法之顯現,他們早已深刻體會到正當顯現之時,萬法其實毫無成實性可言。證悟者皆明此理:萬法本自無生,盡屬空性。正如《無熱惱請問經》中所言:“緣生皆不生,彼生皆無性,佛說緣生空,知空即智者。

  《般若經》中又雲:“諸法如幻如夢,涅槃如幻如夢,若有超勝涅槃之法,亦如幻如夢。”《叁摩地王經》則雲:“如夢亦如幻,陽焰乾闼婆,夜燈本性空,諸法如是觀。”《中觀根本慧論》雲:“如幻亦如夢,如乾闼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因此,佛之身相在心間顯現時,根本無有本體可言,我們應了知萬法均無有本體,我也無自性,所謂我之自性實乃如來自性,也即如來自性是一切諸法自性。《智顯莊嚴經》中雲:“恒無生法即如來,一切諸法似如來,執相凡夫愚癡衆,世間無法反執實。”《攝集經》中又說道:“如我本性即衆生,衆生本性即諸法,無生與生皆不念,此即智度之勝行。”

  《中觀根本慧論》對此亦闡釋道:“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在究竟實相義中,一切諸法遠離生與不生等所有戲論之網,成爲本來平等法界。《慧海請問經》中說道:“此法無垢淨善性光明,如同平等虛空本無生,不來不生不住亦不滅,此乃如來手印淨無動。”《華嚴經》中有雲:“細微難證如來道,無念無思極難見,自性寂靜無生滅,通達教理方明此。本性爲空寂無苦,解脫相續同涅槃,無邊無中無言說,叁世解脫如虛空。”

  聖者羅睺羅說過:“無可言思智慧到彼岸,無生無滅虛空之本性,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頂禮叁世如來之佛母。”龍猛菩薩亦曾揭示道:“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如是抉擇遠離言說、戲論、所緣對境的真如之瑜伽士(修行人),首先以了達諸法如幻之等持,專注于夢幻般如來身相,以觀看如來畫像、聽聞法要等方式修學如夢如幻之各種行爲。接下來應于無可言說、平等、各別自證對境之空性中入定,依此方式,當能獲取相應法忍。再繼續修學,于不久之將來,必能無疑獲得見道之智慧。

  上述道理,也即以竅訣方式宣說現今如來住世等持、一緣等持之實修方法。

  日常觀修佛陀法要

  對上文所宣講之止觀修法不能直接進行修持之人,應時刻隨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可念誦《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加持…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一 修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