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和尚五日禅開示(一)
◎心定和尚
凡是參觀過佛光山禅堂的信徒或是遊客,都覺得很歡喜,參加在此禅修的信徒,就越加歡喜了。叁月二十四日至叁月二十六日,有幾次爲禅修者開示,經妙和法師謄稿下來,稍作潤筆,提供《佛光禅入門》一書。除了廣結善緣之外,希望能給喜歡禅修者作爲參考。
(一)禅修不必強調雙盤的坐法
進入到禅堂會緊張,這是不必要的,當然禅堂也有禅堂的規矩,禅堂的風格,像維那師父突然大喝一聲,恐怕有時侯沒有注意的,或是專心在所緣境的,經他這麼一喝,會嚇一跳也不一定,不過這些大都是提醒大家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進度,應該要怎麼做。例如:「提起正念」!是要大家攝心守意,回到所緣境上。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清楚,緊張害怕,這是不需要的。有些人要進禅堂之前,就擔心腿子盤得不好,對于修禅定要盤腿,實在不是最重要的,從印度佛教的藝術雕像可以證明,在印度的耆那教徒,他們還是用站立的修禅定,至于說南傳的比丘也好,在家居士也好,修禅定也不是非常強調要雙盤,甚至也不太強調單盤盤得很緊的,也許大家可以看出南傳北傳佛教所雕刻的、鑄造的佛像有一些差別,中國的佛像,是比較富貴相、飽滿、圓滿相,還有就是大約都是雙盤的。至于南傳的呢?他們的佛像比較或是可以說瘦了一點,下巴並沒有像中國的佛像,有些都是兩個下巴的,那是表示很有福氣的相,但是無見頂相,就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中國的佛像,就頭頂上有一塊紅紅的,而南傳就是頭頂中心用尖尖的上去,有一點像火焰的形狀,這表示智慧光明。中國佛像無見頂相就是在頭發裏頭有一塊紅紅的來表示,這也是屬于無見頂相會放光,所以用紅色來表達。只是還有差別的,就是南傳的佛像胸部挺直,北傳的佛像就如我們禅堂的佛像,也是胸部挺直的,脊椎挺直的,但有些確實頭向前傾一點,比較屬于福報的相狀。另外南傳的佛像並不見得每一尊都是雙盤,並不是說沒有雙盤,但不見得是全部。有些只有單盤,有些連單盤都沒有,只是把一只腳放在另外一只腳的前邊而已,他重視的就是在背部脊椎挺直,最主要的南傳佛教,修禅定多半主張數息觀,以照顧呼吸爲主,對在家信衆所教的法門,也是從照顧呼吸做起,當然有些受到他們創立的宗派祖師教導的方式,靠他們每一個人自己的經驗教導就各有些不同,像泰國法身寺有時侯好幾萬人一起打坐,他們所教的方式就是觀看觀想摩尼寶珠,這觀看水晶球圓圓的,水晶球透明的,分布在身體或是七個部位,最先是在肚臍小腹的這個部位,所以各有不同。最普遍的還是以照顧呼吸,如果說腿本來就不能盤,你硬要盤腿,那就撇得很緊很緊,就痛得流汗冒汗,咬緊牙根,這樣子呼吸不順暢,心就不能安定,所以你坐的姿勢,只要能夠穩定,覺得舒服就可以了。當然希望能夠雙盤是最好,身心能夠比較穩定,這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人確實是做不到,所以單盤也可以。單盤如果整天坐,最好每坐一支香,換一換腿、換一換腳,不好整天同樣是一邊的,因爲這樣子,時間久了,重心可能會有一點點偏了,那偏的是脊椎骨,如果脊椎骨不正,就會影響不同的神經系統,所以身體就産生了不舒服的現象,如果你是單盤的,禅坐一天裏頭,要自己注意,那一支香就要換一下,或者有些早晚修的,記得自己早上是右腳盤在左腿上,晚上你就左腳盤在右腿上,能夠保持脊椎直直的,只要有彎曲那就會壓迫神經,會影響整個身體站立的姿勢,或是走路的姿勢,這就不太好。所以不必勉強,非雙盤不可。有時侯由于一些身體的狀況,或筋骨的狀況,確實以右腳盤在左腿上覺得比較舒服的,也有人左腳盤在右腿上會比較舒服的,總之,你一定要想辦法換一換,使他能夠均衡,能夠平均,這樣子比較好一點。從佛像的姿勢,看腳放置的位子,只要是讓大家不要太過要求自己,非要雙盤,或是要撐得很久不可,撐到痛得走路都不行了,這是不必要的。當然你自己在家裏,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一定非要訓練到雙盤不可,只要你有這種意志力,也確實不是因爲是年齡大的關系而辦不到,確實有超過七十歲的,在他長久的堅持下去,以及有一些方法,對于筋骨怎麼的按摩,怎麼樣子來使他的筋骨松懈,最後雖然七十歲,也能夠達到雙盤了。這方面是 自己要求自己。
(二)不必要求快速成就
對于要盡速的能夠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這種心態,對中國佛教徒喜歡參禅的都有,就等于一般信仰的人,希望馬上有感應,馬上得到靈感,馬上得到神通,這也是很普遍的一些宗教信仰的心態。不管任何一個宗教的信徒,都有這種祈求,這也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不過我們佛教要注意所謂的靈感、感應,只要有恒心,持之以恒,這是必然的。一定有感應的,一定會有靈感的事迹會發生的。但是開悟這方面,因爲對佛理的解釋理解的不同,所以在定義範圍上確實有所差別,我比較強調的,可以說是主張,我們按照佛陀所開示的法門,必須開悟以後再修行,修行以後再證果,在其他的佛書裏頭這個層次叫做境、行、果。「境」包括認識心意識是什麼?然後才修「行」,然後才證「果」,比較淺白的直接了當的說,就是開悟、修行、證果。所謂開悟,跟禅宗的開悟,有一點點的差別,禅宗所謂的開悟,應該是找到自己本來的面目,自己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佛性,就是自性清淨性心,這方面是禅宗認爲已經見性的一個層次。事實這是屬于禅定門。還沒有真正應用到智慧門,離證果確實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因爲佛教思想的發展,到了晚期,確實都是著重在定,例如首楞嚴大定,都是在強調以定來證悟,事實上我們知道要有定、要有慧,而禅宗這方面一旦入定以後,可以繼續以佛的正報,佛的依報,淨土的莊嚴,佛像的莊嚴,都可以依定觀想成就,這時候心中有佛,佛就在我心中,並不從外來,淨土也是在我心中,我沒有特別去到那一個淨土,只是在我心中就有淨土,在我心中就有佛,所以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都是屬于禅定門。有了禅定以後可以依十六觀經,將淨土觀想得明顯,觀想得清楚,淨土就在我一心中,這是屬于自性清淨心,能夠生一切法,自性清淨心本來就具足,不只正報依報莊嚴具足,就是說正報佛像、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這是原本具足聚在一起,奇哉!奇哉!一切衆生一切大地的衆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種包括華嚴經的思想,一切唯心造的思想,是從這裏來的,所以修心爲主到入定,從入定再觀想正報依報,不論正報依報都是在心中現前,這就是禅宗的所謂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切都在心中裏頭可以展現出來。
(叁)正確的認識世間
我們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所謂「開悟」就是正確認識世間的意思,所以跟禅宗的開悟,確實也有不同,這種開悟,我常常說「兩句話叁分鍾」就可以開悟,這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是不容易接受,也是難以置信,有那麼簡單嘛?所以對開悟的定義,有時侯我以英文來說recognize就是認識清楚,認識世間的真相,而開悟以後,我們的個性,原有的貪欲、瞋恨、嫉妒、沖動等等之習氣,雖然開悟了,這些習氣仍必須從修禅定力中來削減。而另一方面從開悟的理念,諸行是無常、諸法是無我的,所以對世間的種種欲、五欲、情欲等慢慢消除,遇到所謂六塵境界,就是因爲有開悟,所以馬上就能回觀反照,知道色的體性是空的,聲的體性是空的,香的體性也是空的,味的體性也是空的,觸的體性也是空的,何以故?因爲通通都是緣起法,所以只要是需要靠因、緣來帶動而現起的一切,就是因緣所生法,即是靠因緣所生法,就不是自己生、自己成、自己有的。所以不自生不自有的話,他就是沒有自性,爲什麼?他都是靠關系條件因緣才能成立,才能維持,所以說世間的一切,靠因緣生的一切,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等于空性的意思,我常常對于真理的方程式,就是兩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用我們日常生活經常碰到的吃飯來舉例,「吃飯」,在座的同參有些聽了,再聽了,聽得爛了,不過確實我們要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非得這樣不行,而且舉一反叁,一切都是這樣的過程,所謂一鍋子飯,它需要有米、有水、有鍋子、有人工有燃料,或用瓦斯或用電鍋,總之有燃料就是啦,所以米是「因」,水、鍋子、燃料、人工是「緣」,因加緣構成一鍋子煮熟的飯叫做「果」,所以此有就是說米有鍋子水人工燃料有,這叫做此有,所以一鍋飯「故彼有」。一鍋飯有了。此生故彼生呢?例如搬到一個新房子,裝潢也差不多,但是還是不夠,住進來瓦斯也沒有來,水龍頭的水也還沒來,米還是要去叫,把米叫來了,出現了這叫此生,自來水廠來供應水了,電力公司來供應電了,到超級巿場買個鍋子回來了,一一現前這叫此生。所以一一現前條件因緣都夠了,那麼所以一鍋飯就現前,此生故彼生了。這兩句話就是說明世間一切都是這種狀況,過去這樣、現在這樣、未來仍是這樣子,又如一棟房子有土地爲因,有人設計、有人買材料、有人監工、有人做工人,這些條件因緣都具足,「此有故」一棟房子有,因是土地,緣是材料人工設計圖,所以這些此有故房子有,這都是因緣果、因緣果,世間的一切,過去這樣,現在這樣,未來這樣,這是必然的。那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確實要用心觀察,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此有,這些米也好,鍋子也好,木頭也好,人工、水也好、在它的本身是果位的,米是果,它的因是稻谷,它的緣是碾米廠,所以有稻谷是此有,有了碾米廠是此有,有人工也是此有,這樣子運作以後成爲糙米也好,成爲白米也好,這叫此有故彼有。雖然米是一個果。對飯來說它是因。它有因,但沒有鍋子沒有水,就難以成爲米飯了!所以一個因緣不具足,往下的…
《心定和尚五日禅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