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P11

  ..續本文上一頁于當天全體出家求法。他出家後,通過精進修持終于斷除五種煩惱障:脆弱微小之心、渺小無力之智、損害之心、損害相應之心、遮障涅槃之心等;又修持無恨、無嗔、無損、寬容、廣大之無量慈心,使此種慈心能遍于一個地方,乃至二、叁、四及上下一切世界之衆生;還普遍修持悲心、善心、舍心。此時,衆人都稱其爲牛圈生大師。

  牛圈生大師培育出成千上萬眷屬到大大小小城市中度化衆生,這些眷屬中有劍命、梵施等七大眷屬,他們令無量衆生斷除世間貪欲,並爲衆人廣泛宣說梵天正道。

  如此成就禅定之牛圈生婆羅門,以智慧力及辯才力利益無邊衆生。

  與此公案大致相同之公案內容爲:久遠之前有一方主國王,他有一名爲童塵之太子,爲太子傳法者爲一婆羅門,名護火遍入,他即是因地時之釋迦牟尼佛。此公案見于《百業經》中。

  不隨波逐流

  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曾轉生爲一統治衆多小國之國王,雖如理如法主持國政,但因衆生業力所感,治下國家依然飽受旱魔侵襲、長時不降滴雨。國王于是自我譴責,認爲幹旱原因乃在于自己對衆生行持非法所致,他隨即向年長大臣詢問解脫饑荒良策。衆大臣協商後一致向國王谏言:“按吠陀論典所言,只有殺牲祭祀才能令天降雨水,我等皆主張實施此道。”

  國王原本就悲心濃厚,他對衆人所提之殺害衆生一議非常不滿。不過因他曆來對眷屬都很隨順,從未以粗言惡語對其痛斥貶損,因此他只岔開衆人話題,內心則打定主意堅決不采納此種建議。衆大臣並不知曉國王甚深、難以了達之密意,還一味繼續商談殺牲供祭之具體措施。國王深深爲其感到悲哀:此類人盡是隨波逐流之輩,自己卻毫無觀察能力,還要對別人妄說不善之道。他們自以爲殺害衆生以爲獻祭,日後天尊定會心生歡喜,所作所爲亦能獲致善果,這純屬謊言,實不應理,更不能接受。

  盡管如是思維,但國王仍欲以方便法善巧轉化衆人,他表面應允並說道:“你等衆人可謂一心一意欲饒益我,現在我想殺死一千人以供養聖尊,望你等能在各地備齊所需資具,並選好吉日。”大臣們聞言各個內心恐懼,但表面上人人皆承諾道:“國王,你應沐浴並做短暫休整以成辦此事,我們來做具體供施准備。只是若同時抓捕一千人恐遭民衆反抗,以致使他們對國王徹底灰心失望,我們還是小心謹慎、仔細應對爲好。”

  其余婆羅門聞言都贊歎、附和,稱“言之有理”,國王抓住時機說:“你們不必擔心會遇民衆反抗,或使其對王政灰心失望,我自有解決辦法。”國王隨即就召集城中人說道:“我欲以一千人供養聖尊,但他們既無有過失,亦未犯法,我若將其如旁生般殺害未免有些不應理。故從今日始,你們當中有誰做下違法或違我教言之事,我所派遣之觀察者都會明察秋毫。若有這種人存在,無論在何處、無論是何人,都應被抓住且殺害,以替代供祭所用之牲畜。”

  城中衆人紛紛合掌禀告說:“大國王,你長期關愛衆生,在你慈心護育下怎可能有違法或違背你命令之人?你所作所爲梵天都隨喜、贊歎,你實爲真正量士夫,天人亦對你生起歡喜心,我們就更不待言。從今往後,我們定當依教奉行。”

  國王隨即派出有智大臣前往四方視察,打探有無造惡之人以抓捕他們。他同時派人到處觀察,且于各地每日廣宣道:“民衆均需遵紀守法,爲民衆利益,國王欲向天神供祭,凡行非法者必代一千牲畜被殺死祭祀天神。自此後,膽敢違背國王教言者,一定要將其拴于供神柱上,代替牲畜充作供品。”人們聞言各個膽戰心驚,從此之後,衆人潔身自律,再不造作醜惡之事,大衆全部受持清淨戒律,互相爭論及敵對亦漸趨消亡。人人聽從上師教言,互敬互愛、互喜互利,分配公允、合理,能以寂靜度日,整個世間就如初劫一般充溢幸福快樂。

  當國王看到諸大臣都對自己滿意、生信之時,就對他們下令說:“我極欲保護、饒益所有民衆,故而現今要對其行廣大布施。爲圓滿布施之舉,我要把一生所積財富全部散盡,希望民衆能隨意接納。你們應于各地建造專用布施房屋,衆生需要何物,你們即布施何物。”

  如此布施之後,所有貧窮悉數消除,衆人財富各個增上。國王名聲漸漸譽滿大地,衆生也行持起佛法。以此功德,感致風調雨順,天人適時降下甘霖。國中自此草木繁生,谷稼豐盛,大地滋潤,草藥都藥力倍增。衆生自然滅盡疾病,身具光澤,心生歡喜,徹底遠離戰爭等怖畏。人們在安享美滿生活之時,由衷贊歎國王恩德。有一大臣呈上偈頌贊美說:“恒常已徹見,上中下所需,諸君主智慧,愈益顯增上。”當其敘述完國王功德之時,天尊也現前贊歎說:“殺害無辜衆生本非應理,應想方設法對其行法布施,以法布施惠衆生世出世之利,並息滅他們所受之危害與窮困。你恰恰就如是行持,此等民衆能有你當依怙真乃他們福報現前。”

  如是具有善良心地及崇高智慧者,就算別人引誘他爲非作惡,他也不會隨順就範,他會以方便法令趨入惡道衆生再回至善道中來,並廣行自他二利事業。對此,我們理應生起恭敬心。

  又在一多覺之地有一月稱婆羅門,他育有一子名爲日月。後當月稱生病之時,妻子與日月都對他置之不理。遭親人遺棄後,倒是一仆女四處覓藥,並照顧月稱日常起居。待月稱身體恢複後,他慷慨賜予仆女五百金幣,並使其擺脫仆女身份。仆女對月稱日久生情,貪心潛滋暗長,後當她具月經時,就與月稱同居一處。

  仆女不久即懷有身孕,月稱妻子立即對她心生妒意,她時常打罵仆女。仆女把一腔怨恨全發泄在胎中嬰兒身上,她心想這可憐衆生入我胎中後,我便開始受別人攻擊,飯食也日漸低劣。故而當孩子生下來後,她便將之投入溺器中欲抛于荒郊野外。月稱見到後忙問她原因,她便將情況講明。月稱製止她道:“你勿抛棄孩子,我來想辦法養活他。”

  他就對妻子說:“我患病之時,你與兒子均抛下我不管,全靠仆女精心照料,我方才轉危爲安。你從今往後要給她財物、善待她,與她好好生活,否則我就立她爲妻,讓你做仆女。”妻子聽後恐懼不已,她答應自此之後再不加害仆女。在隨後之生活中,她尚能時常相幫。

  兒子後被取名爲溺器者,月稱對他很是疼愛。待月稱後來臨離世時,他告訴大兒子說:“日月,我死後你一定要對弟弟多加關愛。”在無限牽挂之中,月稱離開人世。

  歲月流逝,日漸長大之溺器者某次與日月母子吃飯時,日月母親以“仆女之子”之類言詞欺辱溺器者。他滿心委屈跑到親生母親處詢問原由,母親告訴他:“世上有衆多依賴自己力量謀求生路之人,何能稱其爲仆人?兒子,你從現在起應到別處求學,務必自謀生路。”受母親鼓勵,溺器者逃離家中,隱姓埋名改稱月寂,前往舍衛城。

  當他來到城中一大婆羅門面前時,那人問他:“你從何處至此?”他回答道:“我來自多覺。”那人就問他:“不知你是否聽聞過月稱之名?”他痛苦回答說:“他正是我父親,不過現已去世。”他邊哭邊斷斷續續哽咽成語。婆羅門聞言頗感意外,他說:“月稱是我最好朋友,既如此,你暫且住于我處,我教你婆羅門學問。”等他留下後,婆羅門便開始教他吠陀,他後來將四吠陀全部精通。婆羅門對此深感滿意,將女兒裝扮妥當後就嫁與他爲妻,同時還贈與大量財物。月寂生活自此平步青雲,並日漸聲名遠揚、財富圓滿。

  其後有一從他老家多覺之地來舍衛城之商人認出他本來面目,來人未說一句即轉身離開。返回多覺後,他將見聞講與日月,日月高興之余又把情況告訴母親,母親內心立刻憤憤不平起來。她說:“一仆女之子怎能發財?又怎能變成衆人恭敬對境?”不管母親如何不滿,隨時間流逝,日月家中還是日漸衰敗起來。後來她又對兒子說:“你到弟弟那裏,讓他給你些財物。”日月對母親戲言道:“以前你稱他爲仆女之子,爲何現今又稱其爲我弟弟?”母親不管這些,她只是再叁勸請日月速往弟弟處,日月最終還是動身前往舍衛城。

  月寂聽說兄長前來興奮難抑,他熱情出門迎接日月,並立即囑咐他:“我現已更名月寂,萬勿告訴別人我過去叫溺器者。”日月爽快答應,並與弟弟同入家門。見到妻子後,月寂向她介紹兄長:“此乃我哥哥,日後凡他所需你務必供給及時,絕對不能違逆他教言、心願。”妻子聽令後自然依言照作。

  日月一直性情寬容,且易于交往,而溺器者卻性格暴虐。他妻子即便稍有微小過失,他也會拳腳相加,耳光相向。那婆羅門女子一日忍耐不住就問日月:“大哥,你與月寂乃一母所生,由同一母親用同樣乳汁喂養成人,爲何你性格如此溫和、易于交往,而你兄弟卻粗暴、魯莽又野蠻?這到底爲何?這又讓我如何是好?”

  日月見她非常惹人憐惜就說道:“弟妹,這需家中秘語才能解決。”婆羅門, 女忙問:“你能否將這家中秘語賜予我?”日月神秘說道:“一般而言,家中秘語不能講與任何人,掌握家中秘語者需與之同生死。若要得之,則需以極大恭敬與大財富才能買得。”婆羅門女又問他:“你都需要何等財物?”日月緩緩道來:“五百嘎夏巴納貨幣即可。”

  婆羅門女馬上拿出五百錢幣,又在日月腳下頂禮道:“大哥,請務必賜我家中秘語。”日月進一步提要求道:“你還需告訴我兄弟,讓他也爲我備好錢財,我離開此處時自會傳你家中秘語。”

  婆羅門女便巧妙對丈夫說:“你兄長思鄉之情漸趨濃厚,不如讓他回去以解鄉愁。”月寂回答說:“賢妻,你爲兄長准備好上路口糧,我再幫他找位亦前往多覺之同行者。”

  婆羅門女准備好糧食與五百嘎夏巴納貨幣,她又找到日月說:“你弟弟已爲你備好所需,你現在可否爲我傳授家中秘語?”日月這才將秘語和盤托出:“弟妹,他日後若准備打你時,你即可念誦一遍此家中秘語:“衆人已了知,家喻又戶曉,農夫亦明白,勿打溺器者。”若他問你句中含義,你可言:“你真打我時我再解釋。”如此他…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