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淨心品
不同佛前之最初發心
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初發菩薩提心之情況,據《未生怨王忏悔經》中雲:“無數不可思議劫前,如來正等覺勝他幢如來出世傳法。于其教法下,文殊師利菩薩變現爲一說法上師,名爲智王。他有一日去王宮化緣,並討得滿滿一缽食物。釋迦牟尼佛彼時轉生爲一商主之子,名淨臂童子。當時他正躺在母親懷中,一見比丘後,立即就自行走到他面前討要食物,比丘便分給童子一份摸達嘎食。
童子又跟隨比丘來到如來前,比丘將缽交給他,令其親自供養佛陀。童子即將之供養佛陀及諸眷屬,結果一缽食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童子隨即皈依比丘,比丘則爲他傳戒,並令其發菩提心。
童子父母爲尋兒子隨後趕來,淨臂又開始勸請父母皈命佛陀,父母最終就與五百人一同在佛前出家,並發菩提心。此乃釋迦牟尼佛初發菩提心之經過。”
與上述公案較接近之記載,可見于《呵斥破戒經》,此經有如下記述:
“久遠之前,極光如來出世傳法時,彌勒菩薩曾爲一轉輪王,並初發菩提心。四億劫之後,釋迦牟尼佛于勝他幢如來前始發菩提心。他于一千年中以種種資具及昂貴珍品供養、承侍如來,以此廣積善業。待如來涅槃後,他又建成長寬高各爲一由旬、一由旬、半由旬之七寶遺塔,並爲獲無上菩提而發願。”
另《報恩經》中記載阿難曾問佛陀:“世尊對諸比丘如是關愛,不知世尊發菩提心已有多長時日?”佛陀告訴他說:“無數劫前,有兩人因廣積惡業而致身墮地獄。獄卒令二人推拉馬車,且不得停下歇息,並不斷以大鐵錘痛擊他們。其中一人因身單力薄已無力再拉,但他被錘打致死後又立即複生並再度遭罪。此時另一人則對他生出強烈悲心,此人祈請獄卒:“我一人拉車即可,請務必將他釋放。”獄卒聞言頓生嗔恨,掄起鐵錘就砸向發悲心之人,結果此人被砸死後立即轉生叁十叁天。”釋迦牟尼佛接著又說道:“當時在地獄中心生慈悲之衆生即爲我前身,我最初發菩提心之對境即爲地獄衆生,後來即開始對一切衆生皆發慈悲心。”
又《毗奈耶經》中記載,有聲聞眷屬曾問釋迦牟尼佛最初如何發心,佛陀回答說:“久遠之前有一具光國王,他擁有一色如睡蓮般潔白之象,此象七肢分外強健、莊嚴。國王將大象交與馴象者調服,馴象者馴服它後又將之交與國王。國王與馴象者某日同騎此象前往森林狩獵,進入林中後,大象嗅到雌象氣味後即開始瘋狂奔跑,疾如厲風,兩人頓覺天翻地覆。國王心生極大憂怖,他令馴象者立即管束住大象,怎奈馴象者卻說道:“仙人咒語我已施用過,亦用鐵鈎勾招過它,繩索、鐐铐也全都試用過,不過國王應知,凡此種種均無法調伏貪心,所謂貪心可謂此消彼長、生滅不已。”想盡一切辦法均無法製止住狂象躁動後,馴象者只得對國王說:“看來所有辦法都已對此象無能爲力,國王還是抓緊樹枝、力爭脫身吧。”國王只能依言與馴象者相繼抓住樹枝,狂象則一路奔跑而去。
脫離險境後,國王對馴象者說道:“你怎能將未馴服之大象交與我?”馴象者辯解說:“我確實已將其馴服,但它一聞到雌象氣息就無法自製,我亦無可奈何。不過,因它已被馴養過,不久它即會自行返回。”
七日過後,大象狂野之心漸趨正常,它已能約略憶念起自己被馴養之情景,于是便又從林中返回王宮。馴象者大喜過望,他急忙將情況彙報與國王。國王猶自怒氣難消:“看來你並未真正馴服此象。”馴象者信誓旦旦保證說:“我真真切切已將其馴熟,國王若不信可親自測試。你只需放一燃燒鐵球,然後令此象吞入肚中,它定會依令行之。”
正當大象未有絲毫猶豫正欲吞下鐵球時,馴象者提醒國王:“大國王,它若真吞下燃燒鐵球,則必死無疑。”國王不甘心地問道:“它既已被馴服,爲何還要給我們製造大麻煩?”馴象者回答說:“大國王,我已說過,我所馴服者乃它身體,並非其心。我只爲一調伏身體之馴象師,根本不能堪稱爲心之調伏者。”國王緊接著問他:“在此世間有無能調心之人?”馴象者此刻受天人勸請脫口而出:“大國王,唯如來正等覺方能調伏身心。世間人因貪欲增上,盡管爲摧毀貪心亦會行種種精進之道,不過大多都半途而廢。我以各種方法馴服具有美妙身相之大象,而無色相之微細心唯賴佛陀教言方可調伏。佛陀具大威力,又斷盡煩惱,實爲真正英雄。任何人只要依止佛陀,無形之心都可調柔。”
具光國王聽到馴象者說佛陀擁有精進、威力等功德後,立即開始行廣大布施以積累資糧,並在發心後又發願道:“以此廣大布施力,願諸衆生得佛果,往昔如來未調伏,所有衆生皆度化。”他當時即如是發無上菩提心並發願。”
其他本師傳中有極明、極賢國王之公案,唯名字與上文不同而已,實際所指乃爲同一國王。
又曾有諸多弟子向釋迦牟尼佛詢問道:“世尊初發無上菩提心後,最早是于哪位佛陀前供養飲食?”佛陀回答說:“久遠之前,我曾轉生爲一廣大城市中之大光陶師,彼時亦有一位名爲釋迦牟尼佛之佛陀出世傳法。他擁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之兩大弟子,分別叫做舍利子、目犍連,亦有一侍者名爲阿難。佛陀帶諸比丘眷屬前往廣大城市化緣時,因佛陀當時患有風濕病便傳語阿難道:“阿難,你應前往大光陶師處,向其索要酥油、芝麻油、蜜湯等物。”阿難依言前往,將佛陀吩咐告知大光後,大光與兒子親自帶上酥油、芝麻油、蜜湯來至佛前,並以酥油、芝麻油爲佛陀敷抹,沐浴,後又服侍佛陀喝下蜜湯。待佛陀病愈後,大光在佛陀腳下頂禮並發願說:“以我供養之功德,願我將來轉生于釋迦族,並能擁有與你相同之功德與果位;願我能令梵天界以下所有可憐衆生皆得以無畏、無懼而得度化。”如是發願已,其子亦發願道:“願我將來能通達色法本性,並能承侍佛陀。”
當時之陶師之子即爲如今之阿難尊者。”
陶師最初爲獲無上菩提而發願之事迹,在《賢劫經》中也有相似記載。此經雲:“往昔我爲劣人時,釋迦牟尼如來前,供養陶器盛滿油,最初發起菩提心。”而世尊轉生爲海塵婆羅門時發下五百大願,實乃爲調化剛強難化之娑婆世界衆生而發菩提心之開端,此理上文已宣說過。
此外,依靠佛陀而造作之微小善根,或依佛陀而發之諸願亦絕不會空耗。此中道理佛經中有雲:
久遠之前,勝伏如來出世傳法。如來某日與兩大殊勝弟子及菩薩、梵天眷屬同往富麗莊嚴之國王王宮化緣,途中偶遇叁位童子。這幾個孩童均打扮得鮮亮、得體,他們一見佛陀立刻生出信心。其中一童子由衷倡議說:“值遇殊勝福田,我們理應盡心供養。”另外兩位則爲難說道:“此處又無鮮花等供品,我們以何作供養?”那最先倡議之孩童聞言便把一無價珍寶——雙股珍珠項鏈拿出欲供養佛陀,另兩位夥伴便效仿他,也各自取下雙股珍珠項鏈以爲供養。帶頭供養者又問他們二人:“供養時你們欲發何願?”其中之一手指緊挨如來右側之人說道:“如來右方之人爲諸弟子中智慧第一者,我願能與他相同。”另一位則指著如來左邊神變第一之眷屬說道:“我願獲取如他那般之成就。”兩位又問他欲發何願,他則堅定說道:“我願成就與佛陀無二無別之果。”
勝伏如來聽聞他所發大願後,欣喜授記道:“你所願極爲廣大,亦善妙非常。以你願力故,在你每邁出一步之短暫時間內,即可迅速積累成百上千轉輪王所造善根,亦可累積親睹成百上千帝釋天、梵天、如來莊嚴身相所需之善根。”此時,兩位發聲聞乘心之童子所供珍珠項鏈自然挂于佛陀左右肩上;另一位童子之發心已爲如來發心,他所供養之珍珠項鏈,頃刻間就化爲佛陀頂上之宮殿,且內裏有如來身相。勝伏如來又面帶笑意爲兩童子授記道:“待他成佛時,你倆分別爲他眷屬中智慧第一、神通第一之弟子。”
當時之兩童子即爲後來之舍利子、目犍連尊者。
如是上述種種公案皆在敘述釋迦牟尼佛初發心之情況,其他經典中有關釋尊于不同佛前發心之記敘尚有多處。所謂最初發心據《經莊嚴論》所言可分兩種:其一,以粗大名言而發之世俗菩提心;其二,以細微法性而發之勝義菩提心。《經莊嚴論》又將以名言而發心之因抉擇爲五種:“友因根本力,聞力善習力,生穩不穩固,稱他說發心。”
也即是說,佛陀在勝他幢如來前發心是憑友力而發心,因文殊菩薩當時變爲說法上師智王,他以善巧方便勸請童子,並將之帶往如來前使其發心、積累善根;而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叁位童子中之倡議者時,他看到勝伏如來後便供養雙股珍珠項鏈,並發願獲如來果位;再看他轉生爲地獄中拉馬車者加巴謝達時,因悲憫朋友而初發悲心。這後二者皆屬因力發心,實乃其前世種姓蘇醒、成熟後方才發心。叁孩童中,當時發心廣大者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各自發心欲成爲神通、智慧第一者,即分別爲後來之目犍連、舍利子尊者,他們當時即如是發心。地獄公案中加巴謝達之發心既可稱爲因力發心,亦可稱爲根本力發心,因《經莊嚴論》有雲:“彼根爲大悲,恒思利他衆。”發菩提心之根本即爲對衆生生起慈心、悲心,故而可稱之爲根本力發心。同時,加巴謝達之發心亦爲其大乘種性蘇醒之緣故(,因之又可稱其爲因力發心)。
至于具光國王之發心則是以聽聞力而生菩提心,因當時馴象者明確告訴國王,他只能馴服象身,無法調伏象心,唯有佛陀方可調心。如是宣說佛陀功德後,國王便開始廣行布施,並于佛前發心,因他乃聽聞別人話語後發心,故可稱之爲聽聞力發心;再看大光陶師,當其供養釋迦牟尼佛食物時,自己發願欲與釋尊一模一樣,此乃依前世善根力而發心,以他前世造善業之因而能值遇如來出世,並能積集資糧、發成佛願;而海塵婆羅門五百大願之發心,因其此生與多生累劫之前世皆不斷修習大乘所攝善法,故而最終獲取超勝其他菩薩之廣大悲心,並以此大悲心而守持濁世不清淨刹土。
發心之因並非五…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十 淨心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