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八 禅定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人對主人那樣對他頂禮恭敬,他則盡享國王奢華生活。”

  五弟接著詛咒:“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變爲國王大臣,受衆人贊歎、享名聞利養,國王也對他恭敬。”

  六弟則說:“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學好吠陀後能爲別人宣說,而衆人對苦行者都以有所希望、企圖心行供養。”

  朋友說道:“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能享受從國王那裏得到的四百座富饒城市,願他不離貪欲而死。”

  仆人緊跟朋友說道:“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在朋友中當上最大官職,永離國王懲罰,對女人伎樂生歡喜心。”

  小妹也不放過詛咒機會:“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能成爲國王王妃,外相漂亮、財富圓滿,能爲一千王妃中最好王妃。”

  仆女則澄清自己道:“何人只看見蓮藕而未看見正法,則他已遠離一切善法。願他受衆人恭敬,並沈迷于其中過活,還願他喜愛美食。”

  林中夜叉、大象、猴子平日也常聽尊者講法,知道發生此事後,它們也深覺羞愧難當。爲洗清自己、證明自己清白,夜叉首先說道:“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經常裝修殿堂,整日修補汙水溝,天天享受日光沐浴。”

  大象則開口說道:“尊者,無論誰拿你蓮藕,都願此人被六百繩索捆綁,鋒利鐵鈎也將其鈎牢,然後再將其置于寂靜、悅意森林中,並令其離此而趨入城中。”

  猴子最後說道:“尊者,無論誰以貪心拿你蓮藕,都願此人頂上裝飾花鬘,被人用棍棒抽打後丟入毒蛇口中,又或者套上腋絡放于別人家中。”

  尊者此刻則以溫和、調柔之語氣告訴他們道:“不管誰拿走蓮藕,我對你們均無有任何懷疑,亦無有任何不滿。若我實已對你等心生懷疑,則願我恒享世間快樂,並老死于家中。”

  帝釋天此時已了知尊者于寂靜地排除瑣事幹擾之功德,他知道這些人乃真正厭惡在家貪享世間妙欲之過患,並譴責妙欲過失之尊者。聽聞諸尊者言語、目睹衆尊者行迹,帝釋天對其生起強烈恭敬心,他深感諸人言行實爲稀有。于是帝釋天便現出燦然光芒之身相,並忏悔道:“請諸位容我暫且解釋一番:你們于此寂靜地生活並不算享受安樂,大家以不睡眠之精進,力圖通過修行而獲真正快樂。既爲得安樂,爲何還要舍棄妙欲?你們原本不也想希求無邊安樂?”

  尊者回答說:“世間妙欲可謂過失無邊,大智者豈能貪享世間安樂?我可爲你簡略敘述如下:以貪心引生,世間人常常受捆縛、砍殺,並感受痛苦、憂愁、恐怖;國王們爲希求妙欲而毀壞自己今世善根,又敗壞來生之法,且要墮入地獄;原先關系友善者因貪欲而成怨敵;貪欲又會令狡詐惡行增盛,且毀壞人名聲,來世還要爲之感受痛苦,這種種痛苦之根源全在于貪執世間妙欲。衆生按上中下智慧與精進次第,理應斷除對世間妙欲貪愛之心。凡欲利益自己之智者,怎會享用如嗔心大起之毒蛇般的妙欲?”

  帝釋天聞言深覺尊者言之有理,于是連連贊歎。此時經由尊者加持,帝釋天歡喜無比,同時也願意承認自己所犯過失:“任何人之功德只有憑借觀察才能無欺顯現,我正爲觀察諸位修行功德才將蓮藕隱藏。通過如此行事,我現已了知你們所行清淨。聽聞你這真實語,更深知你爲衆生怙主。”言畢,帝釋天即將所匿蓮藕供養尊者,尊者此刻所示現之廣大行爲與威嚴神態,任誰都難以比擬。

  尊者則委婉批評帝釋天說:“你並非我們朋友、親戚,我們又非歌舞作樂者,那你爲何還要譏諷我等?我們非爲你嘲諷之對境,而你卻故意親自前來輕毀我們,這到底爲何?”

  帝釋天急忙以恭敬心憑耳環、頭飾顫動之光照亮自己面龐,他邊于尊者腳下頂禮、邊忏悔道:“我剛才已將觀察之必要全部宣說,你與我上師、父親一般,理應寬恕我輕慢之過。一般閉眼坐禅之人若觀察之,亦有極大過失,故而再次懇請你寬恕我爲辨別真僞而妄加觀察之過。”帝釋天說完即消失不見。

  當時之六兄弟次第爲後來之舍利子、目犍連、大迦葉、崗波、瑪嘎巴、阿難諸比丘;當時之小妹即爲後來之蓮花色比丘尼;當時之仆女即爲後來之根拔達;當時之仆人即爲後來之擇巴施主;當時之夜叉即爲後來之日渥得瓦;當時之大象即爲後來之薩日羅嘎;當時之猴子即後來之章子布瓦(供養世尊蜜糖者);當時之帝釋天即爲後來之那索恰嘎。

  遠離散亂方成禅定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婆羅門種姓之人,勤學吠陀等一切學問,不久即以智者贊譽而聲名遠播。他不但財富圓滿,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過患之來源,故而他即如抛卻雜草一般出家苦行。當其離家之時,欽佩他功德者皆願跟隨學法。此婆羅門不喜散亂之地,他專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擇一寂靜地精進苦行、嚴持禁戒。盡管住于條件艱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卻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訪,他依然會用草木根果及淨水相待,並以“善來”稱謂歡迎諸人,令其皆生歡喜心。因其對苦行者行供養,人皆稱之爲阿嘎貝大師。

  帝釋天爲觀察他修證境界,即來此寂靜地將草木根果等物盡皆隱藏起來。阿嘎貝大師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貪口腹之欲,只喜坐禅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觀察食物消失不見之原因,煮熟樹葉並享用過後,他立即進入禅定狀態。帝釋天後來又把草葉樹葉漸次隱匿,仙人則將剩余或陳舊枝葉撿來煮食。帝釋天最終以婆羅門形象現身仙人面前,仙人歡喜接待,遂將辛苦所得葉子煮與他爲食,自己依舊日夜坐禅、歡喜不辍。

  帝釋天化現之婆羅門連續叁日到仙人處,仙人始終以喜悅心態接待、供養、承侍,帝釋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實在可嘉,如果他本人願意,連叁十叁天天主之位僅憑思維憶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這,帝釋天不由替自己處境擔憂、恐怖起來。他現出天身來至仙人面前問道:“你苦行精進到底有何必要?你對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爲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衆生而苦行。”聞聽仙人如是答話,帝釋天不覺心開意解:他原來並不希求我所有之果位。高興之余,他便對仙人允諾:“我欲賜你悉地,請盡管開口索要。”仙人急忙提要求道:“有善妙妻兒財産並不能令人滿足,希望你能賜我斷除貪欲之悉地。”帝釋天正欲賜其悉地,聞言不禁深感滿意且贊歎。而仙人則利用祈請悉地之方式趁機爲帝釋天說法道:“嗔恨心乃摧毀一切利樂因,請賜予我滅嗔恨心悉地。”帝釋天又感滿意且贊歎不已,正欲賜其悉地時,仙人又趁機傳法說:“我不欲見凡夫愚者,亦不欲聞其言,或與其交往,因我不欲感受與此類衆生交往之痛苦,我需你賜予此種悉地。”

  帝釋天聽罷頓感困惑,他問道:“此等凡夫愚者甚爲可憐,你既具有大悲心,爲何又不願見到他們?”仙人解釋說:“無論我如何行事都難以饒益此類衆生,他們親行非法又令別衆亦爲非作歹,此種作爲讓人怎能對其生起悲心?他們根本就非爲堪受饒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與此類人衆交往。”

  帝釋天再次對他教言贊歎有加,于是就雙手合掌如蓮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賜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說道:“我願會見智者,與他們交往,聽聞或與之交談,如此即能令我獲得安樂,我欲獲此種悉地。”帝釋天又感疑惑,他不覺問道:“你喜歡智者,這又爲何?”

  仙人回答說:“智者行爲如理如法,不唯如此,他們還令衆人亦行合理之道。這些智者從不說粗語;恒時得利益;既無狡詐心;身心又調柔、寂靜,堪爲饒益法器。”帝釋天聞已又是一番贊歎,爲報恩他又說道:“你還希求何種悉地?”仙人便繼續提出請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飲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討者都具足清淨戒律,能達成此種願望之功德、悉地請賜予我。”

  帝釋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說教言皆非常珍貴,你所提要求我全部答應以作對你傳法之報恩,我定會賜予你所求悉地。”仙人此刻卻說出令人困惑之語:“你乃所有天人中最善妙之天尊,並欲賜我能帶來利益之悉地,但希望你自此之後勿再前來!你爲摧毀非天之大尊者,望能圓滿我願,賜我此種悉地。”

  帝釋天聞言深覺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請前來而發問道:“諸多苦行、念誦、坐禅之人都喜我前往他們那裏,而我還答應贈與你悉地,你爲何卻說不欲再見我?”

  仙人誠懇解釋說:“我絕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願見你,只是你這善妙天人若經常前來,我心會因之而散亂。你本人雖心性清淨、寂靜,但我唯恐你常來會壞我禅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見到你。”

  帝釋天聽後更對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頂禮、繞轉仙人後就隱身而去。

  第二日晨,帝釋天將所做天人飲食送至仙人處,又將親自迎請之數百緣覺帶至仙人面前,並及供養神馐之天子也一並前來。衆人在見到仙人後紛紛對他行各種供養。

  于森林中苦行者,能喜布施當然爲一種善舉。世尊因地時不貪執食物,亦不願見天人,更何況其他非分之想。因此我等當知,真正欲成就禅定,必須遠離一切散亂,非如此則不足以成就。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種姓高貴、財富圓滿之國王太子。國王以前所生太子盡皆夭折,爲防止此位太子也橫遭非人傷害,國王就將其置于以珍寶裝飾之鐵室中,並依吠陀論典中各種護身及吉祥儀軌對其加以保護,衆人也因此而稱其爲鐵室。

  鐵室誕生之時,當地人皆心生歡樂,他們身色都比以前更美好、悅意,智慧、大悲心等功德也漸漸具足,衆人各個歡喜無比。因鐵室福德力感召,舉國上下財富增盛,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當時有一睡蓮花節,當此節日到來之時,人們將馬車以各種珍寶裝飾,其上還豎立飛幡,並由駿馬拉車迎送。而鐵室太子則身著缤紛綢緞妙衣坐于馬車之上,衆多眷屬雜然圍繞,大家彈撥樂器一同奔赴慶典之地。當此之時,衆人爭相觀瞻太子,以稀有心對其念誦贊歎、吉祥頌詞,大衆皆歡喜充滿。

  鐵室目睹歡樂場面後,以其宿世善緣引生,他開始宣說偈頌道:“…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八 禅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