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

  九智慧品

  鏡面國王具超人聰慧

  久遠之前,有一大國王統領贍部洲,名爲普喜,他擁有五百王子。大王妃隨後又生一子,此子遍體金色、發呈碧藍、手掌生有千輻輪相、左腳掌有寶馬花紋、右腳掌有寶象花紋,因太子具有如是福德,故被命名爲鏡面。當普喜國王病危之時,諸大臣詢問國王道:“如此衆多太子中,我等將爲誰行加冕大典?”

  國王就將繼承王位者所應具備之條件一一道來:“具備十相者方可繼承我王位。何爲十相?即:身爲金色;頭發碧藍;雙手生有千輻輪相、左腳掌有寶馬花紋、右腳掌有寶象花紋;穿上國王衣服後正合身、坐上國王坐墊後頗具威德;深得小國民衆恭敬、承侍;諸王妃、衆眷屬對其歡喜、贊賞;在天尊像前欲行頂禮之時,天尊像反對其頂禮恭敬;以其功德、福德力能令天降七寶雨以滿衆生所願;爲大王妃所生;了知外伏藏等六伏藏。如具備此等十相,則可爲其行加冕大典。”國王言畢即離開人世。

  諸大臣和衆太子集中後,衆人開始鑒別從大太子至最小太子之間到底誰能具足十相。結果除鏡面太子十相皆具外,其余太子無一具足所提要求。衆太子性格皆爲粗暴、野蠻、魯莽,唯有鏡面太子性情調柔、寂靜,特別是他非常擅長以智慧解開衆人深深疑惑。普喜國王曾言能當上國王者必得了知六伏藏,而其余太子則對六伏藏全然不知。鏡面便爲衆人解釋道:“所謂外伏藏乃謂階梯外面;內伏藏是指階梯內部而言;內外伏藏則在階梯下部;樹頂伏藏即指中午時分、國王居所旁大樹陰影所覆蓋之地域;山頂伏藏即在國王沐浴水池中、一大石板下方;河邊伏藏即位于家中排汙管道出水孔處。”大臣們按其所言一一觀察、驗證,結果果然分毫不差。

  衆人便爲其舉行加冕大典,十五日這天,當太陽照耀大地之時,一由旬半大小之千輻金輪恰于東方開始出現。鏡面國王立即發願道:“如我能成爲具福德之國王,則願金輻輪現在我眼前。”剛剛言畢,金輻輪即從虛空來至國王面前。此金輻輪上擁有七寶:大象寶乃來自尋香山,背脊爲如意寶所嚴飾,國王騎上它,半天功夫即走遍四大洲,若此大象寶步行行進,則其足踏之地皆變爲金沙;绀馬寶則呈現藍色,馬鬃、馬尾又俱爲紅色,它本身就能降下七寶,國王騎上它,一頓飯功夫即可繞轉整個四大部洲,且不會感到絲毫疲倦;如意寶則無論白晝、黑夜都散發光明,光芒遍達一百二十那由他距離,在此範圍內,它可降下七寶雨以滿衆生所願;玉女寶性格善良,美麗非常,能滿國王所欲;施主寶則任何時候都可賜予衆人所需,且享用不盡;大臣寶只需看上一眼即能將國王所需四種軍隊備齊,且令其具無比威力。

  具足如是七寶後,鏡面國王居安思危想到:此乃我前世福德所感,如今我更要好好繼承王位、主持國政。想到這,他就穿上香水薰製過之嶄新衣物,手捧香爐、膝蓋著地,面向東南西北方恭敬頂禮,且祈願道:“四方聖者,請接受我祈請並降臨此處。”

  如此祈禱後,四方緣覺每方兩萬、共八萬名一時齊來王宮,國王與大臣即用四種資具供養、承侍,國王還下令讓所有小國之人亦供養緣覺。以此供養善根,衆人死後皆轉生善趣天界。

  鏡面國王智慧超衆,他曾成功解決過持棒婆羅門諸多疑惑。持棒爲當地一貧窮婆羅門,某次曾向其他施主暫借過一頭牦牛,役使完畢就欲將之再送還施主。當時施主正在用餐,持棒便將牛直接放于院中,結果牦牛最後卻溜出家門逃跑而去。施主食畢,再找牦牛已是難覓蹤影,于是他就找到持棒責難道:“我家牦牛現在何處?”持棒據理力爭:“早已將牛送還與你。”施主自然不答應,理所當然一直追逼持棒不放,讓他交出所借牦牛。持棒只得堅持說道:“牦牛並非我有意走失,我確已將其還給你。”

  爭執不下之時,二人便協商說此事必得到具智鏡面國王那裏尋求解決良策。

  此時有一人正追趕一匹逃跑牝馬,持棒正巧撞見。那人大叫道:“千萬勿放走它。”持棒慌亂之中拾起石塊就向牝馬腿部砸去,結果因用力過猛竟將它砸死。那人怒斥他說:“你已將此馬砸死,爲解決此事,我們需前去國王那裏裁決。”

  被施主及馬匹主人押送前往王宮途中,持棒准備逃脫。在他從牆頭往下跳時,結果牆下一正在織布之人竟不幸被他壓死。織布者妻子扭住他哭訴說:“我們去國王那裏說個清楚。”

  數人繼續前行,路上又遇一條河橫在面前。看到一樵夫嘴含一把斧頭正在過河,持棒便問他:“請問此河水有多深?”那人剛張嘴說“極深”,斧頭便掉落水中。樵夫不滿說道:“是你發問才令我將口中斧頭掉進河中,爲解決爭端,我們只得有勞國王。”

  一路走來,持棒已是疲累不堪,他就走進一家酒店沽酒。賣酒婦人用衣物包裹住一小孩置于店中,結果持棒不注意,一下坐上去又將小孩壓死。婦人當然不會放過持棒,她抓住持棒說道:“你殺死我孩子,我們一定要到國王那裏將此事解決。”

  一隊人繼續前行,途經一夏郭達嘎樹時遇見一只烏鴉,它看到持棒後便說:“你欲往何方?”持棒無奈答道:“我哪也不想去,只是他們一定要扭送我去見國王。”烏鴉一聽馬上說:“你既欲前往國王那裏,那就務必替我捎個口信,告訴國王此地有一夏郭達嘎樹,樹上有我這只烏鴉。我在此樹上鳴叫時,聲音嘔啞啁哳難爲聽;一轉移至別樹,鳴音立即變得悅耳動聽。這到底是何原因?請替我向國王打探打探。”

  隨後衆人在一幹枯之樹上又遇到一鳥鴉,鳥鴉見到持棒後便問他欲前往何方,持棒就將上文回答內容再複述一遍。鳥鴉聽後說道:“我有一口信煩勞你帶與國王。別處有蓊蓊郁郁大樹,怎奈我偏偏不欲呆在其處;在此枯樹上生活倒令我心花怒放,請替我向國王詢問到底爲何?”

  持棒後來在碰到一野獸時,野獸也煩他給國王捎口信說:“除此處綠草如茵之草地外,別處我皆不欲去,只喜恒時居于這裏,請替我向國王打探一下此中原因。”

  碰到羊角鳥時又聽它說道:“在此地我能發出我們羊角鳥應發出之鳴音,在別處我則能發出別種禽鳥鳴叫,請替我詢問一下國王個中究竟。”

  而蛇因與吐寶鼠不和就請持棒給國王捎口信說:“我倆每日碰面時都對對方恨之入骨,各自滿心不悅、爭執不休,請代問國王這到底是何原因造成。”

  接下來碰到的一毒蛇也要持棒捎口信道:“我在每次出洞時均心生歡喜,且出行極易;而每回要返洞時,內心就非常不悅,也很難進去,這到底爲何?”

  一剛成家之媳婦則要持棒向國王探問:“我在父母家中時想自己丈夫,在丈夫家中時又想念父母家,請國王替我決斷此中原因。”

  幾位欲討還公道者終將持棒押至國王面前,他們于鏡面國王腳下頂禮後就端坐近旁。國王問諸人:“你們因何事到我這裏?”衆人便將各自與持棒之糾葛一一向國王傾訴。

  待施主首先禀明情況後,國王問持棒:“你有無向其暫借牦牛?若確實借過,那借過之後送還與否?”持棒對此回答說:“我將牦牛置于他能看到之地域內即轉身離開,不過確未曾向他講明。”國王聽罷就裁決道:“他實已歸還牦牛,只是未說明而已。爲示懲戒,應割下他舌頭;而施主分明已看見牦牛,但卻未將其拴住,爲示公平,應挖去他眼珠。”施主聞言不禁說道:“持棒已搶去我一頭牦牛,若我眼睛再被挖去實在太不合理、不劃算。幹脆就此撒手,讓他討個便宜,活命去吧。”

  所養牝馬被持棒砸死之人又接著對國王說:“大國王,他用石塊將我一匹牝馬打死。”國王便問持棒他打死馬之詳細經過,持棒說:“我正巧堵在路上,他叫嚷千萬勿放過此馬,我只好用石頭向馬砸去,誰知卻將之殺死。”國王聽罷就裁決道:“因馬主人口喊千萬勿放過此馬,故而應將他舌頭割下;而持棒除了撿起石塊外更不知采用別種方式,以致用石塊砸死牝馬,故而應將他手砍斷。”馬主人聞言不禁說道:“我那牝馬已被砸死,若我舌頭再被割掉就太不合算。不如就此撒手,讓他活命去吧。”

  樵夫繼續對國王說:“就因他問我水深不深,結果讓我丟掉一把斧頭。”國王便問持棒具體經過,待持棒敘述完畢,國王裁決道:“不論攜帶任何東西,放于肩上方爲合理合度。你既口含斧子,卻還要張嘴講話,實在應該拔去門牙兩顆;而持棒明明看見河水深度,卻還要明知故問,故而理應將舌頭割去。”樵夫聞言不禁說道:“我已將斧頭丟失,若再被拔去牙齒實在太不合算。也罷,就讓他活命去吧。”

  賣酒女人向國王指斥持棒說:“這人殺死我孩子。”國王便問持棒具體經過,持棒說:“我當時太過勞累,根本不知墊下還有小孩,故而不經觀察就將孩子壓死。”國王聽罷就裁決道:“你這賣酒女人怎能把孩子用衣物包裹置于店中?這豈不大錯特錯!而持棒不加觀察就隨意亂坐,這又是他錯。茲判罰持棒從今往後當這賣酒女人丈夫,二人再共同生育一小孩。”女人聞已不禁說道:“我孩子已被他壓死,再與他結爲夫妻實不應理。不如就此撒手,讓他活命去吧。”

  丈夫被持棒壓死之女人對國王說:“我丈夫正織布時被他壓死。”國王便問持棒是否有此事,持棒說:“當時我被衆人追趕,實在慌不擇路,跳下時根本未注意織布機後面有人,所以才將那人壓死。”國王聽罷就裁決道:“持棒,你從今往後做這女人丈夫。”寡婦聞言不禁說道:“丈夫已被他壓死,我再與他共同生活太不應理。看來只能就此撒手,讓他活命去吧。”

  鏡面國王即以此種方式平息諸人爭論,將持棒從一切困縛中解脫出來。

  當時有兩女人曾爲爭奪一小孩而來到鏡面國王前要求裁斷,兩人均說此小孩爲自己親生骨肉。國王通過觀察後便決斷說:“你二人可拼命拉扯小孩,以能將小孩拽到自己這邊者爲孩子親生母親。”此時非爲小孩真正母親之女人,因無發自內心之悲心就開始用力將孩子拉向自己;真正母親則心疼兒子,怕傷害他而始終不欲用力撕扯。國王即以此種方式將小孩判給其生母。

  又…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