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P14

  ..續本文上一頁而壽命總會被死亡一日日侵奪,萬法說到底盡皆無常。那些不知老、病、死等痛苦會毀壞自己肉身之愚者,他們所迷戀之女人身軀亦無非爲一堆以筋肉相連之骨架而已。對此等骨、肉、筋生貪,癡迷不拔,豈非太過愚癡?有智之人哪個不知貪戀女人身軀有諸多過失!”

  國王聞言連歎“善哉”,贊歎之情溢于言表。而鸨母聽後也立即息滅對自己肉身之執著及貢高我慢之倨傲心態,她自此亦開始趨入寂靜善道。最後衆人都開始遠離放逸,並守持清淨戒律。大尊者善行則又返回原先自己居住之林木豐茂之山岩地區。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帝釋天。當時在一森林中有一苦行仙人,他身邊總是聚攏起衆多野獸、飛禽,它們亦喜歡與他共住,恰似他弟子一般。有一母象當時産下一可愛小象,但小象不久即告走失,它一時找不到母象。苦行者看到後就開始似父親一般愛撫、養育小象,而它也常常以蓮藕、樹葉供奉于苦行者手上,並長時住于仙人所居茅棚邊。無論仙人前往何方,它都將資具馱于自身緊緊跟隨,仙人大小事情幾乎都由它來承擔。

  小象後來又找到母象,于是便又跟著母親前往森林。仙人在做過火供等儀軌正欲吃飯時,這才發現小象已不知蹤影。他未顧及吃飯,踩著小象腳印就追蹤而去。追趕上時,正見小象于母象身邊吮吸乳汁,它見到仙人後立即起身相迎。仙人不覺熱淚盈眶,他撫摸小象頭頂說道:“你喝母乳有何作用?還是飲清淨水爲好,我們最好再回我們所應居住之地。”

  將它又帶回來後,仙人特意爲小象搭建一茅棚,日夜爲它健康、飲食擔心,確實可稱得上關愛異常。此種情況早已被帝釋天以天眼覺知,他深感此位修行人對小象已太過貪執、太過愛護。帝釋天想到:雖然修行人已遠離親友前往森林苦行,但他依然未舍對小象之貪執,這又怎能獲得妙觀察智?我實在應調伏他不應有之執著。

  帝釋天于是便降臨人間,並以幻化力使經常障礙修行人之小象忽染沈疴。眼見小象病情日益嚴重,無絲毫好轉迹象,仙人不由淚流滿面。一邊不解自問“爲什麼”,一邊哭泣不止,邊哭還邊痛陳各種悲傷語句。帝釋天隨即便以苦行者形象來到他面前說道:“大仙人,你將可愛親友盡皆舍棄,來此森林中本爲苦行。既如此,你爲何現在還要爲擔憂小象生死而痛苦、悲傷?這種如大象沐浴般之修行到底有何實際利益?有智者見到你所作所爲都會譏笑不已。因所有衆生都將赴死,如此哀傷了無實義。前輩仙人了知萬法終將毀滅,故而才抛下錢財、親友奔赴森林;你既已住于苦行森林中,奈何又用貪執繩索重又將自身捆縛?這實在不應理!一切有爲法盡爲無常本性,最後皆具毀滅性。若貪執任何衆生,都只會導致作繭自縛、畫地爲牢之結局,因此你實不該與其長期交往並共住。于輪回苦海中如只精進于貪執,只能産生一切痛苦;若不貪執,衆生才會現前解脫。”

  仙人聽罷苦行者諄諄開示,立即對之生起恭敬心並連連贊歎。帝釋天化現之苦行者又繼續說道:“若我們自身六根絕不輕易隨順悅意、舒心之外境,只以正知正念攝受身心,那就能獲一切成就。故而我們理應隨順諸智者前行足迹,怎能滿足于做低劣小人?”

  仙人聞言由衷敬佩,“善哉”贊歎不絕于口。帝釋天此時則顯現出原來身相,並說道:“我實乃帝釋天天王,現以我加持力,願小象即刻恢複健康。”話音才落,小象即恢複如初。

  仙人將小象放回象群,它日漸長大後終成一代象王。象王常以裝滿水之葫蘆及水果供養仙人,仙人則撫摸它頭頂,以饒益心悉心教導。他日常最喜行之事即是安住于自己茅棚中,一心一意苦修禅定。

  旁生說妙法

  久遠之前,有一天鵝王住于無熱惱湖中,名爲護國。護國天鵝王育有兩子,一名崗瓦爲兄長,一名辛傑爲小弟。崗瓦性情粗暴、舉止笨重,經常以拔毛、手撓、摳抓等方式傷害其它天鵝。衆天鵝將崗瓦劣行告知護國天鵝王,天鵝王知曉後不由心想:將來我若將老大扶上王位,它性格如此粗暴,定會逐漸毀壞掉我鵝群,看來還需另謀主張。

  于是它就喚來兄弟倆說道:“你們兄弟各帶五百眷屬飛往江、河、湖、海等處巡視,先回來者即可繼承王位。”崗瓦、辛傑便攜帶各自眷屬飛臨各處。它們先來到鹿野苑梵施國王治下國土,那裏有一梵具湖,深廣浩淼、壯闊莊嚴竟超勝大海。林林總總之花、木嚴飾周圍,種種禽鳥各出和悅雅音。崗瓦一見就不願再離開,它便與眷屬縱情陶醉在這湖光山色之中。辛傑之眷屬亦請求它能帶屬下于此地安居享受,但辛傑卻說:“等我們返回先得到王位,再回來享受也不遲。”

  辛傑隨後便率領衆天鵝飛回無熱惱湖,並搶先繼承王位,然後它又帶五百眷屬飛臨梵具湖。此次它們無有任何負擔,自由愉悅盡度自在時光。

  梵施國王治下民衆多有人目睹過辛傑天鵝王飄逸、秀雅之身影,衆人皆認爲此天鵝實爲整個水域之莊嚴,它之風姿已遠超所有飛禽,故而每日都有成千上萬人爭相圍觀。諸大臣將情況彙報與國王,國王當即就召集捕鳥者,吩咐他們務必以溫和方式抓獲天鵝王,衆人遂用一種不會傷害天鵝王身體之網將它捕獲。當時辛傑無奈說道:“我被衆人精進不懈地逮住,現已落入他們虎口。希你等天鵝速速遠離此地,逃命去吧。”結果除一只天鵝留下來陪伴辛傑外,其它天鵝盡皆紛紛潰逃。

  捕鳥者捕得天鵝王,尚有一只天鵝還緊緊跟隨它,此種景觀衆人鹹歎稀有。人們將天鵝王押至國王那裏時,那只不肯離去之天鵝也同至王宮。國王一見頓感稀奇:“這只天鵝從何而來?”衆人回答說:“大國王,我們並未逮它,是它自己前來。”國王因感罕見難睹故而對之生起信心,他急忙將能引領天鵝跟隨自己之天鵝王送上獅子寶座,而辛傑則以人言爲國王宣說十善法等善說。國王聽後下令道:“從今往後,凡我國土之中,任何人都不得殺害水生動物。”

  當時之辛傑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與此公案相同之大護國天鵝之事迹,在《叁十四本生傳》中有記載。

  又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野獸王,名爲金腹。金腹獸王之身軀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威嚴,甚爲莊嚴、可愛,任何人見之都不免震驚萬分,並百看不厭。獸王自己也知道自身有如是功德,故而它常常擔心會招致獵人等惡人損害。有一烏鴉見它悶悶不樂便問道:“你爲何經常陷入恐懼、擔憂之中?”獸王就坦言說:“許多人都觊觎我身體,因此我才惴惴不安。”烏鴉主動提議說:“我亦懼怕貓頭鷹侵襲,想來我們可互相保護:白天我守衛你之安全,夜晚則需你對我進行保護,你看如何?”獸王馬上接受了它所提建議。

  其後有一雙手被人捆綁于身後之人順水漂來,湍急水流中,那人哭叫道:“何人能拯救我痛苦?若他能解脫我,我願成他仆人、信使。”

  獸王恰巧率領獸群偶至河邊,它馬上就發現了驚恐哀嚎之落水者。當那人淒慘大叫之時,其余野獸全都四散奔逃。而諸菩薩即使身爲惡趣中旁生形象,但其本心則絕非如此。它當時馬上就生出悲心,立即准備跳進河中救人。

  烏鴉因不違諾言,始終于白天緊跟獸王、保護它免受傷害,此時看到它正准備救出落水者,就急忙告誡獸王道:“獸王,務必放棄此人,萬勿草率行事,此人根本不知報恩,純屬忘恩負義之徒。”

  盡管烏鴉如是勸說,但諸聖者只考慮衆生利益,絕不顧及自身得失,因而獸王未聽烏鴉勸阻,直接跳入水中,就如母親待兒那般將此人馱于背上,順利脫離水面。上岸後又以種種方式將捆綁他雙手之繩子松開,不大功夫,那人即緩過勁來。獸王勸他道:“你勿于此停留,應趕快返回。”被救之人雙手合十,跪于獸王腳下頂禮說:“你既救我性命,我願做你仆人、信使。”獸王回絕說:“我何需仆人及信使,只是我皮膚會招惹衆人將我殺害,故而請勿將此事告訴外人。生存于世,我之身軀能令太多人們歡喜且生出貪心,你切記勿向人提及曾見過我,以此報恩已足矣。”那人忙不疊答應後就離開此地,臨告別時還繞轉獸王叁匝,且在它腳下頂禮。

  當時鹿野苑大自在部國王權勢顯赫、財富圓滿,他有一王妃名爲月光姆,素以夢兆准確而著稱,所夢之事後來無不應驗。有次王妃在寶座上安睡,于後半夜時分,她忽夢見一野獸王,通身毛色異常鮮豔,且坐于獅子寶座上爲衆生宣講佛法。王妃心中很是喜悅,她醒來後即刻就將夢境告訴國王。國王對王妃所夢深信不疑,同時也深覺稀有,他想一旁生怎能宣講佛法?王妃則又以悅耳言詞勸說國王,請他無論如何都要將夢中獸王找到。在王妃幾次叁番請求下,國王終于對大臣下令道:“迅速集合起我國所有獵人。”

  待獵人們全部集合後,國王對他們說:“據傳我國境內有毛色鮮豔之野獸王存在,你們務必以溫和方式用安全之網將其捕獲後交與我,絕對不能傷害它一根汗毛。”獵人們各個面呈難色:“大國王,從小到大,我們都以打獵爲生,也去過衆多地方,但從未聽說過有此種獸王,更未曾目睹。若國王知其大致方向,再對我等下命令,我等即可想法抓住它。那時我們定會依教奉行,保證令國王滿意。”

  國王就又對大臣下令道:“你們去鹿野苑廣爲宣布,言在我國境內有一膚色鮮豔、美觀之獸王,若有人見過請速速向國王彙報,我定會賜其大量獎勵,並贈與五座城鎮。”大臣聽令後如是照做。那曾見過獸王並被其搭救者聽到消息後,心想:我是知恩圖報,抑或向國王彙報?

  一般而言,貪欲增長之人可謂無惡不作,這人也不例外。當其貪心猛增時,他又想:如我能得大財富,我即可向往昔怨敵複仇。除貪欲增上外,嗔心之火亦開始焚燒此人心相續。他想:報恩之事暫且放下,先以獸王獲取大批獎勵、報仇雪恨爲快。

  下定決心後,此人即于第二日一早就啓程向王宮進發,還隨身帶有鮮花以爲供養。來到王宮門口,他發現此處彙集有衆多大臣、侍衛。一一通過後,他最終來至國王面前。供上鮮花,他以大恭敬心說道:“大國王,…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