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P15

  ..續本文上一頁在某某地方,有一遍布各種林木、飛禽、野獸之地,分外莊嚴。當地有一金腹野獸王,被成千上萬野獸圍繞,我可向國王指示這只皮毛格外鮮豔之獸王。”

  國王聞言非常高興,他馬上欲率臣民共同前往。這忘恩負義之人就充當帶路者,引領衆人向野獸王住地進發。

  烏鴉爲遵守此前對獸王所作之承諾,白天一直在各處巡察。看到有人進入森林中後,它飛快向獸王報信說:“大獸王,我過去勸告過你勿搭救那落水者,因他不知報恩反而還要趁機害人。果不其然,他現已帶領很多人奔向我們這裏。”聞聽烏鴉所言,其它野獸皆心生恐懼,它們紛紛四處逃竄。獸王此刻心想:我若不保護其它動物,它們今日肯定會被人全部消滅,舍棄衆生遠不如舍棄自己性命爲好。

  如是打定主意,野獸王就親自迎向國王及衆人。此刻,那不顧來世亦毫無悲心之人迎面看到獸王時,立即用兩手向國王指指點點說:“大國王,它正是獸王。”話音剛落,此人雙手立刻掉落于地,因一些猛厲之業無需觀待時間即可成熟。國王頓感稀有,他問那人爲何會如此,斷手者痛苦不堪地呻吟說道:“大國王,何人竊財非算盜,忘恩負義方爲賊。”國王又問他此話何解,那人便將全部經過講與國王。國王聽罷不由義憤填膺,他對不知恩圖報者說:“你這低劣之人該當遭受此種痛苦,爲何你不碎身成一百塊?爲何不天降金剛矛摧毀你醜陋身軀?”

  國王了知獸王不可思議威力功德後就對諸大臣說:“各位智者,我們應對獸王表示最大恭敬。你們均應返回城市,清掃幹淨街衢,將大小城邑全部除塵灑掃,尚應噴灑檀香水,還需設置妙香香爐,並豎立勝幢、飛幡等物。地上亦應以鮮花遍撒,務必將整座城市裝扮成花園一般。”

  如是吩咐後,國王即將獸王帶回並迎請入城,城中成千上萬人都手捧鮮花列隊歡迎。國王以最恭敬之禮儀請獸王坐于莊嚴獅子寶座上,具威望之王妃、太子、大臣及村落民衆團團圍坐于獸王座下,聆聽它爲衆人宣說佛法。

  國王及衆眷屬聞已即開始守持五戒,無邊衆生都因獸王傳法而獲善根。國王終將森林等地賜予衆野獸,並從此將無畏布施施與所有旁生。

  又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五百只水鳥之王。衆水鳥中有一老水鳥常食其它水鳥之蛋及幼雛,盡管行爲如是惡劣,但它經常都僞裝成行動遲緩、單足獨立之苦行者形象。衆多水鳥對此都心生厭煩,它們紛紛集中于水鳥王前請求解決之道。水鳥王知其劣迹昭彰,于是便私下作偈子揭露它惡行。老水鳥恐懼異常,立即皈依水鳥王,水鳥王告訴它說:“何時諸鳥無爭執,彼時即爲快樂時。”老水鳥聞言深感恐懼,于是就飛往別處。自此之後,其余水鳥就開始恒享幸福生活。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一能言鹦鹉,它設法使梵施王皈依佛門;當釋迦牟尼佛示現爲天鵝王、孔雀王時,爲他衆宣說佛法從而利益衆生之事迹,上文已有敘述。如是諸菩薩即便身爲旁生之軀,但依其無比智慧力,依然可成熟衆生善根,令其皆趨入善道。對他(它)們之智慧,我們理應生起恭敬心。

  又久遠之前有一鮮明仙人,當時在其住地有一尼枸盧妙樹,蓊郁枝葉竟遍覆一聞距之地,鮮明仙人即住于此樹下。他以神通欲觀察並計量此樹樹葉總量,于是便花費十二年又七日光陰才最終得到確切數目。釋迦牟尼佛當時也轉生爲一仙人,名爲碧藍仙人。他到鮮明仙人處與之交談時,鮮明問他:“于此整個世間,有無婆羅門能了知眼前尼枸盧大樹之樹葉總量?”碧藍回答道:“我就明了樹葉總數。”鮮明非常驚奇,他試探說:“若你知道,就請報出數目。”結果碧藍根本不看樹葉、樹幹,竟脫口而出樹葉數目,他完全是以自身智慧力方能于一刹那間如實說出(藏文原文中有具體數目,可查閱),且所得數量完全等同于鮮明通過計算而得之結果。

  鮮明對此非常滿意,他由衷贊歎道:“我費盡十二年又七日心機方以神通算出樹葉數量,你卻看都不看一眼就一口報出,此到底是你智慧力所爲,抑或有天尊前來相幫?”

  “這並非依賴天尊傳語,確實是我自己親算。即使虛空有邊際,我亦不會說妄語。”碧藍如是回答。

  當時之鮮明仙人即爲後來之舍利子比丘。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野蠻人王,名爲柘香嘎。當時有一種姓高貴、地位顯赫之婆羅門,名爲蓮精,他有一善妙且富智慧之女兒。野蠻人王有一子名虎耳,本欲迎娶婆羅門女兒爲妻。但婆羅門自恃種姓高貴、又有智慧,故而傲慢不已,根本就不理會野蠻人王之請求,斷不肯輕易將女兒嫁與虎耳。柘香嘎即以智慧及辯才摧毀婆羅門傲慢心態,他憑對吠陀及世間論典之精通徹底製伏婆羅門,使婆羅門在恭敬、贊歎之余,心甘情願將女兒嫁與虎耳。相關細節在《虎耳經》中有廣說。

  以種種身相根除衆生癡暗

  釋迦牟尼佛在很多世轉生過程中,爲尋得不可思議智慧,曾廣行六波羅蜜多。當他爲蓮目婆羅門時,曾供養如來殿堂,以此等供養威力,得以在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如來前廣行種種供養;又爲獲十力智慧而發願。他在諸佛面前精通盡所有、如所有等一切法,並爲他衆宣說。他還在無量如來前承侍、供養,聽聞、受持佛法。

  爲利益無邊根基不同之衆生,釋迦牟尼佛曾示現爲國王、婆羅門、歌舞伎樂者等無數種身相,以種種方便法成熟衆生善根,他利益衆生之行持真可謂數不勝數。其中部分事迹在《廣智經》等經中有廣說,下文即節選自其中。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普嚴國王,他素喜修學大乘佛法,並統領整個四大部洲。當時他想到:我應像古代轉輪王一般如理如法治理國家,若以非法主持國政,當上國王則毫無實義。于是他就向大臣詢問:“古代國王都是如何以合理合法之方式治理國家、利益衆生以致國泰民安?”大臣們回答說:“大國王,我們亦不明此理。不過此地附近有多位仙人,很多都具五神通且精通佛法,不如召集他們以便仔細打探,他們應能爲國王宣講有關古代轉輪王之事迹。”

  國王聞已即依大臣所言以大恭敬心召集諸位出家仙人,在八十萬仙人中,大多都具五神通,並經長期修學後,均對衆生生起大利益之心。國王與眷屬各個心懷極大恭敬,他們特意走出一由旬之地前往迎接仙人,並將他們全部觀想爲本師。後又在他們面前頂禮,並祈請諸仙人能爲衆人開示佛法。

  仙人們滿國王所願,爲其宣說古代轉輪王之種種事迹。除這些仙人外,還有八萬人也前來爲國王及眷屬宣說,國王以恭敬心盡最大可能承侍所有傳法者。衆仙人對國王宣說古代轉輪王之君規教言,此中包含某某轉輪王如何合理治國、如法主持國務及民衆事宜之全部詳細情況。普嚴國王不唯如是聽聞,他亦將從所有傳法者那裏所得教言全都轉化爲實際行動,以轉輪王規矩主持國政,對任何衆生都慈悲爲懷,確實做到以佛法護持國家。他自己尚親自修持四梵住,並令其他衆生亦修持四梵住,且因此而使此等衆生暫時轉生梵天,最終全部逐漸得大菩提果位。

  又釋迦牟尼佛轉生爲金存國王之時,他憑自己所獲宿世通而能回憶起自己以前轉生爲轉輪王時所行種種事迹。當自己爲轉輪王時,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名爲猛威。猛威曾爲自己傳授以不殺生而趨入善趣之道、滅盡煩惱之道,及獲取一切智智之道。聽罷如是教言,自己即開始如理行持,如此修持實爲殊勝無比。金存國王每每在心裏回憶、觀察前世聽聞受持佛法之經曆時,心中總在想:欲獲一切智智之道,首先就應明白輪回之因果關系:業及煩惱是産生輪回之因,而非理作意又爲業及煩惱之因,有種種非理作意及其派生而出之業與煩惱,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方得以顯現。如能斷盡業與煩惱,則可滅盡五蘊,並從而獲取涅槃之果。如是宣說此等道理並使衆人行持,以此善根力,自己也可獲得通達一切學問之智慧。

  于是金存國王便給衆生宣說工巧、醫方等學問;爲遣除衆生痛苦而宣說種種名言法規、積資之法;面對衆生各種痛苦,他尚且將藝術、事業等方面技藝廣爲宣講;再加未來、過去、現在叁世學,聲律學,看相術,觀察學等種種學問盡爲衆生明示。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世證仙人時,了達受者、行者等類別,又通曉善惡之事,學習世間工巧、事業、藝術等學問時也全部精通。他後在觀察所謂工巧等事有無生滅時,終于通達其本性——工巧本性亦屬無緣。不唯工巧,此等一切萬事萬物均如陶師手中陶器一般,盡屬無緣,就連衆生死亡都屬無有。若無我執,衆生何來生死?世證仙人即獲此種等持,並常于等持中安住。安住于等持中後,他就能憶念衆生各個不同之身相,乃至微塵數衆生種種不同身相,他皆能憶念,並且他尚能憶念衆生各自身相形成原因。在他觀察無我執之智慧從何而得時,他發覺除不執著我所有外,再別無他途可通達此種智慧。無明、貪執即形成我執,若我執不生,世間也絕無産生可能。諸智者皆能生成此種智慧,並從而獲不退轉果位。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一舞者之女,名爲衆生勇母,形姝貌端,長于舞蹈技藝。某次當衆人圍觀、欣賞她精湛舞姿時,她則面向觀者說道:“青春易逝如流水……”她即以此等偈頌爲衆人宣講佛法,並因此令許多衆生獲取利樂。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幻化師,能以幻變變現出種種藝術,人皆因此而稱其爲異工。異工于許多衆生前顯示幻化所成藝術品,以此揭示一切萬法如夢如幻之本性,並因此而利益無邊衆生。

  又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乾闼婆普證時,能以琵琶彈奏出各種樂器之聲,令衆人皆心生歡喜。普證後獨自一人來到寂靜地時心想:此等衆生極喜聽聞琵琶聲,但他們均不明了聲音本性乃刹那滅盡。如是如理觀察後,普證已了達聲音雖顯而本性爲空之本質,並從而獲得無生法忍。接下來又將自己所證境界向衆生廣爲宣說,並使其皆獲不退轉果位。

  久遠之前,在一山岩之地有位鐵匠,他育有一相貌姝麗之女兒。鐵匠想:我不能將女兒嫁與種姓高貴、財富圓滿、相好莊嚴之人,…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