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精通一切論典。他當時認爲一切有漏法若不生即必定滅盡,換言之,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根實爲修證根本,能知此理及要訣者定爲智者。正所謂煩惱生業,業生異熟果報,若能摧毀根本,則煩惱不生,亦必能斷盡輪回相續。
當其從定中出定後,他連說叁遍:“斷除輪回根,能獲快樂果。”他之音聲借助風勢傳遍四方,無量衆生聽聞之後,均精進斷除煩惱根本,于無上菩提道中得不退轉果位。
釋迦牟尼佛曾爲普眼仙人,他覺知衆生依各自途徑而持有各自觀點,又因各自見解而行種種事業。衆生爲得快樂而造諸惡業及有漏善業,並因之而墮惡趣或趨善趣;爲入涅槃道,只能以造作無漏善業而得解脫。
當其從定中出定後,即開始將此理向衆生宣說:“從本性而言,不造作諸法即得安樂,也不會産生異熟果。”他廣爲宣講之音聲被風吹向四面八方,無量衆生聽聞後均獲無生法忍,並安住于無上菩提道而不退轉。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國王隨衆時,精于觀察衆生根性之道。他想多有衆生因貪執色法而引生苦惱,並趨入叁惡趣,他們實不知色相確乃不淨之對境,正因不明此理故而貪執不休。對衆生心生悲意後,他便廣爲宣講不淨觀法門,使衆生均從內心生起不淨觀之境界,並了達諸法本體。無量衆生都因此而遠離貪欲,並于死後轉生梵天。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解法仙人,以外道法門而遠離貪欲,且深知貪欲過患。他已了知諸法如鏡像般無實有之本質,並依此而現前五神通,又令無量無邊衆生獲無生法忍。
釋迦牟尼佛還曾轉生爲恩匝雅達仙人,爲一具神變及富有威嚴氣勢之人。在其觀察于自己所了達之法上是否尚有最殊勝之法時,他想到:自己所證者實爲滅法,而任何法若能無滅則最爲殊勝,但只要爲所生法則盡皆毀滅,看來何法無生方堪稱爲無滅。如此一來,這無生法又到底是何模樣?思前想後,他最終明白過來:萬法本體皆爲無生!憑此觀察思索所得,他終獲無生法忍,且令無量衆生皆趨入此道。
當釋迦牟尼佛又轉生爲仙人勝觀行時,以外道修持而遠離貪欲並具神變。他觀察欲界衆生煩惱之因與本體時,終于了達無我之理,且具足五神通,還令不可勝數之衆生皆趨入無生法忍道。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首領之子,名爲檀香。他自己認爲無論執著道或涅槃,任何實執都無法令衆生獲得佛果。因此欲獲真正解脫,必得遠離貪執,此中道理就如過河需用舟,至岸可舍船一樣。獲證圓滿菩提時,絕不可存一絲一毫求解脫、得佛果之心。如已了達萬法本體,則如船筏一般之暫時、不究竟之法均應舍棄。檀香不僅如是思維,更將自己了悟之境界爲他衆多方宣說,以此而利益無量衆生。
不唯生爲檀香時如是行持,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喜世仙人、寂世仙人等仙人時,爲了達世間種種煩惱、過患本質,亦進行過同樣如理之思維,並生起如法道相。此等仙人行迹,諸如自己生起清淨智慧,並令他衆也獲不退轉果位之內容,于《廣智經》中有廣說。
方便度衆不可數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一知吠陀仙人,精通一切論典之詞句、意義,且具神變及威力。他以外道行持而獲離貪境界,並壽長九萬年。中有八萬年都未安眠榻上,真可謂衣不解帶、夜不就寢。他從不貪著昏沈、睡眠,心中整日思維衆生痛苦因何産生。後來他知道除無明外再無別種根源,正因無明而産生輪回。若通達無明本質,也即可謂滅盡輪回。
正當其如理觀察之時,淨居天八萬天人一齊在他面前虛空中現身。衆天人對他如理作意贊歎不已,且同聲念誦叁遍如是偈頌:“獅爲獸中王,豈能有畏懼,智慧如獅心,導師汝似獅。吾等八萬衆,誦偈如獅吼,各個恭敬汝,合掌又頂禮。十方世界刹,無量佛陀尊,顯現汝心前,汝已守此刹。大象及駿馬,難馴又難依,衆中最殊勝,人中勝導師。往昔諸如來,所有衆功德,汝皆已具足,必得佛陀果。”
知吠陀仙人受衆天人禮贊之時,將心安住下來後想到:他們所謂之佛刹何時方能現前?淨居天天人此刻又說道:“好朋友,你以心之顯現力可現前十方世界不可思議諸如來刹土。”聽天人如是講罷,以此善根力加持,他自然躍升至七多羅樹高之虛空,並頓時目睹十方刹土。種種刹土中,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在降生,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邁步,有已出家之佛陀,亦有已成佛者,還有佛陀正轉*輪,尚有入于寂滅、入無余涅槃之佛陀,他並且聽聞如來說法妙音。
然後他告訴淨居天天人道:“往昔輪回邊,無法衡量之,以無明而舍,寂滅菩提道。爲獲菩提果,吾等當發心。”說此頌詞後,他以自身光芒照觸無量衆生,令其皆獲不退轉果位。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善住仙人,具善法等持。他經常都在思索:菩薩以何學問方能究竟善法等持?若能了知一切萬法本體爲空,才算究竟等持,因一切法均遠離所作故。當其從定中出定後,就開始前往各地爲衆生宣說此理,以期衆人都能通達空性之道並因而放下勤作。其後有無量衆生因聞聽他法語而獲無生法忍。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無著識菩薩時,具無性等持,後又獲一切諸法無有本性等持,並于二十四中劫中以諸神變足精進修持。他後又前往無量佛刹,于二十中劫中爲衆生廣宣無性等持法門,令無量衆生皆趨入無生法忍之道。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無障見心仙人,以外道法門而遠離貪欲,並具神通、威嚴。他去寂靜地觀修時總在想:何爲法?何爲障?最後他自己得出結論:一切法均無有,一切障礙均不存在,因萬法本體就爲空性。正如虛空無法障礙虛空一樣,因虛空本身即無實體。得到定解並從定中出定後,他向衆生開示道:“諸位朋友,一切法本體爲空,既如此,我等又能以何法障礙何法?”在其宣說後,諸法本來爲空之音聲便借風勢散播向四方,令無邊衆生均得以聽聞,並皆獲無本體等持,且均生起無生法忍之境界。
當摧敵國王執政時,利樂如來正出世傳法,在其菩薩眷屬中,釋迦牟尼佛彼時轉生爲信力菩薩,一直贊歎大乘功德。有一些不喜、不願住于輪回中之聲聞乘比丘,他們經常說:“前際無邊無涯之輪回有誰願住?”並以此與大乘佛子展開如理如法之辯論。
信力菩薩則對其說道:“諸位長老,不知你們是否具體知曉衆生過去長陷輪回中時所遭受之劇烈、難忍痛苦?”他們紛紛回答說:“不大清楚。”信力接著說道:“正執著于法時有何畏懼?你們對過去之事不願觀察,對未來又妄加觀察。諸位長老,舍棄已逝之事、一心只想未來之事正乃真正可怕之事。你們在進行對過去之所謂觀察時,對未來並未從根本上加以重視,你們均如是思維:過去已永遠過去,無需觀察,亦無可恐怖。諸位長老,我據佛陀本義對此理解爲:過去之事亦需正確觀察,在觀察時,“我做過諸多事”之類念頭根本無法存在。諸位長老,往昔有位仙人名爲紅馬,他欲到達世界邊際後而死去。于是他就以神變腳踏山王,一一飛越崇山峻嶺,怎奈依然半路死去,並未摸著所謂邊際。諸位長老,佛陀從未開示過可依雙腳踏遍邊際,唯以智慧方能觸摸世間邊緣。你們以爲未來痛苦不堪,並爲未來痛苦而擔憂不已。但諸菩薩所要滅盡者乃貪欲邊際,他們絕不會徒勞趕赴世間邊緣,若能滅盡貪欲,哪裏還會有痛苦記憶及關于痛苦之念頭?”
盡管他如是宣說,但依然未能遮止住聲聞乘比丘種種見解,因他們尚不具備信心之力,他們修無上菩提之緣分尚未成熟。佛經中說:“是故諸菩薩爲衆生利益,應精進生起信心力。”
久遠之前有一國王,名爲執實法,對佛法具大信心。但他一直執著一切法實有,一切法均不可改變。釋迦牟尼佛當時轉生爲國王一大臣,名爲法行。法行聰慧,且具觀察力,精通法與非法之區別,經常幫助國王主持國政。他又承侍如來,並修持大乘佛法。
平日裏他就已知國王實執嚴重,爲製止國王偏見,他令工匠做成很多金質器皿,可用以盛儲芝麻、酥油、油餅、食物、飲料、蔬菜……做成後他問國王:“這些器具都可用來盛裝何物?”國王便找來諸位首領令其抉擇,他們便一一向國王推薦道:“此爲盛水之器,此爲裝芝麻之用……”
法行大臣後把用以裝芝麻之器皿改盛酥油,並以之爲國王供齋;而當國王命手下用盛水之器皿裝滿水送來時,手下卻順勢將水舀在另外器皿中端來。國王一看器皿錯用,就對左右說道:“原先曾有規定,爲何現在又錯雜用之?一切規矩都已被你等破壞盡淨,以致秩序全無。所有器皿自此之後都成廢器,這豈不浪費?”
法行大臣就趁機進言道:“無論何種器皿均無裝盛一定物品之不變規矩,同理,一切法亦可發生轉變、轉化,皆具毀滅性,無有一法有所謂決定性,萬法盡皆變化無常、轉變無定,何來永恒實有之法?大國王,你應了知並修持萬法無常、無定及動搖不實。大國王,少年會漸至青年,青年會邁入中年,中年又步入老年,老年又走向死亡,此乃人生歲月之流程。同樣,一切法亦無真實存在。”
國王對其所言深表贊同,並爲真正通達此理而開始精進修行,他隨後終于舍棄並滅盡實有之憶念。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尋生國王,後舍棄王位出家求法。每當根識散亂之時他就想:嗚呼!我舍棄能致散亂之王位而出家修行,若根識再向外驅馳不止,此等修持又有何義?這也太不應理。在自己根識陷入迷亂外境之網時,必須依虛空般等性等持,並以最大精進力超勝散亂心態。不過,諸大菩薩那如虛空般之等性等持又到底是何景象?思慮及此,他又想到:一切法原本就似虛空般平等,而虛空則無有任何障礙。既如此,外境一切法亦無有絲毫阻礙。問題之關鍵乃在于無分別念則定無障礙,分別念若起,衆生即作繭自縛、自我阻礙,無分別念就能當下解脫。爲達此目的,看來我應舍棄一切分別念。
將前因後果一一想明後,他即滅盡一切執著,並終獲如虛空般等性等持及無生法忍。此時,以其發心不可思議之力,他騰身七多羅樹高之地,…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