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需以無相對治;執著于束縛,則需以無常觀令其得解脫;執著于我,又需以無我法破其執;執著于安樂,就應以空性法破除……應如是掌握、通達各種不同之應對措施。
當時正逢摧暗如來出世傳法,商主便令衆人皆祈禱“南無佛”,衆商人于是都念誦叁遍“南無佛”。鯨魚聞聽後緊閉起嘴巴,商人們于是得以脫離險境。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婆羅門勝持,他通過觀察了知一切過患之根源在于煩惱,而一切功德之根本則在于善法。依自己觀察了悟後,他即開始弘揚善法、禁戒惡業,並于其後獲等持境界。他隨即于六十萬劫中不墮惡趣,並利益無量衆生。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光賢仙人時,爲守持禁戒而將頭發梳理成五法髻。他對寒冷及酷暑均不作意,不顧自己身體而精進苦行。光賢不懼怕任何邪魔鬼怪;對他人之婦從不邪淫;亦不飲酒;心也從不散亂;總能護持他人心;自己斷盡妄語胡言,總之具有種種功德。
光賢後獲五神通,並對工巧等世間事業樣樣精通,且對正法、世間、自我、善巧法等無數學問全部通達無礙。他此時則想到:我雖精通此等道理,但從不知這些學問如何滅盡,亦不通達能了知這等學問本性之智慧。于此世間,有哪位沙門、婆羅門可爲我開示所疑?他整日如是苦苦思索。
爲求無上道,光賢又以乞討者之形象去往普行外道處。他們見到這位乞丐後,種姓再低劣者亦紛紛給他布施,但光賢並未接受。不久,他以乞討爲生(但又不接受布施)之名聲便傳遍各地。
此時于大雪山地方,當燃燈佛正處因地菩薩位時,有位普覺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入于辨別一切世間等持之中時,能了知所有衆生心與行爲。當時他即以天眼觀照到光賢正以乞討方式求道之情況,于是他便立即對之生出悲心。他想:光賢尚未有了知理與非理之智。接著便于大勇士伸手之瞬間,普覺就從大雪山來到光賢面前。
光賢向他頂禮後問道:“如何才能擁有知曉衆生心與行爲、通達理與非理之智慧?”普覺回答說:“通過無吝啬之布施及自心專注于禅定,且需以歡喜心布施、攝受智者,廣聞博學、上下尋覓智慧,如此方能獲得殊勝智慧。”
又釋迦牟尼佛還曾轉生爲見滅國王,他看到所有産生法均滅盡之本性後,就對很多衆生宣揚此法門,令其皆趨入正法。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知味過國王時,凡感覺任一法味道均知其過,但就不知從何解脫,于是他便苦苦思索到底有誰能知曉解脫法門。當他邊想邊欲睡眠之時,具叁十二相之如來對他說道:“善哉!唯無爲法方能令人獲得解脫,有爲法定不能使衆生擺脫束縛。”待如來宣說完畢,他已通達菩提正道。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根天婆羅門,以外道修行而離于貪欲,並具五神通及威嚴。他勸請成千上萬衆生以學習通達智慧,並依第一禅而了徹五通。然後他又想到:第一禅亦不離禅味,當然無法擺脫禅味之過;衆生若執著于佛法中所言內外所攝法之感受,同樣過失很大;真正擺脫之道乃在于無味,無味即無過失。如是思慮過後,他開始如理作意,並終獲無生法忍。又將自己所得向衆生宣講,令他們亦同獲無生法忍境界。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譽賢國王時,正值無量光如來出世傳法。如來爲衆人宣說以七菩提支爲主之佛法,國王聞法後即獲無生法忍。目犍連後于釋迦牟尼成佛時曾就此事問過如來:“既如此,爲何還要說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獲無生法忍?”釋迦牟尼佛對此回答說:“目犍連,因衆生根基不同,有關如來獲取無生法忍授記之說法亦有種種。”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天賢國王時,以外道法門而遠離貪欲。當其于寂靜地觀修禅定時,以觀心而知下至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之衆生,皆因各自所作業及煩惱之不同而擁有今世之不同身相,若能滅盡煩惱,則再不會有業産生。他隨即獲有頂等持,並入于受覺滅盡定及心識滅盡定。他認定必有從痛苦中獲解脫之道,並于出定後將此等道理廣泛爲衆生宣說,使其皆獲不退轉菩提果。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一劣種悅意仙人,具足五神通。他經觀察得知:萬法,諸如種姓、姓名等均爲假立妄有,根本不實,因法性無有法與非法之分。十方世間智者皆對無生法不生恐怖,唯凡夫愚氓方對之恐怖不已,萬法本性實無所緣。他將觀察所得爲衆生廣泛宣說,令無量衆生皆趨入無生法之道,並于無上菩提中獲不退轉果位。
白慧如來應世時,壽量長達九千萬年。當時有一國王名爲智相,其太子乃一菩薩,名爲兔句,也即因地時之釋迦牟尼佛。于此刹土中,白慧如來顯現各種稀有神變。兔句太子則于夢中親睹如來之出世,並立即生出無以名狀之歡喜心。第二日,他即召集起所有人衆,勸請衆人道:“如來正等覺白慧如來現正住世,他所宣揚者乃斷除煩惱及恐怖法門,我們均應前往聽聞受持。”言畢即率大衆至如來前頂禮、迎請、供養,而如來則率眷屬歡喜應供,愉快享受衆人所供布匹、飲食等物。大衆皆發願欲獲無上菩提,且各個得如來授記。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妙寶仙人,他特意爲趨入歧途之衆生宣講佛法。爲令其曉悟貪圖種種意樂之過失,他爲衆人宣說滅盡種種意樂之清淨法門,又宣說不可刻意貪執意樂本體之法門,從而令無邊衆生均得以擺脫痛苦。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持地菩薩,具有無量功德,且智慧超凡。他僅發心一次即能積累無量劫之善根;一次發心就能使無數衆生趨入叁乘道。他有次心想:若如來正等覺正降法雲雨如來能親爲自己眷屬授記則實爲善妙。結果當其正如是思維時,如來果依其意願而當下爲不同衆生作不同授記。
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爲持寶菩薩時,一直恭謹承侍勝寂如來,對如來恒時恭順,令世尊非常歡喜。他勤修五神通,不久即獲他心通,並取得與如來大致相同之了知種種意樂界性之智慧,且廣行如來所行之無盡事業。
釋迦牟尼佛還曾轉生爲在家菩薩水天,他于如來美目前請教滅盡種種意樂之法門,並自此之後了知一切外境本性,從此再未産生任何過失。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無垢月菩薩,當時有一如來正等覺普度如來已住世無量劫,並以大乘法而令無量衆生皆獲不退轉果位,且顯示涅槃。彼時有一天月菩薩曾令十世界微塵數之衆生發起菩提心並趨入涅槃,無垢月之善根即爲天月使其成熟。無垢月曾想過:天月菩薩竟能使無量無邊衆生皆發菩提心,並成熟他們善根,以此廣弘如來教法;我亦應緊隨其後,善加效法。立定志願,他即據十方衆生不同之意樂、根基,幻化成天龍夜叉等各種身相,使所有衆生都趨入叁乘道而獲解脫。以此善根,他後來獲取了知種種意樂界性之智慧。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無等力菩薩時,長久承侍如來正等覺藥師王如來。當時他已了知義、法、時、人等四法,並精通一切論典。他後于如來前請教知諸根法門,並終獲如來授記及無生法忍。
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勝天婆羅門時,通過觀察自己如何造作善、惡、無記業而知曉以何業方能廣積善根;同時亦通達若貪心生起,則以上、中、下叁對治法門製止煩惱之術,並因此而于八十劫中不墮邪道。
又釋迦牟尼佛曾示現爲月天國王女兒月天女,極富智慧且心地善良,完全堪行國王之事業,並最終登上王位。月天當時問女兒:“以何因緣方能獲得知諸根智與集智?”月天女則回答說:“必以恭敬承侍沙門、婆羅門、具清淨戒律之廣聞多識者方能獲得,並可依之修學。”國王自此後即開始廣行上供下施,並獲不退轉信心。
釋迦牟尼佛又曾爲普生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在一園林中苦行時心想:以何種方式才能滅盡諸根,並再不生起?後來他想到只有依聖智方可滅盡諸根,不過通過何種智慧才能了知諸根已滅盡不生?就如頭被砍掉後不可能再生,同理,通曉根源方能保證斬草除根、滅盡不生。既如此,又以何種方法直抵究竟?
爲獲此智,他就向瑣事微少之沙門、婆羅門多方探問,但一直未得滿意答案。此時他下定決心,必以自己智力了知此道,爲此可舍棄常人難舍之頭目等一切身、物。曆經千辛萬苦後,他終于知道只有通過聖者之道才可獲此智慧。爲令他人亦明白此理、生出此等智慧,他舍棄大象、駿馬、馬車等種種凡夫絕難割舍之物以積累無量善根。若其所造善根可以色相衡量,則此色相以恒河沙數之世界都無法包容。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淨慧仙人,每當生起煩惱時即以不淨觀對治,結果當下即可舍離煩惱。不久後,他即不再生出煩惱,恒時處于清淨狀態中。衆多天人亦趨入其道,他又將自己所了知之理爲他衆廣泛宣說,使很多人死後皆轉生梵天。
釋迦牟尼佛成爲道施仙人時,舍棄故土前往寂靜地出家修行。當時他于一大樹下如是思維:此樹不久即會倒下,同樣,所積資財亦會滅盡。高際必墮,處高而不下墮之法不知是否存世?他最終得出定解:高而不墮之法無處可覓。不過若不位于高處,又從何墮起?如傲慢自驕當會高擡自己;一旦滅盡貢高我慢,自以爲高亦了不可得,故而我與衆生皆應力斷狂傲自矜。思慮成熟後,他即爲衆人宣說佛法,以大悲心令他衆皆趨入十善道,並于死後均得以轉生梵天。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善導仙人,以外道法門而離于貪欲,並具五神通。當其觀察衆生之所以各不相同時發現,煩惱生業,業又成熟果報,一切歸根結底全因有我執而環環相生。他于是當下即獲取無生法忍,並令無量無邊衆生亦趨入自己所證之道。
當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善住滅仙人時,他常常如是思維:衆生皆因不懂諸法無自性而招致痛苦,故而他隨後就千方百計令衆生趨入無我道。
又釋迦牟尼佛轉生爲持地國王時,眼見衆生受苦之根源盡在造作惡業,爲令衆生能不再貪執自己身體,他就爲其廣宣不淨觀法門,使無法計數之衆生都因之而趨入不退轉之菩提道。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心力強菩薩時,曾特意前往甘露滴王如來前聞法,並獲諸法無生無滅法忍,且蒙如來贊許。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勇勢仙人,心無絲毫畏懼…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