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人曾爲一些布匹而爭執得不可開交,等他們來到國王面前時,國王還是令二人互相爭搶布匹。此布真正主人自然不舍得將布白白毀壞,于是便不欲與對手爭搶,國王就以此種方式發現布匹所屬主人。
此次又以智慧一一解決完持棒與諸人爭執後,國王還聽持棒說路上尚有衆多人與動物都有需國王解答之疑惑,國王便讓持棒一一訴說。待他敘述完毒蛇所捎口信後,國王讓他回複毒蛇道:“你居于洞中時不生嗔恨亦不飲食,故而心生安樂;至洞外吃過太多食物,又對飛禽等動物生起嗔恨心,因此身軀才會變得粗大,返回洞中時當然內心煩惱。希望你今後在外面飲食要適度,更勿對其它衆生生起嗔恨心,如此行事才會保證日後遠離痛苦、感受快樂。”
聽完持棒所敘新嫁娘之困惑,國王令持棒對她捎口信道:“因你父母家有你新朋友,所以你在夫家時想回娘家,以慰思念新友之苦;真回到娘家時又對朋友生起厭煩心,故而又欲回到丈夫家。希望你能舍棄兩地中之一處地方,只在一地認真生活,如此即不會再受損害與痛苦。”
國王又讓持棒對烏鴉回複說:“你聲音好聽是因樹下有黃金,聲音不動聽則因樹下無黃金。”
對鳥鴉之回複則爲:“你所在城邊(藏文原意不明,請叁思)有一枯樹,樹下埋有寶藏,若將之送與別人則會得到安樂。”
國王讓持棒轉送與野獸之口信爲:“你所喜歡之綠油油草地上,從樹上能滴落蜂蜜,所沾染之草地皆因此而充滿甜蜜氣息。但等你日後再欲享受時,這些蜜蜂未必還會存在于世。所以希望你勿要貪執美味,否則定會遭受非理痛苦。”
國王對羊角鳥之疑惑解答道:“你能發羊角鳥音聲之地無寶藏,能出其它鳥類鳴音之處則有寶藏。你應把寶藏送與他人,否則感受不合理痛苦太不應理。你最好能離開那裏,前往別處生存。”
對蛇與吐寶鼠則決疑說:“你們轉生爲人時曾爲兩兄弟,一人言應均分家財,另一人以吝啬心作祟而不願均分。非常貪執之人現在轉生爲蛇,貪戀財物者則成吐寶鼠。所以你們倆每當擁有財富時,最好能將之供養沙門、婆羅門,如是才能令二位心得安樂。”
國王最後又對持棒叮咛道:“你自己犯下太多過錯,但我願將你釋放。若你想擺脫貧窮痛苦,將樹下金銀珍寶取走即可。”
持棒返回途中,將國王回話依次傳與相關衆生,他們各個聽聞受持。蛇與吐寶鼠及烏鴉向他指示寶藏,他在樹下發現後便將珍寶取出帶走,並因此而得以組建幸福家庭。自此之後,持棒婆羅門永離貧困,一生盡享富裕幸福生活。
對國王如此做法與答語,衆多大臣都贊歎他無與倫比之智慧與無礙辯才。國王于真實四門又建造布施之屋以廣作布施,十二年中在饑寒衆生前行廣大飲食布施。釋迦牟尼佛如是轉生爲鏡面國王時,即以其智慧、布施饒益無邊無際衆生。
大藥妙智解疑難
久遠之前,勝身之地有一國王名爲能生,在其治下,百姓財富圓滿,安享快樂。國王美麗王妃懷孕後,因每日飲食豐富,待其産下一子後,衆人便名之曰飲食。飲食後來學習文字等學問,並全部圓滿、究竟。他本人又勇敢無畏,做起事來無所顧忌,因而在其勇敢性格中又多少略帶粗蠻之習。王妃對此子非常滿意,故而依恃其子,自己竟愈發驕橫起來。她最後連國王都敢違抗,經常不聽從國王吩咐。大臣們則商議說國王應再娶一王妃,于是他們便到利紅國王那裏向其討要女兒,准備娶來做新王妃。
利紅國王則對他們要求說:“若我女兒將來生下太子,必須讓此子當上國王。只有答應這項條件,我才肯將女兒嫁與你們國王。”大臣們不加詳細討論就答應下來。待能生娶來利紅國王女兒後,此女對國王非常喜歡,她常提醒國王道:“若我生下太子,你一定要立他爲王。”
國王聞言心下暗想:我已有太子飲食,可愛、相貌莊嚴、爲人勇武。有他當太子,又怎能讓其他王子繼承王位!國王不免猶豫躊躇起來,他並未當下答應新王妃要求。大臣們慫恿說:“我們已在利紅國王面前許下諾言,更何況新王妃能否生下太子還難以預料,國王不如先答應她爲好。”
能生聽從諸臣子建議,就在王妃面前承諾可將她所生王子立爲太子。結果利紅國王女兒不久即懷孕,九月過後就生下一相貌端嚴太子,衆人爲其起名爲喜愛國政。利紅國王得到消息後立即派人傳語道:“如果能生不立我外孫爲太子,不讓其繼承王位,我即刻便揮軍直搗貴國,與你們一決上下。”
大臣們趕緊要求國王認定喜愛國政爲王位繼承人,並不斷造聲勢言欲立利紅國王外孫爲太子,且要殺死飲食。能生阻止他們說:“不合正法之語請勿再言!我曆來只聽聞過兒子弑父事件,從未想過父親會殺死兒子,這絕不可能。”大臣們又接著提建議:“你若不願殺死飲食,那就幹脆將他手腳砍斷。”國王駁斥說:“砍斷手腳與殺死又有何區別?”此時有大臣則提議道:“國王如不願如此行事,不如幹脆將飲食驅逐出境。”國王還是不同意:“他又沒犯罪,爲何要被趕走?”大臣們胡亂“授記”說:“不久之將來,他就會違法。不管怎樣,國王都應把王位賜予喜愛國政。”
後在一吉祥之日,能生國王終將王位賜予利紅國王外孫。飲食童子聽到消息後,心下明白父王已將自己舍棄,還要呆在這裏,生命難免會有不虞之危。他連忙將事情近況告知自己母親,並言自己欲往阿藍國王治下國家,希望母親能夠開許。母親抱住兒子脖頸痛苦說道:“你一直在王宮安享快樂生活,現在卻要跋山涉水、越過森林荒原到處漂泊,你如何能承受此種生活折磨?”
飲食答話道:“世上有誰能永享快樂?又有誰會永遠受苦?未曾感受過痛苦之人有多少?得到快樂後就一直享受下去的又有幾人?”飲食將這方面道理向母親訴說一番,在對她做過種種安慰後即孤身一人前往阿藍之地。
阿藍國王手下一重要辦事人員當時剛好在外面看到飲食,他深感此人相貌莊嚴、身板結實、上身寬大、極具大士相,他不禁納悶:此人到底是誰?在向飲食詢問後,飲食便將自己遭遇講與他聽。這人立即把飲食帶至阿藍國王處,並將情況彙報與國王。國王仔細看過飲食後心生歡喜,與他進行了長時交談,並最終將女兒及領地交給飲食。
飲食與國王女兒在一起盡享快樂生活,後來二人生下一具相之子:上身如獅相。衆人據其父名而稱之爲多飲食。
多飲食長大後學習文字,當其時,其父飲食已過世。阿藍國王女兒內心非常痛苦,阿藍國王則想:衆女人大多都會貪執其他男子,還是將此寡婦交與其他人爲好。想到這,國王便將女兒及多飲食一並交與手下一大臣,女兒自此之後又與這位大臣共享美好生活。
一次,大臣家門口有只雞突然啼鳴,剛好一婆羅門看相者路經此處。婆羅門聽到雞鳴後便說:“不論何人,吃過此雞肉後必當國王。”大臣聽到他所說話語後就問明婆羅門原委,然後立即將雞殺死並交給妻子說:“你快將雞肉煮好,我去國王那裏辦完事後就回來。”
在他去王宮辦事之時,多飲食正巧因饑餓而從學校趕回家覓食。當時母親並不在家,他在自己找食物時恰好發現罐中所煮雞肉。雞肉湯正在沸煮,雞頭沖上,多飲食看到後便自行將雞頭割下食用。母親回來後不見雞頭便向多飲食詢問,多飲食承認是自己所食。母親又爲他找出些吃食,然後又讓他返校讀書。
大臣辦公回來後也發現雞頭“失蹤”,他向妻子詢問原因,妻子回答說是孩子吃下。大臣吃完剩余雞肉後心中思量:要當國王是要吃掉全部雞肉,還是部分雞肉?他于是又找到婆羅門打探,婆羅門說道:“誰吃雞頭誰就能當國王,若吃下食雞頭之人的頭顱也可成王。”大臣聽後暗下主張:我應把多飲食殺死並吃掉他頭顱,但此事若想瞞過他母親恐難成辦。
爲試探妻子心態,他便以溫和語氣說道:“賢妻,你以爲丈夫當國王好,還是兒子當國王好?”女人此時從側面已了知丈夫心意,她心中暗想:我若說兒子當國王好,他肯定會攻擊我,想來我應以方便法應對。于是她就對大臣說:“丈夫能當上國王實爲最善妙之事。”明白丈夫會因兒子吃掉雞頭而將其殺害後,她就悄悄對多飲食說:“孩子,你因吃雞頭已惹下大禍,現在情況非常糟糕,一切已無法逆轉,你盡快逃往別處,最好到你祖父那裏暫避一時。”
多飲食遵從母命開始向勝身國進發,趕到那裏後已是又累又饑,他便在某園林中一樹下,以衣爲墊沈沈睡去。此時喜愛國政國王恰好因病離世,國王傳承自此不幸中斷。在未找到合適、正宗繼承人之前,衆大臣一直未將國王屍體運出王宮,他們協商說應立福報大者爲王。
等他們看到安睡于樹下之多飲食後,立即認定此相好莊嚴之孩童必能不負衆望:因他上身竟與獅子相無有二致;且日正中午時,日影並未轉移。看到如此景象後,衆人對國王人選已心知肚明。他們急忙將他喚醒,誰料多飲食起來後竟不滿問道:“喚我醒來有何貴幹?”大臣們回答說:“是爲推舉你當國王。”小小孩童卻責問道:“若是國王,你們能如此將其搖醒?”“若不能這樣行事,我們又該如何是好?”諸大臣不解問道。多飲食從容不迫回答說:“應以妙音輕歌及擊钹之聲喚國王離于睡眠。”
衆人聞言皆暗自贊歎此童子天賦高貴種姓,大家不免好奇問道:“你乃誰之兒子?”多飲食就以獅子般神態訴說起自己種姓:“勝身國中能生國王有一子名爲飲食,飲食又育一子名爲多飲食,我即是那多飲食。”大臣們聽罷會心而笑,他們欣慰說道:“我們已找到屬于自己國家、國王嫡親血脈之真正童子。”
消息傳開,有成千上萬人都趕來爭相圍觀,衆人載歌載舞、彈撥樂器、誦念吉祥頌詞,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將多飲食迎請入城,並爲他行加冕儀式。因他將面臨種姓斷絕之王脈再度延續,故而衆人便將能生國王名字賦予他,再不叫他多飲食,而是自此之後喚作能生國王。
但當能生王欲執掌國政大權時,大臣們卻以他年齡小爲由處處輕毀,使他根本不能握有實權。當能生…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九 智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