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完,國王即自行回宮,又與王妃呆在一起。夜晚降臨後,國王依舊開始沈迷于歌舞、美酒等放逸行中。
另有些大臣對查見智慧及福德心生妒意,他們便向國王進讒言道:“查見欲與勝身國王裏應外合、推翻王位,你應在各方面小心提防。”愚笨國王嘎西嘎根本不經觀察,自此之後便對查見心生不滿。查見了知國王心態後不覺悲哀想到:人們並不看重說真實語之衆生,這世間膚淺之人就如毒蛇一般。我本無任何過失,但他們偏偏就要離間,以致國王對我不滿。居住、生存于這種衆生中有何利益?我實在應前往遠離一切過患之寂靜地,此等寂靜地方適宜于修持善法。
查見心意已決,于是便將家財、親友統統如雜草般抛棄,自己前往寂靜地精進苦行,並終獲四禅五通。
國王後來駕著馬車並攜帶兵器、率領軍隊,奔赴森林中打獵,且一路馳驅進入尊者苦行森林中。查見此時已知曉國王就在林中活動,他心想:我應將這喜造惡業之國王從惡性道中解救出來,並使其趨入善道。念訖,尊者便于刹那間幻化成勝身國王,擁有四種軍隊。軍士各個握有堅利兵器,且時時擂鼓助威、吹響嘹亮海螺,軍威氣勢可謂撼天動地、力拔山嶽。
當四種軍隊威風凜凜出現在嘎西嘎國王面前時,國王立刻驚恐萬分,他不禁恐懼想到:我現在該皈依誰好?久聞大尊者查見居住于此森林中,憑其苦行功德一定會保護我。想及此,他連忙命令駕車者速將馬車駛往查見所居之地。衆人依其吩咐如是照做,等見到查見後,立即就被他以善言款語好生安慰,查見邊招呼邊將國王迎進茅棚、安置于坐墊上。
這時軍隊已消失不見,國王向查見納悶問道:“剛才氣勢洶洶之大軍現在何方?”查見對國王道出實情:“我是爲調伏國王才以神變力幻化出四種軍隊,其實這裏根本就無勝身國王及其大軍。”尊者接下來又循循善誘說:“世間不僅有怨敵造成之恐怖,就連得到王位亦能産生諸如安樂稀少、引生墮落地獄等衆多過患。若將王位一直保留下去,將來必墮惡趣。爲斷除惡趣之因,國王理應前往寂靜地出家求法。”
查見緊接著又爲國王宣示了貪著世間妙欲之過患、遠離世間法之功德。國王對其神變力生起大信心,對其宣說佛法生起歡喜心,于是就將自己隨身衣物、飾品全部交與駕車者並令其返回,自己則于尊者前出家。查見爲他傳授教言,他自己亦嚴護根門、戒律,並于苦行修持後逐漸獲取禅定境界,享受寂滅安樂。
駕車之人及余衆返回城中後,王宮中人皆心生悲傷,他們紛紛打探國王去處,衆人回複說已在查見處出家。王妃等眷屬聞已不覺失聲痛哭,衆大臣想方設法才使其從憂傷中自拔出來,並立大太子當上國王。
若具足禅定境界即可獲取神變,以神變即能令衆生歡喜,再以佛法則可利益衆生。故而對聖者禅定功德,我們理應生信、恭敬。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森林中一精通一切論典、攝受衆多弟子之苦行者,他恒喜在樹葉叢中坐禅。當時森林附近滴雨未降,樹幹葉枯,衆多苦行者均感身體乏力、難以支撐。正當大家商量欲前往城市中時,苦行尊者便及時向衆人宣說進入城市中之種種過患,並安撫諸人道:“你們均可暫時從我這裏取走食物,以後亦可常至我處取食,但切記勿輕易離開我們苦行的森林。”
等衆人將苦行尊者所有食物分光享盡之後,大家就集中于尊者身邊。而他則手拿土製缽盂,依神變力當下飛往北俱盧洲,並將此地甘露般美食通過化緣得于手中。他將化緣所得拿回來後分與諸位苦行者,他們各個歡喜享用,並立即複元身力。
尊者即如此爲苦行者日日提供飲食,他並且發願道:“以我未被世間分別念染汙之谛實力,願天王降下雨水。”結果剛剛言畢,瓢潑大雨頃刻便從天而降。莊稼谷物開始滋長,樹木也開始發芽吐綠,衆人則盡皆歡喜滿足。待尊者爲他們宣講佛法後,衆人都遠離惡道趨入正途。他們對尊者感恩說道:“你首先對我們行財布施,後又以法布施救度我們,將來必能引領我們獲取佛果。”如是贊歎後,衆人又開始各自坐禅。
久遠之前于梵施國王執政時,在鹿野苑森林中,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五百苦行仙人中之尊者。以其慈悲力感召,所有林中苦行之衆均能和睦相處、互不損害。中有一位苦行者因風濕病而身體欠佳,大尊者以天眼觀照,知其乃因貪執王位而致心有疾患,非身病也。病者向尊者詢問得病緣由,尊者回答說:“于此苦行森林中,以樹根、樹葉恐難治愈你所患病,看來必以畜生肉湯方可治你頑疾。”
尊者隨即便以幻化神變變現出一動物,並要求病者將其殺死,且雲:“殺了它,你即可喝湯矣。”病人則說道:“大上師,我如此行事必定會與佛法相違,苦行人怎能殺害衆生?”
尊者即反唇相譏道:“設若盡管你爲顧惜自己生命,但以悲心仍連一衆生都不肯殺死;如果成爲國王,必定要殺害衆多衆生,就連無辜野獸亦會被兵器砍殺,這難道不更與佛法相違?那時你所謂慈心悲意又向何處尋覓?王位實乃一切病苦之因,千萬勿貪執于此。”尊者接著又向其宣說了心被染汙後會再叁墮入惡趣、感受痛苦之教言。
病者慚愧說道:“大上師確實已將我內心洞悉無遺。”他于是邊贊歎尊者相救之功德,邊摧毀自己惡心,最後又向尊者詢問道:“我在苦行時總是將心執著于女人,以致心常常因女人而散亂,如此貪欲如何對治?”
尊者又對他開示道:“你應了知:女人之眼、手、腳、臉面等都爲暫時美麗而已,待到年華逝去後就會變得醜陋無比,且肮髒汙穢,完全是恐怖本性。若不明此道理,必將感受無邊無際之痛苦。”尊者又繼續向他開示了有關這方面之佛法道理。
苦行者聽聞後即前往其他靜地,並按上師教言精進修持,且終獲四禅五通。等他得到四禅五通果位後,此人又回到上師所居寂靜森林,並對上師贊歎不已,還以報恩之詞句對尊者大加贊賞。
久遠之前,梵施國王手下有一大臣名爲奪施,奪施有兩子,一爲奪子,一爲奪頂。兩人到森林中苦行後獲得五神通,經常都以神變飛行空中,並因此而受到國王及衆人恭敬、供養。
國王後來有次前往別處,公主則接替父王繼續對兩兄弟供養承侍。公主在此過程中對奪頂生起貪心,隨即便以種種方式引誘他,最後又與他做下不淨行,結果終使奪頂神變力完全失毀。
奪子在林中了知此種情況後,就又將奪頂帶回森林,令其繼續苦行精進,奪頂後再次獲得四禅五通。
當時之奪子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當時之奪頂即爲後來之那巴朗欽比丘。此比丘出家後,妻子又引誘他還俗,釋迦牟尼佛則又將之帶回比丘僧團,令其重新出家。那巴朗欽比丘最後終得阿羅漢果位。
無量劫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普救國王,擁有八萬四千王妃,每位妃子都與天女一般美麗、善妙。衆王妃待國王就如母親般疼愛,對他又恭敬又喜歡。普救國王在能盡享各種世間妙欲時,就已憑修持獲得從一禅至四禅之間的禅定,且一一修持圓滿。
當他從第四禅中出定後,眼見衆生因強烈貪執世間五種妙欲,以致廣造惡業後紛紛轉入叁惡趣;有人雖轉生人、天二趣,但需感受壽命短暫等痛苦;其他衆生壽命有長有短;種姓有高有低;有威嚴亦有不威嚴衆生;財産有貧窮與富裕之分;聰慧程度有智愚之別;有隨順世間,亦有違逆世間衆生……普救國王以禅定了知衆生各種不同狀態後便想到:衆生實不應踏上不公平之世間道,我一定要將此等衆生引入平等、清淨之佛法聖道。
他邊思慮邊生出悲心,自此之後便常常前往大小城邑,以五神通力令衆生斷除十惡、行持十善,並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且使無量衆生皆趨入不退轉果位。
國王去世後轉生梵天天界,當整個世間趨入滅劫中時,他又從梵天轉生光明天界,並使彼處成千上萬無數衆生皆趨入不退轉果位,且都獲得無生無法之境界。他從梵天轉生光明天界後,爲度衆生又再次返回梵天,並偶爾降臨人間。若佛陀未出世,他即以所具五通救度衆生;若世尊已出世並傳法,他即于佛前承侍、供養,並以此善根了知如來入滅盡定或住靜處等情況。
又久遠之前,當寂住如來出世時,世尊壽量長達七千萬年。釋迦牟尼佛那時轉生爲一尊者,名爲恭敬寂住,並獲現見諸法寂止、大悲周遍集智禅定。他以方便法不住寂滅,依勝觀顯示神變,幻化出一千尊身體,對散亂衆生施以布施,令其守持清淨戒律,皆得以蒙佛法陽光沐浴。無量無邊衆生在他教導下獲法忍境界,尊者讓他們修持大悲禅定、一切智智之法門,使衆人趨入六波羅蜜多,並最終在各自刹土中示現成佛,又去度化無數衆生。
佛陀後來說過:“是故我修禅定已圓滿六波羅蜜多。”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喜世國王,在舍棄王位後前去森林中苦修禅定,對此他自己內心異常歡喜雀躍。喜世不久即了知以前入禅定之人均已獲集智禅定,他就以世間飲食令坐禅者皆生歡喜心。
無量劫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仙人,名爲無著吉祥,雖未曾生起過任何禅定功德,但已了知其爲寂滅法。他以不畏世間心、不住寂滅心離世,于九十六劫中不入胎,專以幻化身存世。
又無量劫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賢目,了知叁界衆生受自地障礙束縛,並深覺其可悲可歎。看到衆生無論居于何處,都必受程度不同之損害且又無依無怙時,他就想:我不應安住于寂滅,若無相也即無動搖,我應給衆人宣說以諸法無相之禅定而獲大悲之法門。于是他在自己精通後又爲別人宣說,使無量無邊衆生獲無著智慧,從而趨入無余涅槃。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衆生
無量時日之前,賜慰如來出世並爲衆生宣講佛法,令衆生得以擺脫老、病、畏懼之苦。他對貪欲熾盛衆生宣說不貪法;對嗔心強烈衆生宣說無嗔法;對愚癡衆生宣說智慧法;對貪執禅定、滅盡處、次第等持衆生宣說無貪法,並及心解脫及極爲解脫法等如是八種解脫法門。釋迦牟尼佛那時轉生爲摧敵國王,通令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之人,包括成千上萬衆生、大小六…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八 禅定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