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作了很多惡業馬上就要墮落惡道了,這時能夠聞到淨土法門就拼命地去念,非常猛烈,能滅很多罪業,那我們平時至誠心念佛能不能滅除罪業呢?蕅益大師用了一個比喻回答,就好像太陽一出現黑暗就再見,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在無明驅使之下造作惡業,牽引我們在六道輪回一直在黑暗之中,今天我們能夠一心念佛,具足信願去稱念這句佛號,那一切罪業悉皆消滅,這都是祖師大德講的,就是看我們能不能具足信願去稱念這句佛號。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甯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這段是破除散心稱名除罪疑。有人問,至心念佛能夠除無量無邊的罪業,那我們現在口念彌陀心散亂,散亂心念佛,能不能消除罪業呢?前面我們講到了,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法藏比丘因地大願大行積功累德所成就的,我們現在稱這句名號,就能將佛的功德轉化爲自己的功德,所以不管散心定心去念這句佛號,都能滅無量罪業,得無量功德。但是大家要知道,念佛的根本目的是要求生極樂世界,散心念佛就不一定能夠往生了,爲什麼?“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平時散心念佛,力量非常薄弱,很難消無始劫以來成就的罪業,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迷惑造業,生活在黑暗之中,那罪業無邊了。如果現在能至誠念這句佛號,就能夠滅無量罪,平時功夫強烈臨終就有把握,平時散亂,臨終肯定是隨順自己的罪業而去。
【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這段是引用經典來證明。“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出自《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如果有體有相,那是盡虛空遍法界也裝不了。現在如果有人一天念十萬佛號,持續念一百年,每一念滅八十億生死重罪,大師用了一個比喻,所滅的罪業如爪上土,未滅的罪業如十方一切諸佛刹土。從這裏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忏除罪業清淨,依靠自己的力量了生脫死,非常艱難,唯一的途徑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執持,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出離六道最殊勝的途徑。
【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複叁軍能製耳。】
我們只有平時信願具足稱念這句名號,念至一心不亂的程度,“不亂”就是不爲一切境界所轉。所以能否往生你可以自己去衡量一下,別人來罵你了,你動不動嗔心,別人來贊歎了,你起不起歡喜心,不管嗔心也好歡喜心也好,這都是煩惱。如果你動了心,那我告訴你,從目前來看你不能往生,如果你能夠如如不動,往生有把握。蕅益大師打了個比方,“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複叁軍能製耳。”好比一個勇猛強健的勇士,被叁軍所圍繞,能夠沖破重圍。“叁軍”就是比喻叁種煩惱,你如果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就不會爲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所亂,任何境界拿你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一心”就是我們現在發心。特別我們現在舉行精進佛七,不是在這兒念著玩,要克期取證啊。平時老菩薩在這兒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達到一心,達到了一心就不會爲種種的煩惱所擾了。
【然稱名便爲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衆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爲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這裏是喻證。散亂心執持這句名號雖然不能往生,但是在阿賴耶識裏面已經種下了金剛種子,不會毀壞。下面蕅益大師舉了一個老人得度出家的例子,我們在前面講過了。
【伏願缁素智愚。于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爲難而辄生退诿。勿視爲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爲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爲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師真的是苦口婆心到極點了。“伏願”顯現出大師的心情,跪在地上乞求四衆弟子。“缁素”,“缁”指出家人,在印度出家人著染色衣,“素”指在家居士,著白衣,所以稱在家居士爲“白衣”。“智愚”,智是世智辯聰,愚就是目不識丁的人。大師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遇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的法門,底下用了四個“勿”,大家仔細看。“勿視爲難而辄生退诿。”不要覺得極樂世界離我們很遠,生起退诿之心。“勿視爲易而漫不策勤。”也不要覺得很簡單,就是念這句佛號嘛,不能策勵精勤去修學。“勿視爲淺而妄致藐輕。”很多人存在這個問題,覺得這個法門很簡單,就念一句佛,應該是阿公阿婆所修的,我等“智慧之人”應該聽教參禅,不需要去念佛。這是沒有明白淨土深意,如果明白淨土深意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就不會覺得淨土法門很簡單而輕視之了。“勿視爲深而弗敢承任。”講要解的時候我就擔心,以前念佛念的很簡單,覺得就是念一句佛號,現在聽師父講要解覺得很深了,佛的境界了,有些人聽了以後要達到這麼高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時不敢去修學了,這也不對了。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就是前面所講的,所念之佛號不可思議,法藏比丘因地大願大行積功累德成就的,這句佛號代表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依正莊嚴,所以這句佛號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心性也是不可思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能念的心跟佛是一樣的,也具恒沙功德,所以能念之心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只要肯念這句佛號,當然了是要一心稱念,每一聲當中皆具無量無邊的功德,持無量聲,聲聲皆具無量功德。所以古德講,這段文字裏含有叁要。所念之佛是境要,佛號爲心性所緣之境;能念的心是心要,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法門要。這個“要”就是“妙”的意思,不可思議。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抓住修學的綱領,依照這個修行,現在肯下功夫,信願具足,必定能夠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胸有成竹,決定自在。
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