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淨土法門,唯信爲本
信是深植心地的根,是生命體的動力機製。信亦是吾人生存的基礎,是修行世出世間法的先決前提。信之內涵與力用,深廣浩博,茲略標有四:
1、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寶山。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所宜;衆生隨緣信受奉行,皆蒙解脫。于中能否契入佛法,獲益的有無與淺深,皆取決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爲先。五根中以信根爲本元,肇起精進、念、定、慧四根。大乘圓教五十五個修證階位,亦以十信爲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華嚴經》中,文殊師利等十大菩薩表信門,以信爲首,具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階位。于生死海中創發信心,最爲妙吉祥(文殊又稱妙吉祥)。《華嚴經》極贊信心功德:“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爲法藏第一財,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赅果海,果徹信源。信心如師子頻申製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見濁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煩惱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門。
2、淨宗起信,難中之難
與通途佛法相比,淨宗念佛法門更爲重信,亦更難起信。《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稱贊釋迦本師不可思議功德,能爲二項甚難希有之事:一是于娑婆五濁惡世得菩提佛果,二是爲娑婆衆生演說淨宗難信之法。難中之難,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蓮池大師曾以譬喻比況這二項難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複乘破舟,複遇逆風,複沖巨浪,複值羅刹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並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刹等,比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3]。”于此五濁惡世,勇猛精進得成佛果,此屬難事;複于此濁染世間,宣說念佛法門,俾令一切衆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謂難中之難。《無量壽經》亦雲:“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淨宗難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輩凡夫難于窺測佛菩薩不可思議悲智善巧。淨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質。阿彌陀佛因地徹證真空理體,以無盡大悲稱性發起四十八願,由願導行,無央數劫,住真實慧(空慧),積功累德,圓成大願,自致成佛。是故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與無量壽名號是由真空藉助願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義谛妙境界相。蕅益大師贊雲:“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4]意謂:舉實相(無量光壽)之全體作西方淨土的依報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說的釋尊與所說的淨土法門、能度的阿彌陀佛與所度的九界衆生、能信的衆生與所信的名號光明、能發願求生的行人與所願生的安養淨土、能住持的彌陀教主與所主持的安泰佛刹、能往生的念佛人與所往生的西方淨土、能贊的十方諸佛與所贊的釋尊甚難希有的功德,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持。此實相即是吾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凡夫衆生以生滅心,于此妙境奧義不得其門而入,故雲難信。
對淨土念佛法門的難信,還來自兩種具體的原由。其一,認知水平的狹劣。吾輩凡夫情執堅固、心量窄小、見聞有限,因而久居濁染的娑婆穢土,便難信界外嚴淨的西方淨土;此土種種逼迫、苦樂參半,便難信彼土無有衆苦、但受極樂的純樂;此土精血胎生,便難信彼土蓮花化生;此土壽命不過百年,便難信彼土壽命無量;此土辛勤營務方得溫飽,便難信彼土衣食宮殿應念而至……。總之,吾輩娑婆衆生,乍聞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每以子虛烏有視之,或聞之稍生歡喜心者,繼思又覺渺茫,無足憑信,難以生起念佛求生淨土的勝心。其二,驕慢懷疑的煩惱。娑婆衆生無明堅厚、貢高我慢、騁馳狂慧、目空一切,聞說他力救度,不生信樂,甚或輕談淨土,蔑視往生。另有一類衆生,帶著懷疑的眼光,審視淨宗念佛法門,用時行的科學懷疑精神、邏輯思維來求證念佛的理則,用以作爲是否采信的依據。然淨宗圓頓法門,肇立于佛地果覺,本自不可思議、難信難解,如果執著一定須用科學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證明,其結局或永遠難以信入淨宗。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益超勝,唯信能入;信爲萬善之母,疑是衆罪之根。
由上可見,念佛法門的難信,來自吾輩凡夫內在的業力障難。業障厚重難以消解,故而多數衆生聽聞念佛法門,或漠然,或半信半疑,或冷言誹謗,或用通途佛理評判淨宗特別法門,將橫超法作豎出用,等等。這些在衆生分上,亦屬正常現象。宿有淨土善根者,方能谛信無疑。難信而能信,實爲希有難得,功德亦不可思議。淨業行人一念淨信,契入阿彌陀佛本願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相接,得佛力加持,當下成就往生。經雲:“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5]一念淨信,即得往生,如此圓頓妙益,難思難議。印光大師亦雲:“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6]佛言祖語,千裏同風;信之妙德,何可思議!吾人應將淨宗不思議法門置于不思議本地加以認同。經雲:“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贊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不可思議。”[7]能如是聞信者,皆是淨宗有緣之人。淨宗難信之疑結在仰遵佛意、認同祖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代之以滲入佛力的信根信力,鈞陶淨宗法器。
3、祖師诠信,隱顯互成
淨土法門以仰仗彌陀願力往生安養爲本質內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淨宗不共的诠釋。縱觀中國淨宗教理史,這種信心诠釋與實踐自初祖慧遠大師到近代印光大師一脈相承,燈燈續焰。淨宗十叁祖是古印淨土教在中國本土化、時代化的裏程碑,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在震旦國人心靈中孕育的德慧之華。十叁位祖師對信心內涵的诠釋,隨著當時的修學背景與衆生根機,或有契入角度與詳略緩急的差異,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質點上,並無二致。
遠公大師從深信神識不滅、生死輪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啓建蓮社,焚修淨業。于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敬薦立誓。《西方發願文》雲:“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叁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藉芙蓉于中流,蔭瓊柯以詠言;紹衆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爲期。”蓮社同仁深感人生無常、朝不保夕,精勤誦經念佛,借蓮華以明志,期生西方淨土。遠公大師亦唯以淨土克勤于念,澄心系想,叁睹阿彌陀佛聖相。往生前七日,又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阿彌陀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至期,遠公端坐往生。《觀經》雲:“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又雲:“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以此推知,叁睹彌陀聖相的遠公大師必定深契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了達念佛之殊勝,並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蓮社缁素一百二十叁人,皆有往生瑞相,臨終多是稱念佛號往生。遠公大師神理之迹,未可測度。鸠摩羅什大師稱譽爲東方護法菩薩,蓮池、印光二位祖師鹹謂遠公大師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當時西域僧衆,亦稱漢地有大乘開士,辄東向稽首,獻心廬嶽。蓮池大師贊曰:“晉以前淨土之旨雖聞于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淨業弟子推師爲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8]以此證知,遠公大師隨順當時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學背景,以禅觀念佛的善巧方便,將衆生導入阿彌陀佛弘誓願海,往生淨土,出離生死險道。我們應如是體會慧遠大師的悲心權智。遠公真可謂善體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遠者也。
昙鸾大師是闡揚淨宗“他力本願”理念的承前啓後者。他上繼古印龍樹、天親二尊菩薩的淨土教義,下開道綽、善導二位大師的思想先河。其淨宗力作《往生論注》首以龍樹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作爲立論依據,開衍淨宗“但以信佛因緣,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便得往生彼土,入大乘正定之聚”[9]的他力果教理念,勖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10]昙鸾大師立足彌陀本願立場,展示阿彌陀佛普度九界衆生的威神願力,俾令行人生起決定的他力信心。這種超越凡情的淨宗思想確實是一道驚心動魄的奇麗景觀,直接影響著道綽、善導淨宗思想的形成,並滲入中國人的修行實踐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繞,動人襟懷。印光大師曾贊雲:“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11]昙鸾大師亦乃不測之人,梁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師,肉身菩薩也。昙鸾大師生前尊龍樹菩薩爲本師,臨終蒙龍樹夢示往生時辰,往生瑞相昭著。以此證知,昙鸾大師“他力本願”的信心诠釋,彰顯彌陀願心,堪稱末法慧炬。《往生論注》想必亦是一位淨土菩薩回入娑婆所留下的一顆摩尼寶珠。
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從機教相應的角度,力倡淨土念佛法門乃末法衆生出離生死之要道。道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則蓮風普扇于中外。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無禅有淨土,…
《略述淨土信願行 二、淨土法門 唯信爲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