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可見這個妙香國是佛教很興盛的地方。
2、七牙說
七牙說來自于北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傳若那跋陀羅(J
ānabhadra)譯《大般涅槃經》。我們知道北傳《大般涅槃經》共有叁個版本:1)第一版東晉法獻所譯《大般涅槃經》(3卷); 2)第二版本共有叁個譯本:a)北涼天竺叁藏昙識譯《大般涅槃經》(40卷);b)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36卷); c) 東晉平陽沙門法獻譯《佛說大般泥洹經》(6卷)。 3) 第叁版本爲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上下卷)。 此外還有南傳巴利語《大般涅槃經》。所有版本《大般涅槃經》都記載釋迦牟尼如何涅槃,但在第二個版本中沒有記載有關釋迦牟尼圓寂後怎樣荼毗(即火化),也沒有記載是否留有佛牙,而在北傳第一個版本中,也只是記載釋迦牟尼怎樣被火化,並未提及釋迦牟尼留有佛牙。只有在北傳第叁個版本和南傳版本中才記載有釋迦牟尼荼毗後留有佛牙。北傳的第叁版本中有一段談到帝釋天(釋提桓因)在佛還沒有涅槃之前,請求如來半身舍利供養的故事。
佛陀當時告天帝:“如來等視衆生如羅睺羅,汝不應請半身舍利。何以故?平等利諸衆生故。”佛告天帝:“我今與汝右邊上颔一牙舍利。可於天上起塔供養,能令汝得福德無盡。”[22]
那時天人一切大衆聽到佛陀慈悲的話語,悲哀流淚,不能自裁(抑止)。佛陀向周圍的信衆開示,讓弟子們不要因爲他的涅槃而悲傷,曾多次自由自在地深入禅定,然後出定進入涅槃?。在佛陀色身茶毗的時候,帝釋持七寶瓶及供養具來到茶毗的場所,見其火一時自然熄滅,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欲請佛牙。當時負責茶毗的樓逗看帝釋想取佛牙就問道:“你來此幹什麼呀?”答言: “想請佛牙到天上供養。”樓逗言:“你不要自己動手取佛牙,等會兒大家一起分享。” 帝釋言:“佛陀早就答應我一顆佛牙舍利,所以我來時,火就立即自動熄滅。”帝釋說完之後就打開寶棺,在佛陀口中,把右畔上颔的牙舍利取了出來,立刻回到天上,起塔供養。當時,又有二位捷疾羅刹,偷偷隱身跟在帝釋身後,趁衆人沒有看見他們的時候,盜取一雙佛牙舍利。[23] 之後,佛陀以大悲力,粉碎金剛體,使其變成細小的靈骨舍利,惟留下四牙沒有在火化時被燒毀破壞。[24] 如此帝釋所取得佛牙,加上捷疾羅刹盜取得兩顆佛牙,以及最後剩下的四顆佛牙,就成了七顆佛牙流傳。
3、叁十二牙說
叁十二牙說來自于《緬甸大史》關于直通國的記載:佛陀在世時,直通國王是阿輸迦達摩羅阇。而《直通史》的記載是:伽灣波堤天尊的弟子悉哈羅阇是直通國王。伽灣波堤天尊曾經請佛陀駕臨金地即直通。佛陀涅槃後,伽灣波堤天尊帶來32尊佛牙舍利,獻給了悉哈羅阇,供王祀奉雲雲。悉哈羅阇王在位60年,在佛陀涅槃後十年時辭世,其子悉梨摩須伽繼承王位。《琉璃宮史》的作者評價說:《緬甸大史》的記載與《直通史》所載有兩處不符。[25]
總上叁種說法,第一種四牙說,南傳《大般涅槃經》和緬甸的《琉璃宮史》是一致的,而對于七牙說,事實上,可以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帝釋所取之佛牙以及被盜的兩顆佛牙,包括剩下的四顆佛牙之內。這一解釋符合南傳《大般涅槃經》和《琉璃宮史》的記載。其二是上文所提到的剩下的四顆佛牙在叁牙之外。 這一解釋也是慧禮法師所持的觀點,他認爲:“佛牙舍利共有多少呢?帝釋取一牙舍利,又佛留四牙,已計五牙。加之另 “一雙佛牙”可算七牙,這就是說天上地下共有七顆佛牙舍利。但“一雙佛牙”要知道佛牙稱“一雙”者唯此一處,可見此一雙佛牙有著不可分離的應(“應”改爲“因”)緣。而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所發現的佛牙舍利共有兩顆,[26] 如果這兩顆就是當時一雙佛牙,那麼就可以斷定,這雙佛牙就是當年捷疾羅刹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27] 慧禮法師還引用了道宣律師傳的一段文字加以考證,得出結論,“道宣有其人,佛牙有其事。應縣最早的佛寺也多建于唐代。但這一切究竟與釋迦塔中的“一雙佛牙”又有何關系,我們不能也不必妄加穿鑿。”至于最後一種叁十二牙的說法,在經典裏沒有找到任何可支持的依據。
如今出現這麼多佛牙,但多數人認爲現存的佛牙舍利就只有兩顆,一顆在北京靈光寺,一顆在蘭卡康提(Kandy)的佛牙寺,[28]對于這種說法是否太絕對了?難道其它地方就沒有保存佛牙的可能性嗎?當然,對于有正信的佛教徒而言,世間有多少佛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善良的心去實踐佛陀的教法。因爲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即使是真身佛牙也總有一天會變壞消失,而對于其它的影骨或複製品也同樣可作爲世人對佛陀的崇敬之物,就像泥塑、木雕、金製的佛像一樣,只有材質的差別,而沒有表法和高低貴賤的差別。因此,佛教徒們沒有必要執著于真僞虛實,它們都代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救世的精神。若作爲學術或考究,就必須要有嚴謹的學風和足夠的史料以及考古資料作爲依據,在沒有充足的論證之前不要輕易地得出結論。
二、阿奴律陀到妙香國迎請佛牙
阿奴律陀(Anuruddha,1044—1077年)是緬甸蒲甘王朝的建立者,最早爲緬甸西部小國蒲甘的國王,1057年擊敗孟族首都直通,後來對骠國和北阿拉幹等地發動戰爭,並迫使各地軍政歸順,成爲緬甸曆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出色帝王。阿奴律陀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在佛教高僧信阿羅漢的影響下,將上座部佛教定爲國教,並在全國積極推廣,大興佛寺,抄寫經典,迎請佛牙,使緬甸成爲名副其實的佛國。他認識到佛陀的聖物是治理國家和人民的法寶,又是佛教興旺的象征。如果能向妙香國的南诏王(烏底勃瓦)[29] 索取佛牙供養,讓人民瞻仰禮拜,佛教定會發揚光大,人民也將受益無窮。于是,他召集全國兵馬,親率四員神騎骁將及瑞品基、瑞品艾兄弟,分水陸兩路,每路3600萬(有誇大之嫌)人,徑向中國進發。他的人馬到達之後,南诏王緊閉城門,拒來自蒲甘的阿奴律陀王于城外。阿奴律陀見狀,爲探明原委,親自率六位人員到南诏王國師所住的寺院,說明來因,以償瞻拜供奉之願。國師將阿奴律陀來意禀奏南诏王,南诏王對阿奴律陀傲慢無禮,並對其所率7200萬大軍不足介意,圍了個裏外叁層。阿奴律陀大爲不悅,派二人夜間潛入王宮,乘南诏王熟睡時,用白灰在南诏王身上劃上叁道白線,然後在牆上寫明:吾王陛下駕臨此地,爲何不見,也不宴請?再如此,則叁道白線即刀落之處。然後又命令其部下將其全國臣民崇奉之神像,巨大的銅鑄月天神像捆起,並以神鞭猛抽之?。南诏王天亮起來,看見自己身上劃的叁道白灰線和牆上的大字,同時,又聽到月天被抽打痛苦的喊叫聲,深感恐懼。于是,他帶了許多禮品,在大臣們簇擁下出來會見了阿奴律陀。阿奴律陀說明來意,南诏王說:“如佛牙願巡幸貴國,只管迎去。”並自那日起,南诏王每日用金甗、銀甗、金鍋、銀鍋、金盆、銀盆、金盞、銀盞等器皿烹饪菜飯款待阿奴律陀。阿奴律陀也每日攜許多供品到安放佛牙之地虔誠禮拜,希望佛牙自動降臨在他的盤中。)《琉璃宮史》上卷記載:
佛牙具32大相、80種好、6道光輪,具有無比崇高之威德,升上太空,雲遊天際。阿奴律陀王雖屢次頭頂寶盤,虔誠求拜,但佛牙始終留于天際,不肯降于盤中。阿奴律陀見狀,心情不悅,異常傷心。天帝釋見阿奴律陀王如此傷心,知此王必將承擔發展佛教大業之任。天帝釋遂取一尊碧玉佛像,使其與佛牙一起在天際雲遊。然後,降落在國王頭頂的寶盤內。天帝釋顯身對國王說:“佛陀並未預言由汝供奉佛牙,只預言佛法在妙香國長存五千年。也曾預言佛陀前額骨舍利將歸汝供奉。佛陀前額骨舍利已由室利差呾羅竺多般王從幹延迎到國內,安放在由他修建的大佛塔內供奉。汝可取去供奉。”
阿奴律陀聽完天帝釋的話之後非常歡喜,叮咛國師每日用南诏王款待自己所用器具作好齋飯,供奉佛牙。阿奴律陀在妙香國受南诏王熱情招待叁月之後,愉快親切地話別,帶著天帝釋贈予的碧玉佛像回國,于宮供奉。這裏談到有關阿奴律陀到妙香國奉迎佛牙之事,在中國史籍中沒有看見有相應記載。
叁、阿奴律陀派使臣到斯裏蘭卡迎請佛牙
阿奴律陀到妙香國迎請佛牙未能如願,于是就在瑞喜宮佛塔建好塔壇叁層時,心想:“吾乃佛陀預言中人。曾去中國索取佛牙未果。天帝釋傳谕佛陀真言,說吾將祀奉碧玉佛像和佛陀前額骨。如能將錫蘭島的那枚佛牙取來,安放在佛塔之內,衆生將在五千年內獲得莫大恩澤。”阿奴律陀王派出的船只,出海之後,只花了七天時間就抵達斯裏蘭卡,使臣谒見國王,獻上阿奴律陀王贈送的白象及其它禮品,並說明來意。斯裏蘭卡國王對從緬甸來的使臣非常熱誠。《琉璃宮史》上卷如是說:
錫蘭王聽罷來使轉告阿奴律陀王所囑之言,感到親切快慰,說:“朕將爲朕友得以供奉,按其所囑向佛牙懇求。”……錫蘭王頭頂九寶高腳花盤,虔誠祈禱。蓦地,佛牙一化爲二,空中宛如出現兩尊佛陀。錫蘭王見佛牙化爲兩顆,懇求道:“請將化出的那顆佛牙放在弟子頂上花盤之中。”在錫蘭王一再懇求下,佛牙降到國王頂上花盤之中。錫蘭王頭頂佛牙,步行到使臣船只停泊碼頭,涉水進入河中,直至河水淹至頸部,才將佛牙送上船艙,叮囑道:“望朕友阿奴律陀陛下和朕一樣,下到河中,涉水行至河水淹至頸部時,用頭頂迎奉佛牙。”使臣們將佛牙安放在百寶重閣式佛龛內,畢恭畢敬地妥善護送。大船揚帆駛離錫蘭島,借助天帝釋神力,七天後抵達勞伽難陀碼頭。
當運載佛牙的船只到達緬甸港口時,阿奴律陀帶領文武百官立即舉行了隆重的恭迎儀式,親自下水,用頭頂迎奉佛牙,慢步行至安放佛陀前額骨的瑞喜宮佛塔處,放在塔旁。據說,他還發誓,如果他能夠通過修行成佛,希望一顆佛牙變化出兩顆。他發了四次願,佛牙就從一顆再變化出四顆。國王爲了使佛教興盛、利益群生,興建了五座塔安放五顆佛牙舍利,並舉行了隆重的佛教儀式。緬甸王雖然只得到了蘭卡的一顆佛牙,但它的意義極爲重大,爲緬甸佛教在將來的發展且成爲國教奠定了牢固的信仰基礎。
四、佛陀舍利對世人的影響
佛陀舍利保存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曆史,這不僅有其宗教的信仰價值,而且有其悠久的曆史文物價值,而對佛教信徒而言,其信仰價值遠遠超過文物價值。佛陀涅槃之後留下舍利給世人供養,加上經、律、論和清淨僧團,則叁寶常住于世,能令佛教徒深心歸依。因爲“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見法即見賢聖;見賢聖故,即見四谛;見四谛故,即見涅槃。是故當知,叁寶常住,無有變易,能爲世間作歸依故。”[30] 因此,佛陀舍利是佛陀教法傳世的見證,是啓發人們信心的聖物。佛陀舍利中,以佛牙最受重視,在古印度就是鎮國之寶,皇權的象征,曾有多位王子因爭奪佛牙而導致戰爭。佛牙傳到錫蘭之後,也成爲國王掌權之寶,曆代統治者以擁有佛牙祭祀權作爲正統地位的象征,國王即位時,要先取得供養佛牙的權力,因此,爲了爭奪佛牙也常常引起政治糾紛。現在斯裏蘭卡的佛牙供奉在康提市佛牙寺內,每位新總統上任前必須前往禮拜。信徒每天早晚都會去佛牙寺參加早晚的佛教儀式。在遇佛教重要節日時,佛牙會對公衆開放,特別是在每年8月的佛牙慶典時,在康提會舉行佛牙遊行盛會,爲世界祈求和平。
又,上文提到,緬甸蒲甘國王爲了獲得佛牙曾親自率兵到妙香國,之後又派使節到斯裏蘭卡迎請一顆變化出來的佛牙(或許我們可稱之爲“佛牙影骨”)。我國曆史上也有不少笃信佛教的皇帝,爲了統治人心,安定社會,顯示自己的功德,也多次迎請佛指舍利供奉,如元魏二年有一次迎請佛指舍利,隋朝一次,至唐朝有七次迎請佛舍利,敬佛達到了高潮。《佛祖統紀》記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世傳叁十年當一開,開則歲豐人安,王公士庶瞻禮舍施,百姓鏈頂灼膚以爲供養。”[31] 佛陀舍利是全世界所有佛教徒心中的聖物,受到世界上廣大佛教徒的尊崇與禮敬,從20世紀中葉至今,我國佛牙和佛指舍利一直在發揮著這方面的積極作用,佛教界曾先後多次恭送佛牙舍利前往上座部佛教國家和我國港臺地區巡禮供奉。其中,佛牙舍利分別于1955年,1994年和1996年叁次出訪爲緬甸;1961年出訪斯裏蘭卡,2002年出訪泰國,1999 年出訪香港。與佛牙具有同等尊貴的,世間獨一無二的陝西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最近也頻繁起駕出外巡禮,如1994年,應泰國國王、僧王之請求,經中央政府批准,佛指舍利首次離境,接受泰國廣大佛門信徒瞻拜;2002年到臺灣供奉37天,全臺灣2300萬人中有400萬人近前朝拜,50萬人沿途跪迎,男女老少,傾城而出,盛況空前; 2004年出訪香港接受供奉10天,共召引了近百萬人次進場瞻禮,整個社會祥和,積福揚善,有一萬多名市民在佛指舍利尊前誦經忏悔,皈依佛教,成爲香港首批在佛祖真身尊前入教的佛教徒;2005年前往韓國接受供奉40天,吸引了百萬信徒前往瞻禮朝拜,成爲韓國佛教界的一大盛事。除此之外,佛教國家的領導人,駐華使節也經常到靈光寺禮拜佛牙舍利,如緬甸國家總理梭溫2006年2月訪華,與緬甸各部部長、駐華大使一行前往北京靈光寺,朝拜佛牙舍利。
從佛陀舍利赴緬甸、斯裏蘭卡、泰國和韓國供奉的非凡盛況和巨大影響中,我們不難發現,佛陀舍利給當地人民帶去了無量的福德,增進了睦鄰友好關系,在促進亞洲及世界和平、推進人類福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佛陀舍利在港臺接受佛教徒的虔誠禮拜,極大地慰藉了廣大信衆的向佛之心,向善之心,融洽了港臺與內地佛教信徒的感情,使中國的社會更加和諧、安定和團結。佛陀舍利在今天是團結世界佛教徒、傳播友誼、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與使者,其影響力之大,舉世矚目。
《試述《琉璃宮史》中的佛牙舍利(惟善法師)》全文閱讀結束。